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教学目标的有效构建

2012-04-29董敏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历史

董敏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多媒体普遍运用了,课程资源多元化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繁华”过后学生学到的并不多,于是一部分教师“老调重弹”、“重操旧业”心安理得地回到了课改以前的教学状态,一部分教师则陷入了迷惘之中……本人在平时调研中发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同样存在着上述困境,尤其是一些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课堂教学很受学生的喜欢,但教学成绩“平平淡淡”,甚至比不过“上课满堂灌、下课拼命练”的教师——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的教师抵不过学生“漠然”甚至“讨厌”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建成既被学生欢迎又能帮助学生承受考试之苦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显而易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科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建设真实、鲜活、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全面的、具体的、可行的;必须是知识、能力、情感三者的和谐统一;必须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差异性的。那么,如何准确、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构建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些想法。

第一,研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者,必须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内容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的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二、研究学情。《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第4条规定:“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这是教学准备与设计环节必须做的;第11条规定“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如课标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4“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3,5,9)”内容目标)。

——A教师解读课标后,科学分析了自己所授班级的学情——该班学生平时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不多,学习技能学习兴趣一般,最后A教师选择了《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古代科技的典范”中的“指南针和印刷术两个科技发明”内容,将“火药”和“棉纺技术”安排在另外的课时,同时拓展了关于Iphone的最新成果,比如导航作用、手机报的作用。

——B教师对于同样的内容目标,大胆地选择了科技领域里的农业方面发明,以“跨越时空谈科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为课题,以农业生产工具及农耕技术在我国各时代的演变为线索,重组了历史与社会八上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并拓展了课外的相关知识,力图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基础上,分析它们是如何给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变化的。

第三、优化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依据课标整合教学内容,包括同一学科内容的整合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2. 挖掘与开发所在城市或居住地的资源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3. 开发和利用时政资料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由于教材编写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生活是滞后的,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可以自己做教材的编写者,有选择地利用时政资料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当然,在确立教学目标至上原则的前提下,在有效构建教学目标之后,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最终实现“真实的鲜活的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历史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