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
2012-04-29刘若男
摘要: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时期,但对于其动作细节,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运用资料搜集法及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刻有舞蹈动作的汉画像石砖进行整理,挖掘整理出汉代舞蹈的头部、上肢、腰臀部、下肢的具体动作细节及其艺术特点,并以上述的身体部位为基点进一步细分研究,以期为现代体育舞蹈研究者提供动作创编素材。
关键词:舞蹈技艺;舞蹈动作;汉画像石;汉画像砖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46—05
Abstract:The Han Dynast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Chinese dancing, but there is no particular record of animation details in any historical documentary sourc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documents and material analysis. By systemizing portrait stone bricks of dancing figures of Han Dynasty, analyzing particular animation detail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avated heads, upper/under limbs, and lumbar hips of Han dancers, we can make a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body parts, so as to provide composing materials for modern sports dancing.
Key words:dancing skill; dance movements; Han Dynasty stone portraits; Han Dynasty brick portraits
1 问题的提出与目的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汉代舞蹈的繁荣可以说是受西方影响及中国各民族艺术交汇而形成的。《后汉书·五行志》载:“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腰步者,足不在体下……。”形容的就是东汉元嘉年的一种舞步——“折腰步”。由于文献史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对当时的舞蹈未做详细记载,故汉代的舞蹈动作细节还是一个谜。所幸的是汉代画像石及画像砖(以下简称汉画像石及砖)中存有当时人们的舞蹈图像,为我们研讨汉代舞蹈提供了直观的史料,使解开汉代的舞蹈动作细节之谜成为可能。在汉画像石及砖中多有舞蹈刻图,这些刻图中舞蹈动作姿态多样,是研究古代身体
收稿日期:2011—09—22
作者简介:刘若男(1988— ),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史。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Inst. of P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运动的重要内容,许多体育研究者对这些内容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整理。据笔者在网站及论文资料搜索查证,到现在为止,尚未见以动作细节为基点的舞蹈动作的相关研究。
本文试图将有关舞蹈的汉画像石及砖查找出来,以舞蹈动作的细节角度为研究基点,对汉画像石及砖中的动作进行考察。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汉画像石及砖刻图中的舞者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探究,把这些各具特点的汉代舞蹈动作史料系统整理出来,展现舞蹈动作的悠久历史与演变过程,以丰富体育史宝库,为体育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为创编体育中的各种舞蹈动作提供素材,以便于古为今用。
2 研究方法
2.1 查阅《中国画像石全集1—7卷》,参考《嘉祥汉画像石》、《四川汉代画像石艺术选》、《邹城汉画像石》、《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从以上诸书所收录的拓本中收集有关舞蹈的汉画像石图片89张。
2.2 2010年11月访问了山东省博物馆,对有关舞蹈的汉画像石实物进行了观察并拍摄了像片,以与图片对照研究。
