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2012-04-29刘静春黄力

图书馆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服务管理读者服务物联网

刘静春 黄力

[摘要]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与应用特点,然后对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需求分析,分别从图书馆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服务管理方式两个方面着手,结合RFID技术原理,对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联网;RFID;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G250.7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19-03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信息资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最新、最大量的信息成为高校师生的核心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促进师生自我充实与提高的智力后援基地。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范围、组织以及服务在当下教育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逐步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多将馆藏资源作为发展重点,不仅提供专业和非专业的纸质图书、期刊和参考书籍等,而且还提供数据库、公共信息、互联网信息等数字化资源。但是因传统观念、人员素质、技术支持等问题,无法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管理,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最大可能地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物联网的定义与应用特点

1999年,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概念在美国首先提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互联网依旧是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与扩展,与此同时,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性: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物联网也是互联网与众多先进技术集合发展的产物。

(2)高效性: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后,可以实现图书借还、资料查询、自动排架、清点馆藏、防盗等一系列功能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3)交互性: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把各种有效信息传输到互联网上,让物体实现“开口表达”,不仅让物与物之间实现顺畅“交流”,而且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无限“沟通”。

(4)智能性:物联网是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全自动、智能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科学管理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因此,当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时,通过信息处理,宽带交互、多媒体网络等信息网络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周到、便捷、称心的服务,满足读者从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人性化需求。

3、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3.1图书馆资源更新与使用说明滞后

因为各高校每年用于图书馆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的购置经费有限,所以不可能一次性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所有需求,因此通过对读者需求的统计分析,对重要的和迫切需要的纸质文献资料、电子文献和数据库进行合理配置,分阶段性地满足广大读者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受采购流程、图书管理人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最新采购和引进的馆藏内容的相关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告知读者,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对于图书馆新引进的电子资源及数据库使用方法说明也相对滞后,很多读者迫切希望阅读相关信息,却苦于没有系统的电子资源使用手册或数据库使用方法说明,只能通过不断地摸索、尝试、总结,耗费大量时间,才能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增加了使用难度,降低了使用效率。

3.2读者借阅流程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采用了一卡通的管理服务方式,但是对于其借阅流程、使用方法的宣传推广却相对被动和滞后,尤其是每年大量入学的新生,因不了解图书馆一卡通的用途而将其闲置,部分对图书馆感兴趣的新生,也只能通过图书馆简单的PPT、宣传资料和学长们的“口口相传”初步了解一卡通的基本功能。还有部分读者由于缺乏借阅流程的指导,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放弃图书馆查询途径,选择更为便捷的互联网搜索,最终导致充分享用一卡通服务的读者仅为一小部分,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3.3对读者服务“以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

在图书、文献、电子数据库采购和引进方面,部分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图书馆的评估标准,希望以评促建。但是由于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不尽相同,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模式进行馆藏增加,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此外,数据库等电子文献的采购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多部门配合,如财务支持、技术安装与维护、信息使用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如果在采购时没有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则会在后期出现问题时,导致无人负责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

在书籍借阅制度方面,主要存在借阅权分配不合理和文献借阅期限分配不合理两方面问题。由于图书馆馆藏有限,因此借阅权和借阅期限的分配上,更多考虑的是“以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例如在借阅权分配上仅仅凭读者身份划分成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外校读者等三大部分,制定相应的借阅册数和天数;在借阅期限上仅仅根据文献的类别、出版年限、受欢迎程度等进行粗略划分,制定相应的借阅天数。这样的借阅制度表面上似乎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图书的不同需求,而实际上却忽略了读者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即使同一身份的读者,因其阅读目的的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阅读热情。

3.4读者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评价体系多采用设计传统的封闭式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抽样让读者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填写,然后汇总分析。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建设有积极意义,但是受问卷调查设计、样本选取量、参与者重视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获得的最终数据会有误差。此外,若问卷调查试卷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较长时间未能等到改善和解决,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读者情绪,降低下次问卷调查的实际效果。

4、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4.1图书馆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4.1.1建立自主查询服务系统。将书架作为基本图书管理单元,改变传统的人工分类、制作架标、层标的方式,采用RFID架标、层标,通过电子动画和文字相结合,使读者能快速查询到近期馆藏资源信息更新内容,提高新采购、引进的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应用文献定位导航系统,以RFID标签为流通管理介质,经快速扫描、统计、定位后,无需图书管理员的人工查找,读者便能轻松、准确地通过智能指引查找到相关文献的物理存放位置。自助查询服务系统省去了读者在图书馆排队等候服务的环节,改变了图书管理员一对一的传统服务模式,实现一对多的新型自助服务模式,既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又极大提高读者的阅读自主性。

