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建设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012-04-29李洪欣
李洪欣
对职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来自比较贫困的县区,父母忙于谋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教育子女;有些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大多数为父母离异,家庭状态不稳定,教育形式不完整;还有些学生虽然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缺乏正确观念,忽视教育,任其发展。这些原因使得学生家庭问题较多,家庭教育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便会引起不良情绪、引发心理性的问题行为。
青春期的学生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富于激情,情绪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一旦有了适当的环境就会迸发出来,所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容易激怒引发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正
在班级管理与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经常因一些不顺心或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发脾气,不仅与班级的许多同学吵架,而且还经常与父母、老师争吵、顶撞,人际关系较差,具有攻击性,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良影响。在与这些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情绪容易激动,性格比较外倾,倔强且急躁,缺乏自控力,同时自我评价偏高,比较自负。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对其行为进行矫正,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变不良情绪。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情感缺陷的认知水平,向学生讲清情感缺陷的危害性,并以其不良的人际关系为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易怒的不良后果,产生克服坏脾气的强烈动机和决心。然后设立情境、增强学生理智感、提高自制力,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的情绪。
2. 培养学生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防止和矫正过高的自我评价。教师教育学生认识自我时必须客观,既要看到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和不足。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在集体中,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避免自我为中心。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其对抗情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差,并因其行为方式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同学友善、家长的慈爱,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帮助,消除对抗情绪,以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面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向,平等待人,以理服人。面对冲突,教师要冷静对待,等学生激烈的情绪平息后,再进行恰当的说服教育,从根本上改善其攻击性行为。
与情绪激烈冲动的攻击性学生相反,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悲观、胆怯、消极,逃避集体活动,行为特征为压抑型,虽对他人和集体没有明显影响,但严重妨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压抑性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正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受挫,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合理地宣泄,致使自信心与自尊心受挫,导致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这些学生性格内倾、敏感、怯弱,情绪消沉、抑郁,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不满。为了消减焦虑所造成的内心紧张,主要采取逃避方式,不愿参加学习、交往。针对其行为特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矫正。
1. 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耐受力,克服焦虑感。焦虑感是由挫折引起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努力提高能力,减少遇到的困难、减少挫折的产生,加强磨练,提高意志力,并以积极的态度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2. 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克服自卑感。自卑心理是由于成长中缺乏成功的体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同时自我评价偏颇引起的。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利用家长、教师的鼓励、赞美形成良好客观评价的手段,并辅以自我训练、自我提示的强化练习,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3.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改变孤独、沉闷的性格倾向。乐观、意志坚强的人面对挫折会振奋精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摆脱挫折的消极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交性格开朗的朋友,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积极良好的兴趣,不断完善个性。
攻击性行为和压抑性行为实际上是由性格、情感的缺陷造成的,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消除不良情绪、改善性格和情感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矫正问题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