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文化中的落魄书店
2012-04-29
聚焦概说
“0元购书”“买100元返200元”“满200元打半价”,这些来自各大网络书店令人怦然心动的营销策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购书狂潮。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忧”,与此同时,全国民营书店陷入了又一轮倒闭潮。2011年10月底,全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关门歇业;稍早一些的7月份,北京大学附近的老牌人文书店风入松书店停业;而早在2010年1月份,北京第三极书局就已关闭。不仅北京如此,成都的印象大书房、上海的季风书园来福士店于2011年8月份相继关闭,到2011年9月份,广州的三联书店也宣布歇业。在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大行其道、甚嚣尘上的今天,一家家实体书店正在掩面而泣、黯然退场。在怀念和感伤的同时,这一现象折射出的诸多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家评议
每条河上都有不止一座桥
文/李小撮
昨天上午,我在亚马逊网订购了一本图书,今天下午快递员就送到了我的手里。原价18元,网购价11.70元,而且没有运费。在互联网上,我只需花费一分钟下订单,为什么要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去书店里面买呢?
我毫不留恋书店里的书香气,因为书店也跟网络一样,已经被商业包装得过了头,它并没有承载更多的文化气息和情感诉求。
我们得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变革。一千年前,人们出远门是骑马或步行,现在这两种方式早已被遗弃——因为人们有更方便和更快捷的交通工具。实体书店虽然不至于彻底消失,但它的生存空间已然变得越来越狭小。网络书店的崛起,是顺应了时代变化和科技潮流的,我甚至相信,网络使出版行业更兴旺。你去你所在城市最大、最全的书店,不一定能找到你所要买的书,但随便在网上一搜,它就会蹦达到你的面前,而且有相当大的折扣——当然,如果你喜欢休闲地逛书店的感觉,网络并不能提供给你这样的体验。
书店的出路不是没有,但它的出路一定不是卖书,它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一定不能仅仅是书本身,而应该把书的附加价值最大化,出售文化氛围、阅读体验和知识交流。这样,书店的高端化、精品化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即使实体书店会少到不能再少的地步,纸质媒体也不会变成人们所担心的那样,无限地衰落下去。纸质媒体、纸质图书不但不会衰落、消亡,反而会随着网络的兴起变得前景越来越宽广。就拿网络小说来说,但凡是有影响的网络小说,最终都会被出版社看中,变成纸质图书,甚至会被排练成话剧、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会分流一部分读者资源,但这种阅读方式完全不对纸质图书构成威胁。
实体书店的衰落并不代表出版行业的衰落,电子阅读还远未形成产业,它在将来也许会有一次大的变革,但纸质阅读仍然会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在为实体书店的衰落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得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然,每条河流上都有不止一座桥,实体书店在衰落的大趋势下,还是有其谋求留存和发展的出路的,而纸质图书的未来我们则完全不用担心。
论实体书店的倒掉
文/苏鲁
开书店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也曾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坐拥书城,淡淡墨香,阳光轻铺在书架上,看着心怀崇敬的人们在此流连忘返,想必是非常惬意的。后来,我宁愿自己拥有一个大书房,古典雅致的书柜挤满四处淘来的书籍,那是独属于我的一角,清晨或深夜,就伏在案几上,香烟和咖啡伴着思绪不断向精神的未知领地拓进。而开书店的梦想不知何时已经变为开咖啡馆,年少时不知有咖啡,小城镇不知有文艺青年。
很多书店在倒闭,感受颇为复杂,这件事情对我而言如此切近又如此疏远。我喜欢买书,量不少,每个月都会精挑细选买上十来本。然而近两年来我只去过两次书店,一次是参加某报社的读书活动,一次是由于突然冒出来的怀旧冲动。 第一次去书店赠送了几本书,第二次则只是在书架间转了一下午。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在卓越网和当当网上买书,便宜、方便以及网络的搜索、查询功能甚至让我有些“迷恋”网络购书,有没有需要都会在网络书店里逛一逛。的确,那种氤氲着人文气息的书店环境会触动人柔软的内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书本身,还是独自一人沉浸到书籍中的那一个个清冷的夜晚。
一定程度上,一家实体书店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人文坐标,并在社会心理上营造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共鸣。在改善当前的文化环境方面,它确实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对书店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虽然,实体书店的倒闭令人怅惘,“当书店从我们身边彻底消失”的设想也多少令人感到一丝恐慌,但这首先还是书店自身的经营问题,它远不至于上纲上线到“阅读消失”“文化荒漠”乃至“人性堕落”的层面。
在书籍的销售方面,网络书店要比实体书店具有优势,这就意味着实体书店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转变其以卖书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当然,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绝不是在网络书店兴起之后才有的,十年之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行当。与网络书店相比,出版行业自身的问题以及当前盛行的数字阅读恐怕是导致实体书店倒闭的更重要因素。因此,实体书店的前途不仅取决于其经营模式,还在于出版行业自身要有所改进,在于书店要根据现实情况准确地寻求自己的定位。