2.3 从《史记》、《汉书》等汉代文献资料中找出与舞蹈有关的内容,对汉画像石及砖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考证。
3 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舞蹈动作
汉画像石及砖中所表现的舞蹈动作,主要内容为庆典仪式、宴请宾客、百戏表演等娱乐活动时的身体姿势,是汉代舞蹈的真实刻画,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舞蹈的认识。本考察所搜集到的89块舞蹈汉画像石及砖,大体可分为徒手舞和道具舞两种,其中徒手舞是露出手掌的舞蹈和不露手掌的袖舞(包括长袖),而道具舞一般可见手持长巾、武器、圈、棒、球、乐器的舞蹈等,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从动作的细部来看,以身体部位为基准分类,可分为头部动作、上肢动作、腰臀部动作以及下肢动作。
3.1 头部动作
在舞蹈的动作过程中一般是眼随手动,头随眼动,就形成了头部的各种方向的动作。
No.3 20123.1.1 向前的头部动作
向前的动作见于1989年出土于梁山县前集乡郑垓村的乐舞画像石。舞者两臂上下挥舞,颈部上伸,头部面向前方,而视点朝向与她共舞的另一舞者,做含羞状。此类动作也多见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3.1.2 向上的头部动作
头部随着手臂向上用力移动。图见于河南省南阳画像石。图中两人手持长巾,双臂抬起上扬,头部向上仰起,姿势豪迈,神采飞扬。
3.1.3 侧向的头部动作
侧向,即左右两侧的头部动作,见1956年出土于陕西省绥德县的东汉画像石。舞者头部随手臂上摆方向面向一侧,从裙摆拖地的方向,可以推断出此时舞者正往右侧以碎步走圆场,曲线优美,自然流畅。
3.1.4 向后的头部动作
头部和用力方向相反,转体和转头同时进行。收录于《邹城汉画像石》中的“高絙百戏图”,两舞人做头足反向的对称形动作。两人的一脚向前踢出,但是头部均转向后面,形成两人对视舞姿,体现出彼此情感交流一面。画面真实协调,有身临其境之感。
3.2 上肢动作
上肢动作指手和臂的动作。以舞者面向观众面为基准,按照上肢挥臂的方向可分为同向挥臂、反向挥臂和相向挥臂三种。
3.2.1 同向挥臂
同向挥臂,即两臂同时挥摆,并向同一方向,有向上与向侧两种。在此次考察的汉画像石中,同向挥臂最为多见。如出土于邹城市郭里乡高里村的汉画像石,舞者一只手臂高高举起向身体相反方向一侧向上划弧,另一手臂顺势自然向斜下方拂去。此动作在汉画像石所刻画的“对舞”形象中也有展现,如出土于徐州市沛县栖县的画像石。两人做相互对称的甩袖动作,身体稍有倾斜,面目相对,动作步调一致,姿态优美。
另有一支舞跳到高潮时的甩袖动作:或两臂同时向上方抛出,如出土于山东曲阜韩家铺村的汉画像石;刻有一头戴小帽或饰品的舞者,身着长袖彩衣,两臂高高抬起向身后甩去,动作夸张豪迈,看似跳到了高潮的关键部分。
在现代体育舞蹈中也多见美丽而缭绕的舞袖动作,如艺术体操里的“彩带”与汉代舞蹈的长袖舞就极为相似。舞袖长度已经超出了一般舞袖,就像艺术体操里的“彩带”,主要以表演者对于彩带的操控能力来表现高超的技艺。
3.2.2 相向挥臂。两臂同时向相对的方向挥摆。这是一组双人舞图,一男一女,右边的女性舞者左臂由上方自左向右上方划弧,右臂放置胸前位置,仿佛现代体育舞蹈中一男一女相互传情,女士对男士欲迎还抑的邀请表现出含羞而立,娇媚动人。
3.2.3 反向挥臂。两臂同时向两侧挥出。舞者两手持长巾,一左一右向两侧挥舞,身体充分展开,挥舞下的长巾像初春的柳条飘摇,舞姿大气而不失娇媚,令人眼前一亮。
另有,收录于《河南汉代画像砖》中的画像石,一舞者侧向观众,两臂一前一后展开,把两袖甩出,气势恢宏,大气无比。
上文提到汉代画像石中还有从手臂动作而体现出的舞蹈亮相动作。比较多见的有,一手臂向身体另一侧方向高高甩起,另一手臂弯曲置于胸前,做亮相状,眼睛斜对对舞者,面露羞涩但神情泰然自若,雍容华贵。
最后一种是反向挥臂中的摇臂动作。从舞者的手臂和长巾摆动的方向可以看出,一手臂从身体一侧向上划立圆,一手臂则从身体另一侧向下划立圆,摇臂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另有图2中间二人和图4上方中间二人也是同样的双摇臂动作。此动作在艺术体操中运用较多,艺术体操的运动员一般用一个双摇臂动作做短暂的亮相。
3.3 腰臀部动作
腰臀部动作是指中腰与臀部的动作。由此,按照腰部下弯的方向可分为前腰、旁腰和后腰。在此次考察中仅发现旁腰与后腰的两种动作。
3.3.1 旁腰动作
两舞者一左一右向身体一侧挥舞长袖,腰部随长袖挥摆的方向弯曲。此舞姿不仅展现出女性腰部的纤细与柔美,也是舞者技艺高超的一种体现。这正是汉代流行的“翘袖折腰舞”。
3.3.2 后腰动作
后腰是表现腰部柔韧的最为常见动作,见图12。全图有八人奏乐,两人鼓舞,最左边一舞者双脚站在鼓上正在做下腰动作,两臂随下腰时的一瞬间甩向后方,把舞者高超的腰部柔韧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史书和汉代画像石史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女性舞者大都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人们熟知的被汉成帝刘骜封为皇后的赵飞燕,就是一个典型的汉代舞蹈美人的例子。她善于用气(控制呼吸),舞姿极其轻盈,技术高超,“善踽步行”。又说,赵飞燕“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
