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012-04-29卢伟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知识点

卢伟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对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那一套自以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本着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循着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脚步,一起探源数学课堂教学的青山绿水。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采取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以学生的反馈,即师生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在课堂上,师生间有种平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大胆地暴露在大家面前,以便教师找到适当方法加以解决,若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上课时正襟危坐,遇到学生犯了比较低级的错误,或者一个怪异的想法影响了你的课堂进程时,你就横加指责的话,那么逐渐地,学生会不自觉地退出课堂的舞台,表面上认真听讲,实际上心不在焉,留下教师一个人在上面唱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应多利用业余时间接近学生,明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信任你,有话愿意和你讲;即使是批评,也应在私下里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进行。作为教师,往往是同一个错误,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时,会忍不住训斥学生。这时应想到两点:一是学生的不领会,说明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二是严厉的训斥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二、以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

问题解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从本质上而言,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教人学会分析问题、将未知的情形转化为熟悉的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的学问。以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能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蕴含着广泛的实用背景,教师应多发挥“编剧”的作用,适当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在讲述初二数学“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时,大部分教师采用下面的方法。

如图:AB为⊙O的弦,OP⊥AB,则PA与PB有何关系?

这样,直接向学生呈现知识,虽说学生会觉得这一知识较为简单,但往往印象不深。至少可采用以下的方式,还学生以知识的发生过程:

(1)如图:P为⊙O中的一点,试作一弦AB,使得P为AB的中点。

(2)如图:P为⊙O中的一点,过P可作多少条弦?有无最长的弦?有无最短的弦?如何作?

以这种方式引入,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味数学的乐趣。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奇思异见”

知识是经过建构得到的。由于各人原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在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结构必定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有正确、合理的,也有荒谬、错误的。如,在讲述“梯形”这一定义时,课本给出的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学过后马上有同学提出,说不用这么麻烦,只要“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即可。显然,学生是受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的影响,而且通过了自己的思考:印象中有“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的条件,那么梯形的定义是否可考虑一组对边间的关系呢?这正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在比较、改进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

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们一般采用作平行线的方法:

∠A=∠1,∠B=∠2……

讲完后,有的学生会提出一种新的证法:

在BC上任取点D,连结AD:

∵∠2+∠3+∠C=∠1+∠B+∠4=∠1+∠2+∠B+∠C

∴∠1+∠B=∠3,∠2+∠C=∠4

∴∠3+∠4=∠1+∠2+∠B+∠C

=∠A+∠B+∠C

∵∠3+∠4=180°

∴∠A+∠B+∠C=180°

这种证法正确吗?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难免打乱你精心设计的课堂进程,如果简单加以制止的话,那势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在默认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定值的前提下,这种证法是正确的,而为定值这一性质也并非是杜撰的,因为小学时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课堂上会遇到的情况,有些并非是备课时能完全预料到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多几手准备,善待学生的奇思异见,因为这种见解中,凝聚着学生对旧知识的重新审视,对新知识的提炼组合。教师的赞许、认同,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四、找准各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相似的知识、方法或技巧,认知主体会自动地将其归纳到一起,以便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取用。而那些离散的、看似无规律的内容,则往往难于被主体“同化”。教师应多分析、研究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将其本质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较为轻易地对知识进行建构。许多看似没什么关系的知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联系的。比如以下两个问题:

(1)甲、乙两组工人合做某项工作,4天后因甲另有任务,乙组再单独做5天完成,若单独完成这项工作,甲组比乙组少用5天,求各组单独完成这项工作各需多少时间?

(2)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后,甲停止前进,乙再走5小时与甲相遇。已知走完全程甲比乙少用5小时,求每人走完全程各需几小时?

习惯上,我们将应用题分为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几种类型。教学中也常区别对待,较少研究它们间的联系,学生由于受自身能力所限,对于这两部分知识也只能作为独立的“区块”进行建构,这势必增加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学中若能向学生同时呈现这样的问题,并揭示问题的本质,那么会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增强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从而学会“数学”地分析:将未知情形转化为熟悉的模式来解决。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提出的教学原则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若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很好的学习、改进、应用,则会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