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的共同进步与个性发展

2012-04-29莫江文肖春梅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数学发展教育

莫江文 肖春梅

中学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这是当前数学教育所遇到的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做到: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又要突出个性发展。这是新课改的重要话题。

我们的中学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否定、排斥个性化。片面认为个性发展是“个人成名成家”思想,是“白专道路”,这种状况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变化。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教育理论界才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并有一些学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实验。但就总的情况看,目前教育界对“个性”和“个性发展”的内涵,对学校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远未形成共识,更缺乏自觉的行动。

笔者认为,学生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它们不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乃是千千万万个“个性”的和谐组合。只有学生中的良好个性都呈现出“单枝独秀”的状态,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万紫千红”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才智,发展人的个性。至于在教学中怎样发展人的个性呢?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我国实行了几百年的组织形式,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必须坚持。但这种教学形式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由教师统一讲授、统一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做,尽管教师在黑板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在下面还是无动于衷,甚至打瞌睡,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认为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 数学问题的引入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所有数学问题大都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因此数学课对问题的引入,都可以与具体的生活挂起钩来,从而引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例如,代数中所有方程的应用,与粮食增产、成本下降、行程计算、工程计算、劳力调配、利润变化、效率变化、打折销售等问题息息相关;几何中利用线段最短原理修改河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测量河宽和山高,利用三角函数开洞引水等,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习题中出现的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生在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处理教材,反复将教材与现实作对比联系,真正将数学融入生活当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例如,生活中存在哪些污染水源的现象,在我们广西,浩浩荡荡的西江、红水河每年能发多少电?给人类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清澈见底的漓江、龙江现在还能游泳吗?环境的污染给人类造成多少公害?最近,龙江出现重金属镉污染造成多少经济损失?造成多少心理负担?形成多么大的社会恐慌。这样,就充分地把学生学习数学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在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2.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必须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所有潜能、智能、本能等智力因素集中交织,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教师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敢面对,大胆创造,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1)对于证明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去发现多种证法,再比较哪种证法最简单、最新颖;(2)对于求值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去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这样的变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解决问题的路子,发展思维的空间;(3)改造例题和习题,有时改造成开放题,有意将问题的条件不唯一或者结论不确定,让学生去挖出问题的内部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升华;(4)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比如探究题、奥数题,则需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集思广益,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活动课程,属于非学科课程,是课堂教学以外的课程,这种活动课程基本以学生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加强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利用农忙假和寒暑假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回乡参加实践活动。在乡下,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参加劳动锻炼,又可以进行科学实验。例如,我们河池市的农村不但是种粮基地,而且是养蚕基地,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学生回到农村,就可以进行很多科学实验。例如,怎样种植桑树才能提高桑叶产量,如何进行护理幼蚕才能减少蚕虫的死亡率,晚期(5龄后)怎样护理可以提高桑蚕的产丝率,这些知识增长了学生的才干。社会实践活动是很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学生为此写了不少心得体会和实验总结。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组织数学科研小组、数学竞赛小组、奥数小组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报名,配备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有计划地进行讨论、研究,使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实践证明,“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数学小组有时培养出作家,文科小组有时培养出电脑工程师,这正是个人潜能在交叉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结果。可以预料,“活动课程”对于今后中小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强化养成教育,构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养成教育,是指那些在正规课堂之外,携带教育信息对学生成长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教育内容。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起到培养优良品质、养成优良习惯的教学手段,学校的校风、校纪、学风、学纪、教师的风范和教育者的言谈举止都可以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养成不同个人的不同个性,我们对在养成教育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分别评为校级、县级、市级、自治区级“三好学生”,公布他们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的学习精神;而对于个别抽烟、喝酒、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网络犯罪的人和事,我们则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教育他们痛改前非,正直做人。正、反两方面教育经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使学生接受德育的洗礼,成为学会尊重道德、专心学习的人才。

养成教育,特别强调“尊师爱生”。尊师,是一种美德;爱生,也是一种美德。尤其是爱生,更需要我们教师做出表率。由于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层出不穷,既损害了教师的威信,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教育学生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学生要参与养成教育,老师也要参与养成教育。教师的“爱生”教育与学生的“尊师”教育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才能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才能和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调整心态、矫正视角,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风细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里,自由地张扬独特的个性,健康地发展个人的才华。

我们的学科教育(包括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肩负起国家振兴、民族昌盛之重任。今日的学校教育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领地。新的时代是更加关注人才发展的时代。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定发展学生个性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发展个性是根本,共同进步是目标,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学校教育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价值,并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行动,期待个性发展的“单枝独秀”,映射共同进步的“万紫千红”。

猜你喜欢

数学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