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能环境视域:田家英悲剧的逆向审视

2012-04-29王志蔚

唯实 2012年3期
关键词:田家英

作者简介:A王志蔚(1961- ),男,安徽淮北人,徐州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文化思想。

摘 要:秘书是领导者身边办理事务、辅助决策、综合协调的公务人员,其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秘书与职能环境的和谐度,尤其是与主要领导的和谐程度。作为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与职能环境从和谐到不和谐,直至走上绝路,固然由于秘书职能环境中党内政治民主的严重缺失。但是,缺乏自我认知,未能有效地调控自我,以适应复杂的职能环境,也是田家英走向悲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田家英;毛泽东秘书;职能环境;悲剧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3-0016-03

从1948年至1966年,田家英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在担任毛泽东秘书期间,田家英善于汲取秘书职能环境的社会资源,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发挥秘书聪明才智的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政治民主的缺失,具有极强个性的田家英没有认真审视自我,调整自己,与职能环境形成新的和谐,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一、砥砺自我,与境相协:田家英深受毛泽东的欣赏与器重

秘书是近距离为领导者提供综合辅助服务的公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理事务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身边的参谋和助手。秘书职能环境对秘书的制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信任度,一是和谐度。田家英能够获得毛泽东的赏识和信任,是因为他注意与毛泽东保持同层次思维。刚做毛泽东秘书的时候,他虚心向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和著名诗人萧三请教,学好毛泽东著作,研究毛泽东思想。通过整理毛泽东讲话、报告,编辑《毛泽东选集》,在辅助决策和生活交往中细心体察毛泽东,始终注意站在毛泽东的立场看待问题,深入理解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热情与求实精神、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等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因此,每当毛泽东派他去作调查研究时,田家英总能深刻领会毛泽东的思想和意图,深入基层,摸清实情。通过实地调研,他不但为毛泽东提供真实的信息,而且还能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颇有说服力的建议和措施。由于田家英忠实地践行毛泽东思想,他写出来的文章论据充分,见解独到深邃,深受毛泽东的称赞。例如,他撰写的中共八大开幕词、《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等。不仅如此,田家英与毛泽东密切的日常交往也优化了他的秘书环境。田家英爱好中国古典文学,言谈写作喜欢引用古文、古诗词典故,作诗填词,与平日饱览经史子集、稗史小说的毛泽东达到了心灵的深层契合。因此,从田家英掌管毛泽东私印,保管毛泽东日记和存折,经手毛泽东的经济收支,代写毛泽东给亲友回复书信,筹建毛泽东的私人图书馆,编辑、注释毛泽东著作与诗词,代毛泽东查找诗文出处等大量辅助性事务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他的信任非同一般。

二、执意“补天”,恶化处境:田家英与毛泽东渐行渐远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田家英的秘书职能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党内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毛泽东已经从原来能够遵守党内民主制度发展到越来越专断,甚至将自己置于中央集体领导之上,很少听得进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田家英是如何对待秘书职能环境变化的呢?

其一,批评毛泽东听不进反对意见

田家英虽然十分崇敬毛泽东,但是他并不盲目崇拜。由于田家英长期生活工作在毛泽东身边,潜心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的了解比较深刻,对毛泽东的长处和缺点也看得比较清楚。工作之余,田家英常与毛泽东的其他秘书私下议论毛泽东。“毛对经济工作不熟悉,缺乏必备的知识,在经济理论方面尤其没有钻研过,因此,处理有关经济问题就不如处理军事问题那样得心应手,毛泽东应当摆脱日常事务总结一些重大经验,专心于理论的著作”[1]。田家英曾经对李锐说过这样一幅对联:“隐身免留千载笑,成书还待十年闲。”[2]认为毛泽东不如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从事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著书立说,以保名于晚年。在庐山会议期间,有话藏不住的田家英对李锐说,如果有一天离开中南海,准备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3]面对“大跃进”欲速则不达的恶果,田家英对毛泽东当时“左”的想法和党内的冒进表示质疑,甚至说过一番令人大吃一惊的书生“狂论”:“如果可能从头再来,我会尝试另外一种社会主义。”[4]在这样一个需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的复杂环境中,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秘书,田家英的这些言论不能不影响中共中央秘书职能环境,不可能不被毛泽东所觉察。

其二,坚持主张“包产到户”

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田家英奉毛泽东之命赴湖南韶山调查。韶山的农民普遍要求“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得到了田家英的赞同,但田家英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要搞包产到户就不能听。”[5]31而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田家英关于“包产到户”的调查报告却很感兴趣,很赞赏,并赞成田家英关于起草《恢复农村经济的十大政策》的设想。田家英决定以秘书的身份再次向毛泽东进言。[6]虽然遭到毛泽东的反对,但是田家英依然坚持自己调查得来的正确结论。在刘少奇、邓小平的指示下,他给中共中央起草了《恢复农业生产的十大政策》,提出要继续放宽政策,不搞“一刀切”。结果,田家英受到毛泽东不留情面的批评:“回到北京以后不去修改‘六十条,却去搞什么包产到户、分田单干。”[5]31之后,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等场合,毛泽东又几次点名批评田家英。坚持真理的田家英事实上介入了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进一步恶化了秘书的工作环境。

