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点突破,准确把握诗歌意旨

2012-04-29周武君

考试周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子规意象诗人

周武君

鉴赏诗歌,首先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解读。“诗言志”,绝大多数诗歌本身就是诗人某种情志的载体。各地的《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都明确提出“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的要求。纵观近年各地高考题,诗歌鉴赏一般出两道题,其一经常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等等。许多考生却难以准确回答,读不懂、答不全,以致失分严重。下面着重谈谈读懂诗歌的几个突破口。

一、重视诗歌的题目

所谓“题目”,“题”为额头,“目”是眼睛,它常常提示诗歌整体内容。有的交代写作背景,有的显示主要事件,有的甚至直接点明中心。所以,有时弄懂了诗题,也就基本把握了诗歌的思想。

例一: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问题:简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初读诗句,不难看出大致写的是一位新妇成亲次日拜见公婆前的心态,自己的打扮否入时?是否能讨公婆的欢心?心中无底,只好低声征求丈夫意见。诗歌抓住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刻画了娇羞细腻的女性心理。当然,这样的答案并未弄清诗歌的真正含意,可能无法得分。解读关键在于题目“近试上张水部”,诗人用新妇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用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暗示自己虽有信心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态,这才是正解。

另外,像高考卷中出现的不少诗歌,也可以通过题目把握大概情感倾向。《送魏二》(2010年江苏卷),应是一首送别诗,大致表达诗人惜别哀伤之情;《咏山泉》(2011年山东卷),应是一首咏物诗,大致咏物明志,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春日秦国怀古》(2011年全国卷),应是一首怀古诗,大致怀古伤今,表达个人身世感慨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二、关注诗人和背景

解读诗歌,必须“知人论世”,许多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平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答题时必须结合诗人经历,对诗后注释特别加以关注。如注释中有“被贬某地时所作”,很可能抒报国思用、怀才不遇之情;如注释中有“客居他乡”,则要考虑思乡怀人、羁旅愁思之情;如交代作者是南宋、晚唐诗人,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之意。

例二(2010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摇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而且要根据平时所了解杜甫的境遇、志向,结合注释中介绍的时局背景,进行综合思考,才能概括出以下要点:边境战乱,百姓流离,朝中无人请缨;岁暮之时,流落异乡,遭受朝廷冷落,孤独寂寞;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崇高的责任感却又处境艰难、报国无门。

高考题中没有多余的文字和信息,如果诗后有注释,必定与理解和答题有重要关联,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关注的内容,虽短短几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背景,暗示本诗的内容或情感;有时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有时介绍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三、把握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歌讲究凝练含蓄,诗人往往很少直抒胸臆,总会借用一些特定的意象传达特定的含义,寄托特定的情感。

例三:

宣城①见杜鹃花

[唐]李?摇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问题:“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此题,必须了解“子规”意象的内涵。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叫声凄惨,有所谓“杜鹃啼血”之说;又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不如归去。

联系意象含义,我们不难回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物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长此以往,这些客观物象就具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幽冷、美好,比喻人生的圆缺,寄托思乡念亲之情;“杨柳”显示春天的美好,折柳相送,有离别、留恋、伤感之意;“菊花”象征高洁、隐逸;“梧桐”暗示凄凉、悲伤;“浮云”有漂泊沦落之意;“鹧鸪”传达旅途艰险、离愁别绪;“鸿雁”指代书信,有思乡念亲、羁旅伤感之愁。

四、理解典故的用意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故事和古人诗文。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使表达更加生动含蓄,有着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作用。

例四(2011年江西卷):

清?摇?摇?摇?摇明①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题: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运用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之典故,刻画了乞食祭品还洋洋自得的人格丧尽的齐人形象,与介子推宁死不仕的高尚气节构成强烈对比,联系尾联,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人生无论贤愚虽然都成蓬蒿,但是意义截然不同,有人遗臭万年,有人却流芳百世。

因此,了解积累诗歌常见典故的来历和意义,对读懂诗歌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抓住关键的词眼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可称之为“诗眼”,特别是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非意象词语”,鉴赏时准确抓住这类关键字词,无疑对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例五(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领全诗,“消魂”点明哀愁之情,哀愁由荒郊所见景色引发:泾水盘曲在遥远的村旁;因为过度放牧,春草已稀;原野田地无人耕种,唯存秦时古碑,还在述说历史兴衰;天色已晚,云雪相映,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格外昏暗,行客之路是一片黄沙。面对眼前荒凉之景,回想秦国盛衰,而唐朝的国势日衰,于是油然而生“不堪回首”之情。

赏析本诗歌,须抓住“消魂”“不堪回首”等关键词,不难看出诗歌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这类“诗眼”大多出现在诗歌的首句和尾句。

当然,作为一首诗歌,鉴赏时必须整体把握、综合思考,不可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但找到了几个突破口,就找到了通向诗歌意旨的捷径,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子规意象诗人
子规声声
抚远意象等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宣城见杜鹃花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