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话题:怎样让孩子学会对自己错误的负责?

2012-04-29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王帅龙龙张宁

宽容培植真诚李巧枝

第一节课间,几个学生匆匆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说王帅和张宁打架,把教室的玻璃碰碎了。我赶紧来到教室,“战争”已经结束,“战场”一片狼藉,双方都是满脸委屈、满眼泪水。我没有批评,没有询问,只是平静地让他们两个共同清理战场,一人捡拾掉在地上的书和学习用品,一人清扫打碎的玻璃。然后准备上第二节的课。

第二节下课,我把王帅和张宁叫到办公室,了解事情的经过。他们两个都争着说对方的过错,为自己找理由辩解,推卸自己的责任。我没有让他们继续说下去。而是心平气和地说:”我相信在这件事中,你们两个都有自己的委屈,也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换种说法,每个人只说在这个事件中,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恰当,不指责对方的过错。一个人说的时候,对方不插话,可以吗,”他们两个点点头,表示同意。

听了他们的叙述,我知道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原来是张宁没经王帅允许拿了他的课外书,王帅想看没找到,同桌告诉他张宁看了,王帅就气呼呼地找到张宁,说张宁偷了他的书。并顺势推了张宁一下。张宁觉得委屈,回了一下,于是矛盾激化,战争爆发,碰翻了桌凳,撞碎了玻璃。

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张宁说:“我不该不经王帅允许。私自拿他的书看。当王帅推我时,我不该再还手把事情闹大。更不该把桌凳弄翻,把玻璃碰烂。”王帅说:“我不该说张宁偷我的书,更不该那么冲动用力推张宁,还把桌凳碰翻、玻璃碰碎。”

听他们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过错,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我说:“听了你们诚恳地分析自己的不当行为,我非常高兴。很佩服你们能勇敢承认自己的过错,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其实,如果当时你们两个都冷静一些,事情也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希望你们能引以为戒,以后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然后,两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并主动提出共同赔偿打碎的玻璃。

对这件事的处理让我深深感到:要想让学生大胆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必须用宽容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没有恐惧感,不用担心说出实情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或额外的惩罚,这时学生会把情况如实相告。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找自己过错、替对方辩护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让他一个人打篮球任样崇

学校新买了几个篮球。班里的男生心里都痒痒的,十分眼馋。于是,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课,我手一挥,对大家说:“走,打篮球去!”

学生们欢呼雀跃着跑到操场上。我把新篮球抛给男生,让他们自由结合着分小组去打,自己则领着女生去打乒乓球。

谁知刚过了一会儿,一名男生跑来说:“老师,你快去看看吧!这球没法打了。伟伟他不遵守规则!”我忙过去一看,嗬,壮实的伟伟正在尽情表演:拍着球横>中直撞。旁若无人,好不威风!

我站在边上大声喊:“伟伟,你犯规了!带球不可以撞人的!把球还给人家,重新开局!”伟伟看了我一眼,低声嘟囔着:”要玩就尽兴,哪儿有那么多规矩!”说着,依旧运球、投篮。其他学生都停下来,拿眼瞪着伟伟。

“算了,让他一个人打篮球吧!走,我们去另一个场地接着玩儿,我接替伟伟。”我知道如果现在批评伟伟,他未必听得进去,就带着别的学生去了另一个球场。

于是两个球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热火朝天,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一边是伟伟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场地上东奔西跑着捡球、投篮。我不时拿眼瞟伟伟,刚开始时他还很有兴趣,可不~会儿,他的动作就明显慢了下来,不停地往我们这边看。当他的目光和我相对时,赶紧低下头,无精打采地自己拍着球。

“好!漂亮!当这边的学生投进了一个三分球时,我大声叫好。旁边的女生们也都鼓起了掌。

“哎哟,我得歇会儿了!”我擦着汗说,“让伟伟来替替我吧”不行!他不遵守规则,我们不和他玩儿!”有学生抗议。“伟伟刚才不遵守规则,现在肯定会遵守的。不信我们可以试试嘛”我说,“别忘了,伟伟的技术可是一流的啊!”

