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
2012-04-29秦莉丽
秦莉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2-01
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尽可能多样化,旋律要动听,内容情节要生动,艺术形式要鲜明,这些都是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发展欣赏能力的重要条件。从选材方面来看,要取得良好欣赏效果的关键不在于是欣赏歌曲还是欣赏器乐曲,重要的是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能唤起幼儿欣赏的兴趣。那些富有描写性的音乐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唤起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理解、感受音乐。
(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它关系着一个人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感受音乐的程度,我们强调要重视音乐的感受能力,主要因为它是深入体验音乐、感觉和理解音乐内容的一种特殊能力,它是接受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听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让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科学家经过多年测试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经常听古典音乐的孩子,在智力反映、想象力与人交往方面,都明显优于不常听古典音乐的孩子。我们尝试让音乐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早晨一到园,播放《康沃尔的早晨》;户外活动时,放一段《田园交响曲》、《蓝色多瑙河》;自由活动时放一段《小步舞曲》;午睡时放《小夜曲》、《摇篮曲》……通过这些音乐,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幼儿创造了什么样的作品,而是要让幼儿切实通过音乐作品把握形式之中所蕴含的意味——作品的情感内容和思想内容让幼儿用整个心灵去体会作品的形式与意味之间的完美、微妙、奇特、深刻的统一。
二、音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通过旋律的变化,激发幼儿灵活运用线条
音乐作品的旋律有不同的表现状态,有的安静舒缓,有的欢快活泼,有的轻盈矫健,有的诙谐风趣。每个音符的跳动及节奏的变化,都是一种动态的美。在美术作品中同样存在着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圆点,都能找到与其对应的音符与旋律。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会用手中的笔把所听到的音乐用点、线来表达。悠扬舒缓的曲调,幼儿会联想到顽皮的圆点、圈圈、曲线等。这些极富美感的线条和几何图形在幼儿的画中纵横交错,完美地结合,这就是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把这种理解带入活动,用合适的音乐渲染情境,孩子们在音乐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线条。
(二)通过节奏的变化,促进幼儿巧妙用色
幼儿对音响的感知能力较强,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奏等基本要素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中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色彩。如轻快而音色明亮的音乐,一般代表欢快、活泼、喜悦的情感;缓慢而音色低沉的音乐即代表悲哀、凄凉、愤怒的情感。在绘画活动中,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匹配,在听与画的交互活动中,把对音乐色彩的感觉融入画中,能使幼儿巧妙用色。那么,怎样将情境音乐运用于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准确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所表达的色彩呢?我觉得可采用以下两个方法:
1.对比法。幼儿接触的音乐作品以轻快明朗为主,对这类作品,幼儿听得多,感受也深,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另一类低沉的音乐时,可借助与前一类作品的对比感受,帮助幼儿找到与其对应的颜色。
2.渲染法。渲染是指教师利用集体中“共振”的特点,用自己夸张的表情或某个幼儿的强烈情绪来促进全体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形成浓厚的情绪气氛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幼儿的情感世界,加深幼儿对音乐色彩的领会,巧妙运用于画中。
(三)欣赏乐曲内容,引导幼儿想象情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这种相似性,决定了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幼儿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幼儿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在《森林的早晨》这一美术活动中,我播放了一曲《康沃尔的早晨》,让优美轻柔的音乐贯穿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的画足以证明他们透过音乐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森林之晨。有的幼儿在画中画了一群活动的小动物,原因是她透过一段轻快的音乐仿佛听到了小动物的喧闹声;有的幼儿画了几只熟睡的小鸟,原因是他透过舒缓的音乐仿佛听到了小动物的鼾声……这样的尝试使我深深地感到了音乐渲染情境能为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中选取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