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例析
2012-04-29林峰
林峰
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有: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或他人陪伴,怕见生人,说话、办事都在别人后面;被老师提问时,惊慌忸怩,口齿不清,结结巴巴,声音小得像蚊子在叫,目光游移不定,满脸通红;课堂讨论时,总是垂眼低头,让人无法看清她的表情,害怕老师注意自己;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闹玩耍,而他却远远地坐着、瞧着,漠然置之等等。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由羞怯、内向而导致自卑、胆怯,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致影响一生的成长。因此,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走上心理健康之路,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学期的自我介绍中,当大多数同学介绍完之后,一个短头发、大眼睛的女孩被同桌硬推到讲台,她满脸通红,低着头不吱声。当她看到我充满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时,小声地介绍着自己:“我叫王×,今年16岁。”接着,便扭着身子抬头看我,求助的眼神示意她已介绍完了。我看出这是个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便试着鼓励她,下面的同学也跟着让她再说几句,这下她更局促不安了,急得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始终观察着她,发现她不跟同学玩,下课后老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有时到外面去,她也是看着别人玩,自己从不参与,上课也不举手发言,被老师提问叫到,声音很小,语言组织也很不连贯。后来,我和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了解到王同学平时和爸爸妈妈的话就少,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时,她总是躲到自己的屋里不出来,见到陌生人就会紧张,低头不说话,久而久之,家长也就习惯了。
一周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进来后她便拘束不安,手脚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好。低着头不敢正视我:“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能告诉老师吗?”我问。她仍不语,“那么是同学欺负你了吗?还是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我又问。听到这里,她着急地望着我,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不是,都不是。”“那是为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也许老师能帮助你想出好办法。”我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她。“我怕说不好惹同学笑话。”她终于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我马上给她以积极的强化。“你现在说得不是很好吗,根本没有问题呀,如果你自己不去说,不去用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怎么了解你,又怎么与你交往呢?”她低着头,一副默认的样子,我又问她,“你为什么要选择旅游导游专业呢?”这次她的眼里闪出了一丝光彩。”“我喜欢各地的风景名胜,更希望把它介绍给感兴趣的游人。”说完她激动地看着我,我也回以她会心的一笑,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步。在以后慢慢的接触中,她向我倒出了内心的苦衷,上小学时一次回答问题错了,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她以后要想好了再说。下面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使她很难为情。有时,她的回答不够完整、正确时,那个老师也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渐渐地,她就再也不敢随便回答问题了。久而久之,跟同学说话都怕说错了什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是很丰富的。在周记中,她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心态也很乐观,联系这几周所了解的情况,我判断王同学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和自己对挫折的认识偏差而导致的。由于不良情绪的郁积,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她陷入了痛苦和难以自拔的境地,最后形成她消极悲观的不良性格。
为了矫正她的心理问题,克服害羞心理,我和科任老师及时沟通,尽量安排她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发扬她的长项,经常把她的周记念给同学们听,让大家能更多地了解她,也让她看到自身的优势,用自己的力量弥补自身的弱点,树立信心。我把班上最热情的小雪换成她的同桌,以此来感染她、带动她,多让她参加集体活动,下课让同学们邀她一起玩,使她感受到跟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安排一位与她家住的比较近的同学邀她一起上学、放学,多跟她交往谈话,这样她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慢慢拉近了。同时,我又与家长联系,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平时多花一些时间教孩子学习在新场合同陌生人讲话,哪怕只是问一声好。当发现孩子有些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增强她的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后,王×不再是那个羞答答的小女孩了,逐渐战胜了羞怯心理,她的生活领域拓宽了,思想充实了,课上可以看到她踊跃发言的情景,课下在嬉笑玩耍的同学之中也能找到她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