“行!伟伟,伟伟,过来一起玩儿吧!”学生们大声喊着。“咱老师跑不动啦,快过来!”伟伟立刻来了精神,抱着球兴冲冲地跑过来。我迎上去接过伟伟手中的球,低声说:“伟伟,大家在一起玩才开心。凡事总得有个规矩,这个规矩我们都要遵守。否则大家都不喜欢和你玩了。你想想。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啊!”伟伟脸红了:“嗯,谢谢老师!”

篮球比赛在继续进行着,我惬意地站在边上看着孩子们打球。

我想: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谁会不犯错误昵?作为老师,当发现他们做错事以后,大可不必急着让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可以缓一缓,给学生一个台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体会到错误带给自己的惩罚,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改正错误了。

我想,这种对学生错误的“认识一惩罚一改正”模式,应该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吧。

让制度与责任同行赵春梅

龙龙是一名马马虎虎、毛手毛脚的学生,做事从不考虑后果。

那天,他在外面使劲一推门,一下子撞住了正要出去的小丽,小丽倒在地上疼得流出了眼泪。我当时正在批改作业,见状连忙上去扶起小丽,谁知龙龙只是轻飘飘说了声“对不起”就要转身走开。我有点气愤:把人撞倒了,最起码也要关心一下,看看摔伤没有啊!于是,我厉声喊道:“龙龙,你回来!”龙龙转过头有点不情愿地说:“我都说过‘对不起了。”还没等我开口,小丽就一边哭一边冲龙龙喊道:“你把人撞死了,再说‘对不起有什么用?‘对不起止疼啊?”龙龙皱着眉头说“那我还能咋的?”原来,他只知道撞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对不起”之后还需要做什么他一点也不知道。

事后,小丽的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你把人撞死了再说‘对不起,有什么用?‘对不起止疼啊?”细细想来,这话道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许多孩子把“对不起”只当做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貌问题,认为说完“对不起”事情就结束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组织学生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审视‘对不起的主题活动。我引导学生针对“为何要说‘对不起‘怎样来说‘对不起说了‘对不起之后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明白了说“对不起”并不是自己做错事情的结束,而是对错误负责的开始:“对不起”不应仅体现在口头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好多学生反省自己以前的做法缺少行动,使”对不起”只成了一种形式。当说到今后如何行动的时候,学生们列举了好多做法,我以为学生们真的懂得怎样为“对不起”负责了。可没过多久我发现,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并没有实质性地对错误负起责任。这时,我感到: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有了责任意识之后,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意识是很难内化为习惯

的。

于是,我又重新组织学生讨论了“对不起”之后的具体做法,分析了没有将对错事负责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的原因。最后,我们形成了一个关于“对不起”的班级规定:(1)说“对不起”的态度要真诚,说“对不起”后要马上有表示歉意的行动。(2)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没造成损失的要给予补偿性的关心和帮助;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无论多少,都要给予赔偿。全班学生举手通过后,由班长把这两项规定形成文本,放在班级的“提醒角”里。然后我又布置了践行任务,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为“对不起”承担责任。并要求学生写好践行日记,以便评比、展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践行,我看到:有了制度的保障。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负责的意识渐渐融入了行动。

如此错误,谁来承担韩景贵

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不能主动承担,往往来自于他对自身错误认识的不足,比如他对过错行为的不认同,因而拒绝承担过错造成的结果和因此理应受到的惩罚。对这种情况,卢梭很早就提出过“自然惩罚法则”,直到今日。老师们还在使用着这个法则,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学校即将举行队列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很重视。放学后,经常能够看到各班在操场上训练,场面蔚为壮观。初二某班班主任也带着学生列队其中。但学生们并未练操,而是一动不动地挺直身子“站军姿”。班主任则在一旁愤愤地来回踱步。只见她双手交叉于胸前,满脸怒气。正在接受处罚的学生们除了直挺挺地站着外。脸上的怒色与教师并无二致。

事后。有“好事者”找班主任询问缘由,班主任说,师生都老早就到操场了。她招呼了半天,要求学生们按照体操队形站好,可学生们总是慢慢腾腾地站不好。于是她惩罚学生站军姿20分钟。“他们居然还不服气,像话吗”!班主任余怒未消。

是啊,学生不能按要求站好队,动作迟缓,并且在教师多次要求后才站好,耽误了大量时间。在接受惩罚时还不服气、闹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很多老师会在摇头的同时,大为感慨一番吧。

