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自谓“京兆书生”的来龙去脉
2009-06-02田卫东
田卫东
田家英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给毛泽东当了18年的秘书。田家英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深邃见解的人。然而,他又是在“文革”初期遭受迫害,最早弃世而去的人。正如人们所知,田家英生前虽是毛泽东的秘书,但他还兼职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论官职,足以让他骄傲示人,可是田家英为何曾经以“京兆书生”自称,让人们疑惑不解。其中内情,颇耐人寻味。
2007年11月,时至深秋。笔者有幸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前毛家湾甲2号田家英次女曾自女士家中做客。在彼此闲聊时,无意中得知这段历史的真相。曾家的宅室很有书卷气。在书房的东墙上挂着一幅工笔花鸟国画,靠西面墙上是几组棕色书橱,书橱里摆放着满满的各类书籍和影集。在北面墙悬挂着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行书字画,吸引了我的目光。曾自向我介绍说:“这是父亲田家英生前作的一首诗,书法是母亲董边(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写的。这是他们二老的合璧之作。”说着,曾自动情地朗诵起来:“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接着曾自说:“这是母亲那时写给二英(曾自乳名)和她的女婿陈烈的。如今,它已成为我们夫妻二人的座右铭。”我问曾自:“你父亲田家英同志虽然给毛泽东主席当秘书,可他还是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论官职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官啦,那他为什么自谓‘京兆书生呢?”曾自对我说,“父亲田家英于1948年由胡乔木同志推荐做毛泽东主席的新秘书。不久,于1949年3月跟随毛泽东主席从河北西柏坡进入北京。到1959年党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在庐山会议上,他因‘包产到户问题遭到批评,期间,整整十年。从庐山回到北京后,经过一番思索遂写下了这首诗。父亲田家英在世时,特别崇拜林则徐,他先是录诗林则徐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接着他又自己续赋两句“忆昔庐山归来日,自吟《京兆书生》诗”,以此来表达当时自己的心境情怀。他写完之后,就将这首诗放在一边了。相隔几年后,这首诗被一位篆刻家刻成一枚‘京兆书生四字方形图章,并将诗文刻在父亲田家英非常喜爱的一个端砚上”。说到此,曾自还特别加重了语气说:“现在这两件东西已成为文物啦!至今仍被我悉心珍藏着。”曾自接着说:“父亲田家英自谓,‘京兆书生,不是个做官的人。一个共产党的干部欣赏‘书生,看似降低了标准,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在关键时刻,才能显出父亲不见风使舷,敢于直言已见,这种‘书生气,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父亲因特殊工作,靠近中央核心领导,了解内情,按说应有更多的自我保护条件,他的人生历程可以平平稳稳,可自建国以来,他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几次大的湍流都几乎把他吞噬,可他并未因此变得谨小慎微,放弃他认为坚持的真理。如坚持‘包产到户问题,他并没有因遭到批评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像这样的‘书生更接近勇士。”
曾自的一席话,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田家英自谓“京兆书生”的耿直不阿与真实的政治品质。也正如他在以往诗文中所表现的鲜明态度和政治立场:“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
田家英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小药店之家。他3岁丧父后,家境开始衰落。在他读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又因母亲病逝而被迫离开学校到药铺当学徒。在他以“走遍天下路,尽读世上书”的誓言走土半工半读之后,13岁便开始向报刊投稿,并连连被采用。“田家英”成了他常用的笔名。1936年,14岁的田家英在报上与一个姓刘的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当时被川中许多人称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的“神童”。后来他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燕社”。1937年,年仅15岁的_田家英与同学赵石英等人一同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田家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田家英从“陕北公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延安最年轻的近代史教员。据有关资料记载,田家英当时给《解放日报》写的杂文《从侯方域说起》,毛泽东看后非常欣赏。1946年,毛泽东长子毛岸英从前苏联回国时,中文基础较差,毛泽东想起了与毛岸英同龄的田家英,便让他在工作之余来当儿子的文史教员。1948年,田家英在胡乔木的推荐下做了毛泽东的秘书,直到1966年5月23日,受迫害弃世而死。在毛泽东先后几大秘书中,田家英是让毛泽东印象深刻的一位。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见解独到,性格秉直。在“文革”初期,他不顾个人得失,坚持真理,直面以对。因此遭到了迫害,死时年仅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