5+2≠0:现代教育的启示
2012-04-29朱广东
朱广东
在教育界,有一个另类的教育算式:“5+2=0”,意思是上五天的课,然后休息两天,学习的效果就等于零。
这一算式警示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衔接链出现了断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同步,使教育效果被弱化,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固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更不容忽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者是缺乏学校指导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低级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这种教育的一致性来源于家校合作,她是连接起学校与家庭不可或缺的纽带,这就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但现实情况却大多是,家长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老师不能明确学生在家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断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教育的漏洞呢?
无疑就是加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沟通的方式、途径也在不断地增多。如,家长会、校训通、电子邮件、QQ、短信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更热衷于用打电话这种高效便捷的方式来沟通交流,却忽略了一种最原始但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家访。家访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更多的是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搞好教育工作,在家长和孩子面前把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赞扬,趁热打铁对孩子的小小失误及时指出,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拉进了与家长和孩子的距离。
无数的事实证明,当面的交流效果远远要好于声音的单纯沟通。
现代心理学分析表明:一次成功的沟通,50%取决于双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30%取决于双方的语调,20%取决于沟通的内容。这个数据说明,单纯地依靠电话沟通,成功率仅为50%。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大相径庭。老师只有走出课堂,深入家庭,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5+2=0”现象的发生。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5+2=0”现象,单纯依靠老师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致是两种:
一是“放任”,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主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单亲家庭的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初、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主观意识初步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弱,很难抵挡住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我们时刻都生活在社会中,成人都不可能彻底地脱离社会,更何况是孩子。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很想了解社会,急于呼吸社会上的新鲜空气,这本无可厚非,但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习气,如语言粗俗、吸烟酗酒、打架赌博等“细菌”就难免会随之沾染上身。这种“放任”的方式显然不可取。
另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填压”,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超现实的希望,过度的“望子成龙”,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放过任何的机会给孩子补充能量,参加各类的特长班,安排各种补课班,这样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如今的孩子强调独立性、特异性,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一旦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对日后的教育将造成严重的阻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对孩子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孩子渴求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而绝不是强硬的冠以“爱”之名的约束。
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家长走进课堂督促教学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课上与孩子一起学习,不仅熟悉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课后温习巩固,还能引导孩子用肯定的眼光看待别人,做到取长补短;其次,课间时间与孩子谈心。在走进孩子思想世界的同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同孩子交流,避免了学校教师德育的空洞说教,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珍惜学习的机会进而主动地去努力学习。第三,家长的到来会使我们的老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备课充实、讲课认真、教法灵活、教程严谨。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事实上,作为教育的两个主要构成(下转 107页)(上接 112页)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二者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所以说,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现状,实现“5+2>7”的理想教育境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从而把教育真正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