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2012-04-29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当前的德育却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方式也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德育低效,“紅色教育”淡化、形式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们在思考:当前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紅色教育”?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当前,无论是“紅色教育”还是整体的德育工作,都应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发学生的道德力量,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建立教育基地,
使“紅色教育”有阵地
传统德育一般是在学校里面实施的,这样的德育往往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使他们缺少磨炼的机会。但是,不融入社会怎能成为社会人?
我们认为,学校要挖掘周边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德育基地,拓展德育渠道,让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使德育由平面式发展为立体式。我校紧邻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紅色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建立了“以雨花台为核心,延伸到学校,辐射到社区”的立体教育阵地,形成了大教育观,拓展了“紅色教育”的渠道。学校每年开展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动,让雨花台烈士陵园成为对学生进行“紅色教育”的大课堂。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在搞好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校园里建立了“成长在雨花台下”文化长廊,在各班级开辟了“在英雄中队成长”专栏,让紅色文化浸润校园。
二、开发校本课程,
使“紅色教育”有载体
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更能展示学校的特色,体现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让“紅色教育”活动有体系、有顺序、有数量、有质量。我们分年级编写了《星光灿烂雨花台》、《让德性在生命中成长——实小德育活动指南》,并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培育目标和内容。
三、形成教育模块,
使“紅色教育”有体系
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充实更新、更鲜活的德育内容与形式。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勿忘(节)日”和“承先继志”的“紅色教育”模式,让“紅色教育”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勿忘(节)日”教育让学生在牢记重大纪念日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在牢记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纪念日(如少先队入队日)的同时感悟成长的意义。
“承先继志”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先烈志,当好接班人”。学校开展了祭英烈、描写碑文、烈士后人零距离的教诲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烈士的真实、伟大、可敬,让英雄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实施分层教育,
使“紅色教育”有梯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求就不能“一个方子抓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合理设置教育内容。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紅色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分年段编写校本教材,确定“紅色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
五、引进实践体验,
使“紅色教育”有活力
德育的任务是把社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德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构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的活动,能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们把抽象的课堂教育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我们不仅组织“紅领巾志愿讲解队”在雨花台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而且在学校、社区广设志愿岗,让有愿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志愿者值周”、“小校长志愿者”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紅领巾电视台志愿者”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校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在校外成为乐于奉献的服务者,使他们在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同时,享受劳动的快乐,感悟成长的喜悦。
“紅色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回归到生活德育。它使学生的精神得以成长,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