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作业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价值探求
2012-04-29高文军修洁
高文军 修洁
一、“减负增效”是当前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讲解,课堂上讲多练少。教师课堂上的低效率使得当堂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放到课后弥补,这样既加重了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新的“五四”分段课程实施计划则规定小学数学每周4~5节数学课;学生家庭作业总量不能超过1小时。课时的限制和作业量控制使低效的传统上课方式和家庭作业的处理方式完不成课标的要求。
现实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因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课前导学性作业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二、导学性作业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性作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课堂教学“组内交流,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训练——当堂测验——布置作业”6环节。
组内交流:主要是让学生在导学性作业完成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小组内展示,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目的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助学习、达成共识。学生在组内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发现和捕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组间交流:小组互相破解难题。各小组展示各自的主要学习成果,并提出需要其他小组帮助解决的问题。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交流的目标。
教师点拨: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提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定义。
巩固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及时提供题目进行巩固训练。
当堂检测:巩固之后给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
布置作业:利用最后5分钟时间,对下一节的新知进行点讲并布置作业。每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下节课课前导学性作业进行布置。作业布置要进行2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作业进行解读、点讲。二是对学生作业提出要求。
三、利用导学性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价值体现
经过多年的课题研究,我们着眼于教师、学生素养的提高,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實现了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改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 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实践性作业因其形式的多样、内容的开放和可选择性,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内容。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生活的能力。
2.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导学性作业节省了学生课堂探究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知识经历的过程可以放在课前进行,让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探究,这样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练习,学生学习兴致也高,同时还培养了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调动了学生作业积极性。自实施导学性作业以来,学生作业实现了由传统的知识课堂没学会无法完成作业到自主探究学习;由学生参与少到学生参与面广的跨越。学生作业从做题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绘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4. 改变传统的“讲练”教学结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导学性作业,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新课题”,真正落实“以学定教”;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从课程单一的传授者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