但对学生的错误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呢?我想是有的。且看这个案例的下文:

“好事者”了解情况之后,给了班主任一些建议,因此再进行队列训练的时候,班主任像体育老师一样,脖子上挂着一个哨子,几次短促的哨音之后,班主任平举两臂,然后左臂弯曲上举,保持右臂平伸不动,学生们迅速地按照广播操队形站好了。后来,班主任索性将队列训练权限交给体育委员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呢?起先班主任作为一个“外行”,给学生发出的指令很模糊,使学生不知所措,而教师也不明就里,彼此之间产生抱怨,随后的惩罚措施更恶化了师生关系。

事实上,有些错误的发生,并非仅仅因为学生对这种错误认识不足,更可能因为教师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和教育行为存在欠缺,从而导致学生错误的发生。所以,在教师审视学生错误的时候,要多和当事者沟通,听一听旁观者的看法。分析一下“好事者”的建议,从自身的教育认识和指导行为方面进行反思,也许有些所谓的学生错误并非错误。

享受担当万玮

日本学者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讲述了其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在秘鲁一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高桥先生与一个美国家庭比邻而居。一天,这户人家的小男孩不小心把足球踢到高桥家的窗户上,一块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一早,小男孩叫了一部出租车送来一块玻璃,并向高桥先生解释昨晚没有来道歉是因为卖玻璃的商店已关门。高桥夫妇十分感慨,不仅留男孩吃了早饭,还送了他一袋日本糖果。

不料,之前并不曾露面的男孩父母却找上门来,将那袋糖果还给高桥。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一个孩子在闯祸之后,不应该得到奖励。

这就是美国人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式。

孩子闯了祸,父母并不帮他出面,而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高桥家买玻璃,也许是小男孩的第一反应,也许是父母帮他出的主意。但是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再有类似的情形发生,男孩一定知道该如何独立处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犯了错不愿承担责任,推脱甚至逃避责任,根源多半在家庭教育上。

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孩子被凳子绊倒了,妈妈教孩子骂“凳子是坏蛋”;孩子把碗碰翻了,妈妈连连责怪自己没有把碗放好:孩子漏做了题目,妈妈抱怨爸爸只顾看电视没检查孩子作业……难怪一位教育学者说:中国父母的行为怎么看都像是教育孩子要学会推卸责任!

因此,才会有儿童教育专家说: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

人犯了错不愿承担责任乃是天性。因为承担责任便意味着要接受惩罚,没有人天生喜欢被惩罚。孩子犯错之后,父母出于疼爱之心。对孩子表示关切无可厚非,但若是帮助孩子逃避责任以顺应其天性,这种帮助实质上是一种戕害!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具体做法有二:

第一,设定制度。让每一个人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一位班主任带着学生去春游,提前买好门票让每一名学生自己保管,并声明遗失不补。到了游乐园,一名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门票找不到了,班主任安排其他老师带学生进因游玩,自己陪这名学生留在因外等待。班主任对学生说:“老师可以帮你重新买门票,可是既然之前有了约定,就必须遵守。”那一次的教训让这个孩子记忆深刻,后来他担任了班级物品保管员的重任,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第二,为责任赋予价值。一件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做,如若赋予其价值,则应者必众。这种价值。可以是物质方面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更加持续有效的激励,一定在精神层面。

例如,我们告诉男孩说,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男子汉”,从小熏陶孩子学会“一人做事一人当”,将来的社会上必会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记不清哪一天读到余秋雨说的话,“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我将之告诉男生,希望他们日后在犯错受罚时,心里也会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而平添几分男人的自豪。

读书有一种乐趣,不读书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只有深入其中方能解其味。责任亦是如此。当一个人勇于面对、不断担当的时候,他更容易养成承担的习惯,并享受承担的自豪。

如同粱启超先生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本栏责编:卢丽君)

猜你喜欢

王帅龙龙张宁
一杯茶
Tolerance-enhanced SU(1,1)interferometers using asymmetric gain
乐普 《欣忭》
Umbrella Day伞日
There
Quantum interferometry via a coherent state mixed with a squeezed number state∗
龙龙去买菜
王帅 蓝色 是笃定的颜色
龙龙的理想
奶奶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