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要说出自己的“方言”
2012-04-29王衍军
王衍军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城市文化建设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城市文化建设中“千城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怎样解决这一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问题?在此从方言文化的角度,谈谈城市文化的塑造和发展问题。
一、方言文化与城市文化个性
方言几乎是人人都使用的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是某一地域特定群体对其周遭的世界、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山川物象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传承着地方价值和人文精神,承载着风土人情和社会心理的长久积淀。正如朱建颂先生所说:“方言是民族语的基本形式和具体表现,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又是地方文化的资源。”[1]因此,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文化资源。
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方言博物馆,每一种方言均是其中的一块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信息,并成为方言区人们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分布在不同方言文化区域内的各类城市由不同文化所哺育,自然城市文化会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不同的方言文化特质,而且即使是处在同一个省域内,有些城市也可以分属不同的方言文化圈,因此,不同城市的文化品格同样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广东为例,在广东境内大致有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广府文化,有潮州、汕头一带的潮汕文化,有雷州地区的雷州文化,有梅州、粤西一带的客家文化。在不同方言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下,广州、潮州、雷州、梅州等城市的文化品格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可见,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孕育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独特魅力。
以广府文化为例。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其独特个性简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开放型的文化心态、兼容性的文化品格、超前性的文化意识。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城市,在广府文化的哺育下,开放的广州成了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宽容的广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中原文化和外国文化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有益的养分,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超前的广州又在各领域得风气之先,具备敢为人先的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勇于开拓,这也使得广州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成了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文化概括,无疑充分体现了广州的上述特征”。[2]现在,“广府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更具创造性和超前性。新的经济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新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时效观、人才观、信息观、竞争意识等,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迅速向内地辐射开去”。[3]而随着广州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又使得广州在广府文化的哺育下,更具有文化活力和文化竞争力。
当前,不少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但由于一些城市决策者缺乏对当地历史的全面认识,缺乏对本土方言文化的应有感情,在大规模建设之前又未能深入思考自身原有的方言文化基础,在开发建设中,不仅缺少对本地方言文化的传承,而且还有意淡化其特色,将高楼大厦视为现代化的代表,将西方文化看作现代化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千城一面”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甚至使得一些本来文化品位极高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向毫无特色的城市行列滑去。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和挖掘本地方言文化特色,尊重和保护本地域的传统文化,让本地文化特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从而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个性和魅力,否则,丧失个性,就会成为“失去记忆的城市”,也就丧失了城市发展的根基。
二、方言文化与城市文化认同
方言是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它凝聚着故乡情结,传承着家乡文化。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抒发了人们难以忘怀乡音故土的这份情感。熟悉的乡音,牵动温馨的乡情,蕴含独特的方言文化魅力,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微妙共振,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某地方言文化越发达,对内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往往越大。作为地域文化的表征和载体,方言是特定区域的民间意识形态的主要表述方式,来自民间,深入民众,具有得天独厚的亲和力,使用方言,更能加强族群意识,维系本群体、本区域的共同文化心理。因此,一个地方的语言,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方言丢失了,那么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就不完整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利用方言文化得天独厚的亲和力,强化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满意度,进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终形成人们热爱城市、建设家乡的热情。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外出和大型工程建设,神州大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潮加速了方言的传播和普通话的推广,也使得城市内的语言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更加突出。比如工程移民的语言情况即有着自己的特点。像三峡工程移民,据统计,截至2007年下半年,已搬迁安置移民128万。从迁入广东、江苏两省的三峡移民的语言状况看,他们日常交际仍主要使用原方言,但对外交往使用带有浓厚口音的“地方普通话”。如何让这些城市移民尽快融入移居城市的文化氛围?如何强化他们对所移居城市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这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迫切回答和解决的课题。从当前不时见诸报端的“移民回流”现象来看,我们所做的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强调重视和挖掘方言文化,并不是怀着某种优越感甚至是傲慢与偏见的心态去歧视某种不同的方言,而是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心理失衡,用开放的眼光去看问题。在文化意义上,方言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为其背后附着了关于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或者“集体想象”,从而带上了太多的色彩。其实,城市内存在多种方言,自然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也会让城市文化内涵显得更加丰富。外来文化在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中,相互磨合,可能最终产生一种带有多元文化色彩的文化样式,也可能在本地强势文化的浸润下,最终融入本地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隐性基因。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城市更需要文化包容性,来自多个不同方言区的城市居民,也更需要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因为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文化的存在权、文化个性表达权和文化发展道路选择权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也是对其他民族、其他地域文化特色的包容与欣赏。大城市从来就是各种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炉。城市就是这种生动的、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的中心,新的种族、新的社会形态又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城市居民既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同时还是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实施者,因此,市民城市文化意识的觉醒,有无更高层次上的共同的城市文化认同感,将直接决定着城市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向。
三、方言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方言是地方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城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体现出方言文化的价值,加强方言文化资源的开发。方言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像京剧是集徽、汉两地地方戏曲之特长在北京演化而成,因此京剧在唱念中融合了北京、湖北、安徽的发音特点;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起源于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南京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说的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传统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特别是现阶段,随着普通话的强势推广,方言逐渐濒危,传统艺术正因方言的濒危而面临消亡。如何保护和挽救方言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深深的文化焦虑。而另一方面,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往往借助于“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来提升城市文化档次,一味追求城市建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工程,致使“千城一面”, 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性成为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市文化建设与保护、挖掘、利用方言文化资源并不矛盾,恰好是相得益彰的。城市文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特色文化是展现城市个性与魅力的关键所在,而方言文化正是某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在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彰显城市文化个性,从而有效避免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上的趋同性问题。比如,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东北地区一些大城市就深入挖掘东北文化中的特色资源,展现城市文化的个性和魅力。像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沈阳,以东北特色文化“二人转”为基石,做大做强东北方言文化,彰显了城市文化个性。又如,近年来,广州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本地传统的文艺及手工艺,特别是对粤剧、广彩、广绣、广雕等民间文艺团体和手工艺人给予多方面的支持,营建了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环境。特别是广州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像黄埔一年一度的波罗诞、天河的乞巧节、越秀的广府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获得了市民空前的参与热情,既凸显了城市文化特色,又增强了城市文化自信。
因此,城市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政府决策者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建造高楼大厦、修建人工景观、进行旧城改造等表面工程,更重要的乃是挖掘本地方言文化底蕴,而且,在保护和挖掘方言文化遗产的同时,要结合当地人文风情特征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城市文化建设,从而努力体现出城市特定的文化意蕴和城市个性。
强调方言文化,与国家的语言国策——“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文化两手一起抓,乃是为了实现文化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每一种方言都是一部地方文化史,都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的存在。各种方言及其代表的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共同谱写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如果一味抵制和废除方言,等于否定人们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当前,整个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让城市文化说出自己的“方言”,不仅体现城市文化的个性,激发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可以充分发挥市民建设城市文化的热情。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1]朱建颂.方言和文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93.
[2]杨明.多元广州扛起“最中国文化”[N].广州日报.2011—11—28.
[3]邵慧君,甘于恩.方言与文化探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p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