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研究
2012-04-29何玲宋秋莲袁玖根
何玲宋秋莲袁玖根
一、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分析。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实践性培养模块,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合格人才是目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摄像类实践课作为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电脑艺术等相关专业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应用于摄像类人才的培养,即从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编导三大岗位定位出发,按照其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来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
二、在摄像类实践课程中应用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1.摄像类实践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摄像类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发现摄像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已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模式却存在不少问题。
(1)对摄像类实践课程的培养理念的存在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按照电视摄像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摄像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对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没有从专项技能和专业项目出发来安排教学和实践内容。
(3)对于电视摄像岗位就业人才的能力和职责不明确,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不强,进入岗位无法较快适应岗位需求,从而造成了摄像类人才的短缺。
(4)摄像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2.传统模式下培养的摄像类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影响了摄像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模拟实战的情境教学和实践,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体验今后走上岗位后自己面临的职责和任务,才能按照电视摄像师的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面向市场需要及就业需求,改革传统实践内容和方法,对摄像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构建,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三、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研究分析——以摄像类人才培养为例。
1.研究对象
08级、09级、10级、11级四个年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及09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实发144份,实际收回问卷132份,回收率91.67%。有效问卷118份,其中男生48人,女生70人,有效回收率89.39%。
2.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学生对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及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的不同岗位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1)学生对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与效果
摄像类课程岗位定位制培养,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一个岗位,23.73%的学生认为非常好,认为好的有58.47%(见图1),可见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的教学方法认可程度很好,兴趣也很高。由于采用了该种教学方式,学生对于摄像类课程的满意程度也非常高,非常满意的达到13.56%,满意的达到52.54%,总共超过了66%(见图2)。
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效果也比较好,有7.6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效(见图3),对于自己学习摄像类课程和实践操作有很大帮助;认为有效的达到40.68%,即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他们能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效果有所帮助;尽管有44.0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但是他们也能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加强。
(2)学生对于不同岗位的喜爱程度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见图4),岗位定位制让学生在摄制组节目制作中担任不同角色和岗位,学生主要担任的角色是摄像师,说明学生对于摄像技能的操作比较重视和感兴趣。从其他岗位的比例上发现,学生基本在每个岗位上都进行了尝试和锻炼,说明岗位定位制的培养方式发挥了作用,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
四、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应用于摄像类人才培养的前景。
1.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理念从基本技能过渡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摄像师岗位为依据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摄制组”仿真情境;评价手段兼顾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注重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2.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基于电视摄像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将电视摄像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实证研究可见,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对于摄像类课程的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3.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熟练掌握电视摄像操作技能,且能够了解并且实践作为电视摄像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会以后自己将从事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并且找到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兴趣,为更好地择业奠定了基础。
因此,电视摄像类实践课程按照岗位定位制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知识牢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忠,在旋转舞台上不断创新超越——浅谈电视摄像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职工教育,2006,(08).
[2]赵晓清,邹霞,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
[3]赵立,胡小刚,李鹏.浅谈电视摄像记者的职业素质[J].新闻知识,2008,(08).
[4]瞿晓,学习德国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9,(06).
[5]林洁琼,王占礼,母德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
本论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摄像类实践课程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