杀死书店的并不是读者对书店的背叛,而是书店自己。人文气息和精神追求首先是个人的事情,书店不能因为它在其中的作用而要求得到市场规律的赦免。
无文艺,不青年
文/李小撮
开书店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也曾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坐拥书城,淡淡墨香,阳光轻铺在书架上,看着心怀崇敬的人们在此流连忘返,想必是非常惬意的。后来,我宁愿自己拥有一个大书房,古典雅致的书柜挤满四处淘来的书籍,那是独属于我的一角,清晨或深夜,就伏在案几上,香烟和咖啡伴着思绪不断向精神的未知领地拓进。而开书店的梦想不知何时已经变为开咖啡馆,年少时不知有咖啡,小城镇不知有文艺青年。
很多书店在倒闭,感受颇为复杂,这件事情对我而言如此切近又如此疏远。我喜欢买书,量不少,每个月都会精挑细选买上十来本。然而近两年来我只去过两次书店,一次是参加某报社的读书活动,一次是由于突然冒出来的怀旧冲动。 第一次去书店赠送了几本书,第二次则只是在书架间转了一下午。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在卓越网和当当网上买书,便宜、方便以及网络的搜索、查询功能甚至让我有些“迷恋”网络购书,有没有需要都会在网络书店里逛一逛。的确,那种氤氲着人文气息的书店环境会触动人柔软的内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书本身,还是独自一人沉浸到书籍中的那一个个清冷的夜晚。
一定程度上,一家实体书店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人文坐标,并在社会心理上营造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共鸣。在改善当前的文化环境方面,它确实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对书店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虽然,实体书店的倒闭令人怅惘,“当书店从我们身边彻底消失”的设想也多少令人感到一丝恐慌,但这首先还是书店自身的经营问题,它远不至于上纲上线到“阅读消失”“文化荒漠”乃至“人性堕落”的层面。
在书籍的销售方面,网络书店要比实体书店具有优势,这就意味着实体书店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转变其以卖书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当然,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绝不是在网络书店兴起之后才有的,十年之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行当。与网络书店相比,出版行业自身的问题以及当前盛行的数字阅读恐怕是导致实体书店倒闭的更重要因素。因此,实体书店的前途不仅取决于其经营模式,还在于出版行业自身要有所改进,在于书店要根据现实情况准确地寻求自己的定位。
杀死书店的并不是读者对书店的背叛,而是书店自己。人文气息和精神追求首先是个人的事情,书店不能因为它在其中的作用而要求得到市场规律的赦免。
坚守与改变
文/马国兴
古时有所谓的“三大善举”:铺路、架桥、建学堂,我一直以为,在城市里开办书店,兼具了三者的精神实质和象征意义,可谓善事一桩。虽然早已远离书店工作,但是我延续了很多原来的职业习惯,每每出差,我必寻访当地有特色的书店,拜会新朋或故交的店主,交流读者阅读兴趣的演变和出版物未来的形态,探讨实体书店在网络时代的生存现状和转型可能。
显而易见,传统书店与网络书店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拥有物理空间,可以成为工作与家庭生活之外休闲与交际的场所。在这里,有流动的情感,有实体书的质感,有先看后买的便捷。可以预见的是,纸质图书和传统的独立书店断然不会完全消失,它们在与连锁书店、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等书业新成员的竞争中,或许会节节败退,但存活下来的,无疑会是未来书业繁荣的重要力量,一切都要看从业者的努力了。
那些在书店时结识的老友们的坚守与改变,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比如民营书业“西北三剑客”之一的太原尔雅书店的靳小文。当年,他的“四大名著式的书店”之说,让初入书业的我豁然开朗,一时有了通透之感。在投身书业20年之际,靳小文对我说,自己并无做纪念活动的想法,却一直在思考怎么转型。他认为,如今尔雅书店过于大众化了,反而疏远了早期支持书店前行的中高端读者。他有心以进为退,再开设一家升级版的书店,纳入字画收藏项目,吸引高端人群,与原来的书店错位经营。他甚至想过,这家店将来有可能会出售门票,提高进入的门槛。可以看出,靳小文依然善于思考勤于进取,听了他的一席话,我一点也不担心尔雅书店的未来。
对南京先锋书店的明天,我同样抱着乐观的态度。创立16年来,钱晓华的先锋书店不断地作着调整,以前更多的是空间的位移,而如今则是经营思路和品种的改变。几年前,他拓展了创意产品这片蓝海,现在其门类品种已是极其丰富,笔记本、相框、文化衫、杯子等等,蔚然可观。钱晓华说,书店的年利润里,十之六七都是创意产品创造的,有了这个基础,先锋书店才能维持原有的品格,良好地运作下去。他计划,下一步将这个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的书店,以检验其成效。
望着钱晓华雄心勃勃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一件事儿。2005年6月12日,我在远离故乡的南京,从长三角出版物批发市场出来,我想要到南京书城,却不知如何抵达,便拦问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她在告知我之后,又说:“不过,南京最好的书店是先锋书店!”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想着:一个书店做到了这一步,值了!
马国兴,河南博爱人。生于1974年。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多年,现为百花园杂志社副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随笔集《书生活》《一路走来,成长如蜕》等。长篇书店生活随笔《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曾刊发于《读库1005》《读库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