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粗浅认识
2012-04-29刘蓉
刘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的数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已经走进了我校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听,教室里学生在辩论争鸣;看,教室里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一言党”变成了“群言党”,多了动感、鲜活,还时有学生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但思考让我们清醒,“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主忽视教师的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和主体性,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教学《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充分让学生说,“小组合作”讨论,而没能及时引到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那么学生只能认识各种图形的表象,而不能认识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性。就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因此,自主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的导要用来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明确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等。教师应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生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又要适时、恰当的引导,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合作不能走向形式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是: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呢?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体会,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发现了问题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教学“最大公约数”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叫最大公约数,但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教学难点,仅凭自学,学生难以学懂,很想知道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此时,安排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能解决问题的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可以在突破疑难时合作研讨,可以在观点不统一的时激烈辩论。同时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营造互帮、互助、互勉、互进的学生氛围,教师要充分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交流不能仅有表达
课堂教学中另一现象便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当老师说“某某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坐着就大声的发表起自己的想法。如果此时教师也沉浸于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学生倾听能吸收别人的思想中的精华,能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非常必要的。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更主要的是要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使“交流”和“倾听”二者并存,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
四、创新不能冷落了课本
也许有人要问,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以“探究呢?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识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在学生直面课本之后,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知、获取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学生自学之后,虽然知道了“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但他们还难以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学生由此产生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用摆方木块的方法去探索、交流、经历数学的“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不仅抽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能具体地根植在儿童的经验之中,而且儿童对发现真理的归纳方法也多了几分体验。因此,探究是对课本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离不开课本。
五、目标不能只解决问题
下课前,教师总问:“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就满足了。看似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唯一的目的,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更为重要。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学生通过自学、质疑、操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等学习活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节课结束时,我采用了扩展延伸的方法,创设了求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底长10米,高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们通过思考很快提出,这是一道求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那么怎样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此时教师高兴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留给同学人课后思考的问题,请同学们下去自学、探究”。这样,教师已达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目的。
爱困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主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小学数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已经迈开了改革的步伐,我相信,只要我们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处理好学习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在实践中总结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