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内涵衍变的历史逻辑分析

2012-04-29霍有光王玉灵

理论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主

霍有光 王玉灵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主在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后,“人民主权”这一价值理想最终得以实现。古代民主的原初含义蕴含了“人民主权”的价值理想,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呈现一种理论逻辑上的统一;近代民主是一种选举的制度和方法,发生了价值上的转变,逐渐背离“人民主权”的理想本质;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主权”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使民主价值发生转变,实现了民主理想价值的回归和超越。

〔关键词〕民主,理想本质,价值转向,回归和超越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104-04

基本概念是构筑理论的基础,西方民主理论的庞杂给我们带来了民主内涵的混乱,对于“什么是民主”的回答见智见仁。直至今天,“民主一类词语不仅没有公认的定义,甚至建立这种定义的努力也会遭到各方的抵抗——任何政体的捍卫者都声称他所捍卫的是民主政体,深恐一旦民主同任何一种意义挂钩,便有可能使他们无法再去利用它。” 〔1 〕 (P4 )可见,在各种政治利益面前,民主正在逐渐失去其本身的理想价值和光环,而变得日益实用和功利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理解层面,给予民主的定义不同。民主内涵的模糊,有时使我们无法对复杂的民主理论和政治现象进行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甚至于无法对我国的民主政治道路的合历史逻辑性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民主内涵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分析其概念演进的逻辑决定因素。

一、古代民主内涵的理想本质

要理解民主的内涵,就需要从民主一词的本意及渊源去追溯。“民主”(democracy)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demos(即人民)和kratos(即统治)两个词的组合。从词的本意来看,民主是“人民统治”、“人民主权”,就是国家权力由人民自己来掌握。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最初由贵族克里斯提尼在希腊雅典建立。抛开克里斯提尼进行这种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初衷,他建立的这种管理国家的制度为我们现在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形态雏形。

古希腊民主是一种公民的自治体制,任何一个具有雅典公民资格的人都有权利参加雅典的民主机构。雅典的民主体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公民大会,一个是民意机构。公民大会每十天开一次会,所有公民通过讨论直接参与决策。另一个民意机构就是500人议事会,主要负责公民大会的日程安排和日常行政体制的运作。500人议事会的成员通过公民抽签来决定,每个人当选的几率都是一样的,议会长职务每天轮换,除了主持开会,没有多余的权力。在整个体制中,每个雅典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权、投票权,以及在公民大会发表意见的权利,公民大会以简单多数决定的方式决定重大事情。可见雅典民主是一种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形式。虽然这里的“人民”是获得雅典公民资格的人,奴隶、妇女、儿童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但对于体制内的成员来说,这是一种人人自由、平等的民主。

从古希腊民主来看,“人民主权”是民主的原初意义,也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理想。古希腊从“人民”和“统治”两个角度践行着这种理想价值。城邦内的所有公民都是“人民”的范围,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而平等地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多数决定原则”是决定重大事务的方式,也是一种大众参与的“统治”方式,是古代民主中“人民权利”的直接体现和核心原则。因此,“人民主权”理想下的民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民主,直接参与,多数决定。这些原则和特征是民主原初含义的直接体现,充分显示了古代民主精神价值层面与制度层面在理论逻辑上的自洽和统一。

尽管由于古代民主中“多数决定”原则可能带来“多数人的暴政”对少数人的自由平等造成侵害,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遭到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的反对,但古代民主中“人民主权”的原初思想和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成为民主本体的理想价值和政治追求,成为后来民主政治思想和理论的核心价值。

