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推动课程整合实现三个“转变”
2012-04-29胡兴松
2002年~2005年,我主持深圳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研究》,初涉“整合”领域。2006年,该课题经学科专家组评审通过。专家评审意见为:“该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和指导性,影响大。课程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我主持的《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多媒体教学积件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整合”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从迷茫到成熟的道路。不过,在最泥泞的路上,也留下了最清晰的脚印。
——广东省特级教师 胡兴松
整合,是指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和谐发展,以获得全新的、最大的整体效益。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优化其教学效益。我认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尤其应关注以下问题。
由“物”到“人”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离不开“物”,即课件、积件和网络以及计算机设备等,这些都应被视做认知工具,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从教学要素系统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潜件(教学观念等潜在的教师素质及教学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因素)、软件(课件、积件和网络)及硬件(计算机设备等)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教师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必须目中有人,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须为人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具体而言,我们不能只是将信息技术视为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带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革新、教学智慧的创造,乃至教学效益的提高。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
由“教”到“学”的转变
对教学主体系统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涉及教师的“教”,也涉及学生的“学”,是二者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要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地“学”。真正的“整合”必然是“教”与“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说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教学焦点将从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将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教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这无疑是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布道式”教学的强大冲击。
由“静”到“动”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重点、核心和主阵地应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应该出现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经常可见资源的生成、智慧的闪烁、高潮的迭起……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一、固定、静止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上,即使有课件的应用,也是一种固定的线性结构,缺乏人机交互性,固化了教学内容和策略,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更忽视了教学环境与学生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的多变性。显然,这是课件编制者与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角色上的“错位”,即课件设计者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教师变成了计算机软件的“用户”,学生变成了课件演示的欣赏者。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的教学,其中网络资料搜索、BBS论坛、教师与学生的E-mail沟通、QQ以及QQ群的聊天等教学环节尤为可取。这一点告诉我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教学,不仅仅是网络的工具性利用,而且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把教室扩展到局域网(校园网)乃至互联网之上,使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学。网络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动态发展的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着力探讨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整合点把握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导入时的整合点把握
1.“雾里看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导入
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作用,对中学生而言,是一个生僻的概念。如何导入这一概念,且简单明了地交待其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显身手。我是这样导入的:
播放歌曲:《雾里看花》,PPT展示歌词: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
……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教师自问自答:这双“慧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反思:新课导入妙在别出心裁,既自然而为,又出其不意。我之所以选择播放《雾里看花》这首歌曲,关键在于它最后的一句:“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哲学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然可以作为我们的一双“慧眼”,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中银信用卡”:信用卡的优点与特点
教学案例:教学伊始,我播放了中国银行信用卡的一段视频广告。
解说词:是什么,让方寸之间蕴涵无限精彩,尽情享受无界生活,兼顾收获更多惊喜?是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也是释放真我的轻松惬意;是选择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丰富你的人生精彩。方寸之间信用无限,中银信用卡。
字幕:庞大商家优惠无限、积分回馈缤纷礼品、海外支付无忧刷卡、多种渠道便利还款、分期付款轻松悦购。
在播放完视频后,我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视频中字幕所显示的上述内容,继而分析说明信用卡的优点与特点。
教学反思: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忌脱离现实生活,空洞说教。这则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这则视频用时不多,可形象生动地展示信用卡的优点与特点,是一次较好的资源“整合”。
>>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的整合点把握
1.“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真理的条件性
教学案例:在教学“真理是有条件的”时,学生对这一抽象的哲理总是一头雾水。《生活与哲学》课中列举了一则实例——“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对于这一实例,我是这样来讲述的——首先提出问题: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80°”后,我追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是否存在条件呢?”有学生回答:“是在平面几何中。”我问:“那么,在非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呢?”学生不能回答时,我展示花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花瓶上,球面空间(即球形凸面)上的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双曲空间(即球形凹面)上的三角形则小于18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只是在平面几何中才是真理,超出了“平面几何”这一条件,则是谬误。因此,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教学反思: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学习过平面几何,只知道欧氏几何,而不知非欧氏几何。因此,通过图片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意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形象直观地说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的条件性。
2.异国风情:矛盾的特殊性
教学案例:在教学“矛盾的特殊性”时,我拼凑了一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以PPT的形式播放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性的手法之一,就是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这组图片的运用风趣幽默,其中又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矛盾的特殊性。世界文化的共性正是蕴涵在各国文化的个性之中,世界文化的普通性就是通过各国文化的特殊性来表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高妙,并不在于教师的长篇大论,而是在于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并配之以精辟而明了的分析。
>>师生互动时的整合点把握
“哲理诗画”:专题教学活动
教学案例:在《生活与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撰写了《哲理诗六首》,并配以图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欣赏。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歌有高低起伏,
曲有抑扬顿挫。
因此,哲人说:“万物皆变。”
小草汲取雨露,
大树扎根土壤。
瓜儿直系青藤,
学童求助导师。
故而,哲人说:“万物莫不相依。”
海边贝壳五彩缤纷,
林中百凤婉转啼鸣。
地下秦俑形态各异,
网上美媚风采万千。
因而,哲人说:“万物莫不相异。”
遥看川前瀑布飞流直下——
商人眼里是欲念滚滚;
恋人眼里是情意绵绵;
愁人眼里是哀怨不止;
军人眼里是慷慨万千。
所以,哲人说:“见仁见智。”
腿残梦想奔驰,
眼盲期盼光明。
流浪希冀安定,
战乱渴望和平。
所以,哲人说:“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生意兴隆——市井商人的追求,
桂冠加身——体育健儿的梦想。
金榜题名——莘莘学子的期盼,
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向往。
因此,哲人说:“理想源于现实且高于现实。”
在学生兴趣浓厚之时,我鼓励学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而且还可以成为哲理诗人。不信你们也可以试一试。”我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回“模仿秀”,开启自己的哲思遐想,写出“哲诗短语”,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间隔两周后,我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一时间,学生踊跃地登台亮相,兴趣空前高涨,我对学生们的作品即时点评,教室里不断爆发出欢声笑语。事后,有学生说:“我过去总认为哲学原理是枯燥无味的,现在看来,哲学是趣味横生的。这样学习,有味!”
附学生作品两则,供欣赏。
学生作品一:
总想,去看看高山,
却不知怎的,
上了渔娘的小船。
总想,把视野放宽,
却不知怎的,
身已被粗绳绑拴。
总想,默默站在中间,
却不知怎的,
走到了寂寞的顶端。
所以,哲人说:“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
学生作品二:
无际的荒漠,
不经意,
你见到了它们。
它代表着——
是死亡,还是生命?
是无奈,还是执着?
我说:是矛盾!
教学反思: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荀子《儒效篇》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哲学知识时感兴趣,对哲学道理理解透彻,就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与升华人格。请记住: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小瞧学生的创新力!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