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教学细节 激活课堂精彩

2012-04-29张玲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氧气颜色人体

张玲

一、 捕捉知识“趣点”,激发学习兴趣,勇于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生物教学应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生产知识、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去解决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生物这门课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就会参与课堂中来分析、设计、验证整个过程;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使学生更热爱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的有用人。

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这时,引导学生“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绿色植物,你们注意观察绿色植物叶片的正面和背面的颜色有何不同吗?”学生们仔细观察后经过相互交流,一致认为叶片正面颜色深,背面浅。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1:一定与叶片的结构有关。

生2:叶片的表皮无色,显现叶肉的颜色,叶肉分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含叶绿体多,靠近叶上表皮,所以叶正面颜色深;海绵层含叶绿体少,靠近叶下表皮,所以背面颜色浅。

师:这两位学生能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很好!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呢?

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植物的生长;有的说植物的胖瘦;有的说植物开花结果;有的说植物叶的颜色变化、果实的颜色变化;有的说植物是氧吧。众说纷纭,有说有笑,整个教室十分热闹。突然有两个学生的争执引起我的注意,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一个说叶落地正面朝上,一个说叶落地背面朝上。我马上意识到他俩发现的生活现象对学生们来说是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们共同探究。

二、捕捉真情实感,放飞思想,生成动态课堂

教育是教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如:利用激励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激发学生思维,以情感铺路,让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催生课堂走向高潮,从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这节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世界及全国环境污染情况的课件,学生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观看了一幅幅画面:日本核泄漏造成的辐射污染后人们生活现状;“酸雨”下满目创伤的建筑物和植物;水质污染造成的大量鱼群死亡;漫天黄沙的沙尘暴;良田变成沙漠的无奈等等,然后我又播放了我们家乡周围的小河小沟被污染的情况,那黑乎乎的、散发难闻臭气的河水。

学生们看完后七嘴八舌,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且义愤填膺地谴责那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时的学生就像当年的爱国英雄怒斥卖国反对派,又像踌躇满志的改革者,浑身焕发着热情,展望着美好的未来。我看着这一张张热情洋溢地笑脸,就像看见——建设中的美丽家园,留住了碧水蓝天,我真为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而骄傲!

三、捕捉问题分歧点,辩论中发现真理,生成精彩课堂

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真理。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教学效果较好。

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人体的呼吸》知识之前,多数学生认为人体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些认识有否科学、是否全面,都有分歧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利用生物原理解决问题,搬出人体呼吸作用的定义,人体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并释放二氧化碳。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减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成分含量发生变化,而其他气体除水蒸气外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人们习惯这样说。

猜你喜欢

氧气颜色人体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聚焦空气与氧气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认识颜色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