其三,删除毛泽东杭州谈话内容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五位“秀才”开会。谈话中,毛泽东对戚本禹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和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两篇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对戏剧界、历史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打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7]275在整理谈话纪要时,尽管艾思奇善意地提醒:“主席的谈话,恐怕不便于删。”但是,田家英认为毛泽东“那几句话是谈文艺问题的,与整个谈话关系不大”[7]。结果,未请毛泽东过目审定就擅自删掉了。田家英的行为再次触怒了毛泽东,使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彻底破裂,政治处境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认识环境,调控自我:田家英悲剧的逆向反思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秘书,田家英信奉“理必归于马列”,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对毛泽东思想的信念是坚定的,对毛泽东的敬仰是真诚的,但他并不盲目迷信,更不阿谀逢迎,坚持真理,决不出卖灵魂,决不向错误屈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确实值得当今秘书珍视。然而在钦佩之余,我们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也工作在环境的条件之中,这些条件既是制约因素,也是动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人生存发展的方向。因此,人要学会正确认识环境,合理运用环境的各种条件,整合各方面信息,调适自己的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一致。

1.认识环境,正视自我,控制自我,秘书才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首先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反应。秘书职能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秘书要与职能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既要准确了解和把握服务对象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要对自己的需要、角色有清楚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对职能环境因素作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断,以调控自己的行为。对于可控因素,应选取有利时机,采取恰当的步骤、合理的方式加以运用,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改造职能环境;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则应主动调适自我,调整目标。这既有利于秘书在挫折面前保持健康心态,也有利于秘书与职能环境关系的有效调整。在“包产到户”问题上,田家英非常清楚毛泽东的态度,也清楚毛泽东对他的信任程度。在秘书工作环境很不和谐、“补天”的条件也不存在的条件下,他仍然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进言”,与其说这是“执着”,倒不如说是“固执”,这种“固执”是缺乏自我认知的表现。如果田家英能够反躬自问,“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对自己角色有比较恰当的评价,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辩证的认知,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那么在逐步恢复毛泽东信任的前提下,就能够与秘书环境达到新的和谐,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秘书策略,达到“补天”的效果。

2.正视现实,提高有效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才能适应秘书的职能环境

现实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易受情绪的左右,特别是消极情绪使人萎靡不振,暮气沉沉,思路阻塞,如果控制不力,则可能意气行事,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秘书与职能环境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无力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往往会带进秘书工作中,严重影响秘书作用的发挥。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必须正视现实,对自己的情绪做到自觉自知,及时加以调整。当情绪受到冲击时要以开放的胸怀去接纳涵容,在理解中去实现心理的平衡。在情绪冲动时,要善于克制,以换位思考、转移目标等方法来缓解。田家英具有独立意识和深邃思想,不肯盲从他人,在秘书工作中,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是正常的。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他与毛泽东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致使正确的主张、科学的建议遭到否定,满腔的热情、报恩的思想遭遇冷落。他的情绪一落千丈,耿直刚烈的性情又导致他做出私下议论、传播毛泽东的缺点,向毛泽东汇报时隐瞒接受刘少奇委托,未经同意擅自删除毛泽东的杭州谈话内容,日常交往中冷眼蔑视江青等不理智行为。我们认为,当秘书的思维成果——建议、方案未被领导采纳时,不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而必须极力关闭情绪的闸门,理智地放弃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等待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再婉转地提出。

3.直面人生挫折,学会在逆境中磨炼意志,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痛苦。面对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经受得起打击磨难;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失败痛苦的考验。承受挫折能力强,是每个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古今中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成就大业、实现人生伟大目标的实例不胜枚举,关键是看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们把挫折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逆境就会变成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一个只能在顺境中成就事业而无法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无论如何不能算成熟的人。处在政治民主缺失、党内意见纷争、人际矛盾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的田家英,受到了冷落、委屈和打击,只是在党内停职检查、交代问题,既未公开批判,也未开展斗争,便走上了绝路,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田家英同任何人一样,也有他的弱点和缺点。在顺利的时候,容易骄傲,在逆境之中,又往往表现消沉、颓丧。性格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缺乏应有的韧性”[8]。这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虽然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做出了特殊功业,但是却先后遭受了四次重大打击: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撤销职务、赶出红军。然而,毛泽东始终意志不倒,信心不变,终成伟业。邓小平三起三落,每一次政治打击都比前一次更加惊心动魄,大有泰山压顶之势。但是,邓小平在一次次重大挫折和打击面前,从不气馁消沉、畏缩退让,而是心怀坦荡、顽强坚韧、愈挫愈奋。他们不是在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怨天尤人、悲观丧气,而是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着眼,深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再度崛起积蓄能量。即使与妻子董边相比,田家英也不可同日而语。十年“文革”,董边过着非人的生活。她承受夫亡、子丧、女散的巨痛,挨批斗、干“牛”活,被开除党籍,经受精神、物质、生活多方面的磨难。但她坚强地活了下来,亲眼看到了“四人帮”的垮台,迎来了久违的春天。秘书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辅助领导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尤其是不断变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职能环境。当然,适应环境不等于放弃自我,而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王艳.庐山会议上的田家英[J].党史博览,1997(3).

[2]李锐.庐山会议实录[M].上海:春秋出版社,1989:34.

[3]于光远.田家英的悲剧[J].文史春秋,1997(2).

[4]徐焰.田家英:主席秘书讲真话[J].党史文苑,2002(1).

[5]于广人.当代一幕政治悲剧:田家英以死诤谏[J].炎黄春秋,1998(2).

[6]董边,镡德山,曾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7.

[7]叶永烈.毛泽东的秘书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5-276.

[8]夏海波.田家英有没有失误[J].秘书之友,1993(4).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田家英
田家英:书生气质导致悲剧人生
田家英:书生气质导致悲剧人生
名联风波
名联风波
【最有才华的秘书】田家英
田家英毛岸英鲜为人知的友情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
“京兆书生”田家英
田家英自谓“京兆书生”的来龙去脉
田家英的爱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