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是一种训练

2012-04-29朱光潜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朱光潜林语堂书籍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 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 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 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 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咏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要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取舍,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要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系贯穿,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在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选自《朱光潜文集》,有删节)

不灭的知识圣火

——三篇文章比较鉴赏

三位作家把自身在书海世界中游历的感受记录下来,于是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世事的沧桑,人性的觉悟,都浓缩于小小一页纸上。

林语堂抨击了传统的死读书,提倡自觉的、闲适的新型读书观。文章的分析入情入理,加之以用师生聊天的口吻来叙述,侃侃而论,娓娓道来,的确有一种亲切感人的渗透力。

李霁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翻译家,在文章中,李霁野批判了将读书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功利主义思维。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读书,生活是生活,一旦读完了书毕业以后,书就可以丢到一边,只顾去谋“生活”了。这样的人,生活必然狭窄、枯乏、平庸。在李霁野眼中,书中有旷达浩渺的精神世界,有光辉灿烂的知识光环,更有难以言状的精神享受,读来令人神往。

朱光潜作为一代学术大家,这篇文章让我们领略到严谨而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开卷有益的主张对一般人而言适用,但对真正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泛读、滥读却是自身治学之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在朱光潜眼里,读书不是嬉戏,是一项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的活动,只有经过一番“苦读”,我们才能领略到苦尽甘来的读书之美。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位作者的读书观点并非全然相同,如林语堂主张闲适读书,朱光潜主张训练读书。如何读书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朱光潜学者风范闻名中外,林语堂才子之思驰名文坛,二者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之路。

猜你喜欢

朱光潜林语堂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探访林语堂故里
书籍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