4.1.2实行图书借还手续自助服务。传统的图书借还手续是需要读者出示借书卡,通过人工条码查找、登记、注销等复杂程序才能完成,该过程因受到图书馆开放与关闭时间,以及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安排等限制,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实行物联网下的图书借还手续自助服务时,读者只需要将自己的借书卡和所需借阅的图书放在借阅设备的感应区上,通过RFID技术,无需管理员直接接触,即可快速、简便完成一次多本的图书借阅、归还手续。与此同时,经过RFID技术自动识别和扫描登记处理后,还可以通过系统定位提示,引导读者将图书归还至原存放处,节省了管理员将图书集中归位时间,既方便下一位读者的借阅,又提高每位读者的自助服务意识,极大增进图书的流通速率。

当然,由于读者不是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的归位可能存在摆放位置错误的情况,传统的清点、整理乱架、错架图书模式,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等硬件条件制约,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大。而在物联网环境下,即使乱架、错架图书在较短时间内没有正确归位,也不会影响正常借阅。图书管理人员只需定期通过手持阅读器在书架上进行一次性横扫,就能准确读取电子标签中的相关信息,分辨出乱架、错架图书并将其归位,极大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4.1.3实现图书防盗、管理一体化。由于RFID标签不仅具有图书定位功能,还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通过电磁波追踪定位每本图书的基本情况,对于图书出现的异常情况,具有防盗报警、影像拍照的功能。此外,采用RFID门禁系统一方面可以增强图书馆资源管理安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流量、停留时间、阅读时间等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控制图书馆的人流量,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2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科学服务管理方式

4.2.1电话目录查询服务。当前,读者查找所需图书通常采用进馆查找的方式,既受到图书馆开闭馆时间限制,又不可避免的出现无功而返的尴尬。因此,利用RFID技术实现通过电话或手机为读者提供提前目录查询服务,让读者不必抵达图书馆,就能提前了解所需图书在馆内是否藏有、藏有量、摆放位置等相关信息,若已被其他读者借阅,借阅时间、归还时间等相关信息也能提前掌握,为读者尤其是校外读者阅读计划的制定,带来极大便利。

4.2.2馆内全程自助服务。读者在图书馆内,除了借还图书的基本需求外,还会有办卡、充值、拍照、扫描、影印等配套需求,通过物联网技术无需管理人员即可独立完成自助办卡、自助充值、自助拍照、自助影印等操作,真正实现馆内全程自助服务。

4.2.3个性化推荐预约服务。个性化推荐预约服务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按照两种方式,即一种是个人的阅读兴趣、爱好、习惯,另一种是个人的身份、年龄、专业,提前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特定馆内图书、文献、电子资源范畴等,通过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利用手机、PDA、E-mail等方式,以定期或者实时的形式,及时获取进行图书馆相关信息推荐和阅读预约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当前现状和历史使用情况,而且可以与其直接进行交流,避免了传统图书馆中出现的馆藏资源更新滞后、图书阅读被动等问题,使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逐步由“以书为本”过渡到“以人为本”。

4.2.4历史阅览收藏服务。读者的历史阅览信息无论是对图书馆本身还是对读者本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图书馆而言,读者的阅读热点、读者构成类别、图书的阅读频度等都是图书馆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将对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有着现实意义。就读者而言,个人的历史推荐预约情况、历史目录查询情况、历史借阅归还情况等,通过收集整理,都将成为其后期制定更人性化服务的依据。所以,详细记录、完整保存、科学分析读者的历史阅览收藏信息,对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4.2.5个人账户信息管理服务。在办理一卡通时。每个读者会拥有一个RFID卡号以区分和识别其身份,持RFID卡号就可进行个人资料注册,通过密码设置与密码保护等认证,即可完成开户。读者在开通一卡通后,即可享有馆内服务、馆外服务、现实服务、虚拟服务等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此外,由于一卡通中记录了读者身份、年龄、学历、专业、兴趣等相关信息,读者还可以自主建群,通过图书馆论坛、移动微博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阅读交流,使人性化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实现得更为彻底。

猜你喜欢

服务管理读者服务物联网
如何做好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
权力、责任及利益视角下展览企业部门协作分析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敬重教职员工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需求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
图书馆如何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探讨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