二、近代民主内涵的价值转向

如果说古代民主概念使民主处于一种理想主义的崇高地位,那么近代民主概念则以一种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描述诠释了民主是一种制度和规则。“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决定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其方式就是通过竞取人民的选票来获得政治决定的权力。” 〔2 〕 (P359 )熊彼特对民主的定义概括了近代民主的基本特征:间接参与、“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精英民主。对“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依然是近代民主的政治理想,但只是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上,从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转化为选举少数人代替人民行使权力,民主从大众民主沦为精英民主。民主理论对选举竞争制度的日益规范化和量化的实证主义论证,使民主内涵日益凸显其工具性价值,而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理想逐渐被形式化、虚幻化。民主理论和制度在外表看似统一的形式下,实际上呈现出了与民主本质的背离和张力。近代民主中民主制度与民主理想在理论逻辑上的不能自洽是由其所处的现实物质关系决定的,即资本经济关系。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3 〕 (P50 )资本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内容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的私有和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资本经济关系永恒的逻辑,因此形成了資本经济关系内部不可自解的矛盾:一方面,资本经济对自由和平等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本的私有又成为对自由和平等发展的限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资本经济关系自身内在的这种矛盾决定了近代民主的品格缺陷:现实与理想、制度与价值之间的背离,决定了近代民主在经历了上升、发展后最终走向衰落,代之以更高级的民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上升时期近代民主对民主理想的承继。17、18世纪随着资本关系的出现,封建制生产关系出现衰落。以市场的简单交换关系为基础的资本,要求流通领域的交换主体、交换对象以及交换行为是自由而平等的,自由而平等的社会关系就成为资本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环境。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以及宗教的束缚严重阻碍了资本谋求无限增值的本性发展,于是促使了思想领域的革命,以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等为主题的早期启蒙思想运动开始向封建专制、宗教统治等进行思想抨击,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口号,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做好了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政治解放,自由和平等被宣布为人权,以自由平等为价值内涵的民主理论和制度开始在政治领域被建构。这时的民主理论以其内含的“人民主权”的政治理想以及自由和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封建制度,起到了革命旗帜的号召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和发展利用了民主“人民主权”的理想意义,这时的民主思想基本符合民主的原初含义。

其次,资本经济关系促使民主内涵背离理想本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动摇的核心,也是资本存在的永恒逻辑。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其拥有了占有他人雇佣劳动的前提条件和权力基础。而民主作为一种“人民主权”的政治理想,其核心是“多数决定原则”,而多数人的统治很容易成为多数穷人剥夺少数富人财产的方式。这是资产阶级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的。显然,“资本”概念带来了对民主本意的挑战。在资本经济社会里,民主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在资本制度的现实中遇到了原本意义上的冲突和矛盾,解决资本与民主的内在冲突成为民主内涵转变的主要动因。由于资本逻辑的永恒性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核心,不可能发生动摇,结果只能是民主发生概念的逆转、服从于资本逻辑。这样,民主就逐渐失去其“人民主权”的理想本质而成为服务于资本的一种工具,民主由对财产自由、平等的要求异化为主张尊重私人财产的政治程序。

从此,民主就演化为代议制民主、宪政民主、自由民主和协商民主等名词。代议制民主在近代民主中最具有代表性,“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成为了民主的核心。这种民主方法是“用以达成各项政治决定的一套制度安排,在这套制度安排中,个体通过竞争人民选票的方式获得权力。” 〔4 〕 (P369 )到底这种民主方法还有多少古代民主原初理想的痕迹呢?“代议民主政体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远离民众的直接接触范围,以至于有的批评者质疑这一新体制还能否被冠以民主这一令人憧憬的称号。” 〔5 〕 (P30 )卢梭认为,“主权不能被代表,正如它不能被异化”,民众“仅仅在选举议会代表时才是自由的。代表一经选出,平民就被奴役,一文不值。” 〔6 〕

“在熊彼特看来,原来的民主观把人民放在首位,而把他们对代表的挑选放在第二位是不对的。他将两者对调一下:把选举代表放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这样的‘民主被化约为几个政党之间的选举竞争” 〔7 〕 (P51-52 )。民主内容和价值的根本转向,使“民主由难以驾驭的、思想多变的主人,转变为驯服的、可靠的奴仆。在雅典人看来,民主的这种转变与其说是被‘驯服了,不如说是被阉割了——被改变了本性,被剥夺了它自己的、所有的、有生命力的精神和力量” 〔8 〕 (P 210-211)。随着近代民主理论和制度的逐渐完善,与民主原初概念本身含义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主的这种价值转向,使古代大众民主与少数富裕者之间的财产紧张关系在资本社会里统一起来,民主由“人民主权”成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变异了的制度民主、程序民主从此成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概念。