另外,舞蹈中还有表现腰臀部力量的倒立技巧动作,如图13。二人动作一致,倒立的同时两人的双腿下垂,可见当时舞人强大的腰部力量和精湛的技艺。在现代的女子自由操和平衡木的舞蹈动作中,运动员为了动作需要常常会采用此类动作。
3.3.3 臀部动作
臀部动作见于山东济宁师专院内的汉画像石。舞者挥舞长袖、出胯,身体倾向一侧,挺胸腰,臀部与上体偏离,使身体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女性最为优美的“S”形曲线。
(《中国汉画像全集》,第二卷)
3.4 下肢动作
下肢动作是指腿脚的动作。从笔者所收集的汉代画像石资料看,可分为站立(包括单腿站立和双腿站立)、跳、弓箭步、蹲、跪步五种动作。
3.4.1 站立动作
站立动作有单腿站立和双腿站立动作。
单腿站立见图4。上方中间二人站在粗绳搭建的架子上,左侧舞者右腿直立,左腿绷直上踢至与地面平行;右侧舞者则左腿直立,右腿绷直上踢至与地面平行,对称做动作。此动作能够充分展现出舞者良好的控腿能力和超凡的平衡能力。双腿站立动作的女性舞者是将双腿藏在长长的裙摆下面。从图1和图6的舞蹈者身体姿态上看,可大体推断为有并腿和分腿站立两种姿势。
3.4.2 跳步动作
在汉画像石中发现有小跳和大跨跳两种动作。
小跳是指动力腿借助主力腿的支撑向前跳出一小步,然后原来的主力腿离地翘起变成动力腿。此动作在艺术体操及平衡木项目中多见,用于运动员的稳定性展示。在汉画像石中也较为多见。,画面上有两人奏乐,另有一男性舞者身体前倾跳起,左腿着地,右腿小腿后踢与大腿重合,舞姿矫健,画面活泼生动。
大跨跳动作是指动力腿在主力腿的支撑下向前方或者一侧大步跨出,落地后主力腿向相反的方向高高翘起,一舞者身体侧向观众,右腿向前跳出,左腿稍弯向身后延伸,动作豪放。
3.4.3 弓箭步动作
弓箭步动作是一腿向任何方向迈出一大步,同时膝关节弯曲成90°左右,另一腿伸直,全脚掌着地,上体与地面垂直,按动作的方向有侧弓步、前弓步、后弓步等。弓箭步是在汉画像石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动作之一,由于弓箭步的步型特点,它能使身体更加稳定,因此,在需要上肢动作较多的建鼓舞中最为常见。如图15,两舞人发髻高耸,穿着简洁,左右对称做侧弓箭步且鼓且舞,步伐稳健,生动大气。
3.4.4 蹲步动作
蹲步的动作有半蹲和全蹲两种。
在体育舞蹈的拉丁舞中,半蹲的动作一般由女士完成。女士的半蹲动作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其身体的曲线,使动作更加妩媚动人,达到男女之间相互传递情感的意境。一男子持巾小跳,右侧女舞者手持长巾双腿屈膝,重心后移,呈半蹲姿势与左侧男性舞者共舞。全蹲动作如图17,两舞者双腿一前一后蹲坐在地面上,身体呈亮相姿态,仿佛一段动作的结束。
3.4.5 跪步
在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是单腿跪步。此动作在拉丁舞中多用于男士向女士发出邀请或向女士表达仰慕之情。在汉画像石中做单腿跪步动作的也多为男士。从汉画像石中不难看出,在当时也多有应用。舞者常服小袖右腿跪地,左腿支撑,做亮相状,姿势稳健,尽显男子气概。
4 结语
4.1 汉代舞蹈动作由头部动作、上肢动作、腰臀部动作、下肢动作四部分组成。
4.2 头部动作分为向前、向上、侧向、向后四种。
4.3 上肢动作按照上肢挥臂的方向可分为同向挥臂、反向挥臂和相向挥臂三种。
4.4 腰臀部动作按照腰部下弯的方向可分为前腰、旁腰和后腰。
4.5 下肢动作分为站立、跳、弓箭步、蹲、跪步五种,已具备现代舞蹈各种步法。
参考文献:
[1]彭松.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60.
[2]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3]朱锡禄,编.嘉祥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4]吕林,编.四川汉代画像石艺术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5]胡新立,编.邹城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7]刘芹.中国古代舞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65.
[8]谷世全,杨文清.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史教学组,1981.
[9]林伯原.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
[10]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1]岳庆平,尚琤.中国秦汉艺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