第三,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使近代民主出现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经济领域人们之间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9 〕 (P199 )也就是说,真正的自由是人们经济上的自由、还原人本身的劳动的自由,真正的平等是经济地位的平等。在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下,资本权力是资本逻辑永恒的原则,工人没有自由,甚至仅仅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状态,人成为使自己变成了资本奴隶的条件,成为被物奴役的人,资本异化了人的本质。经济领域无法诠释的不自由不平等状态,只能使民主转向政治领域,近代民主仅仅是一种政治民主的概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资本权力对政治领域的渗透和操作,使政治民主成为有钱人争夺权力的场所,借其操纵政治工具服务于自身经济利益。这种民主“更多地代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而不是大众阶层的利益,从原则上来说,它往往以牺牲我们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特权利益” 〔10 〕 (P2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人一票”的游戏规则只是局限于在特权阶层之间选择谁的问题,与大众的利益无关。

随着资本垄断化的日益发展,近代民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逻辑的永恒性决定了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注定了这种脱离民主理想本质的理论和制度必将走到尽头。“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 〔11 〕 (P146)。民主“多数决定原则”的实质一直激荡着占多数优势的民众通过民主渠道求得平等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的心理。在无产阶级消灭阶级本身的革命要求下,近代民主理论必将被坚持民主理想价值追求的更高级的民主形式所代替,真正回归“人民主权”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

三、 民主理想价值的回归和超越

如果说近代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逐渐远离了民主“人民主权”的理想,那么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民主理想价值的回归和超越,是民主内涵螺旋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民主概念出现以来,人们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民主理想价值的追求。即使在近代民主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制度、程序日益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原初民主价值理想的追求也没有停止过。卢梭的民主思想就是对民主原初含义——“人民主权”价值的坚持和追求。他认为,民主即“与所有人有关的事物应该由所有人来决定”,也就是“直接民主”的伟大理想,主张人民主权和直接参与是任何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但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直接民主”理论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是抽象的理性主义的非历史的、形式化的体现。这种理论在现实的物质关系面前存在着理论规划和实践之间的反差和悖论,没有实践的可能性。

基于对近代民主概念脱离民主价值轨道、真正的民主被异化的认识,美国学者拉米斯提出了基于民主批判意义的“激进民主”概念。拉米斯认为,“激进民主”就是向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民主的回归,要求“回到民主的原意——人民的权利上去”。在“人民统治”这一意义上,民主不是任何特殊的政治制度安排,而是一切政治制度的最高原则和最高理想,民主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可操作性而在于它的批判性,对任何制度安排来说,民主都是一个可批判的标准,所有制度的正当性都要接受它的检验。“民主在所有地方都是批判性的” 〔12 〕 (P2 )。民主的这种批判性含义是对民主本体论理想价值的回归,接近于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现实的批判观点,但却由于缺乏实在的历史基础只处于批判阶段。

与上述民主内涵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民主现实的批判,坚持对“人民主权”的理想追求,超越“一般概念”的思维模式,把民主概念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现实的物质关系中寻找实现民主理想价值路径的理论。

民主是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马克思指出:“民主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 〔13 〕 (P280)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鲜明的阶级性是其主要特征。民主都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民主,被统治阶级永远没有民主。鉴于对民主阶级性的认识,要建立更高级、更广泛人民范围的民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1 〕 (P272 )。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它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坚持对民主“人民主权”本质的理想追求,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和专政统一的民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还原人的本质,劳动成为人们的生存必需的自觉行为,民主制度逐步接近民主的价值理想,随着国家制度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消失。“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14 〕 (P248)因此说,只有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平等乃至“人民主权”的伟大理想,也才能实现对古代民主理想价值的回归和超越。

通过对民主内涵衍变脉络的梳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民主理论不能自解的逻辑缺陷以及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合时宜性,而我国民主政治道路的合历史逻辑性,又能使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信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铲除了民主内部自由和平等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奠定了实现民主“人民主权”政治理想的物质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明确了“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实现了“人民”范围的广泛性。虽然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水平还远未达到真正实现民主理想的阶段,加上我国政治文化传统和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民主的现实和理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对民主“人民主权”本体意义上理想价值的追求,会引领我们不断改进、完善民主制度,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民主作为制度层次与理想价值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现实与理想、自由和平等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意〕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美〕Joseph A.Schumpeter.Capitalism,capialism andDemocracy〔M〕.New York:Roufledge,1943.

〔5〕 〔美〕Dahl.Robert A.Democracy and Its Critique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6〕李波.民主的四大渊源〔J〕.开放时代,2001,(5).

〔7〕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书店,2007.

〔8〕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 〔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12〕〔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周荣

猜你喜欢

民主
人民民主好在哪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生态民主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中国的民主无须别人说教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