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生物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2012-04-29陈早玉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交流能力有效教学新课程

陈早玉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程的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对学生进行交流能力培养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建立学生新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8-02

生一种奇妙之感,如此便达到了目的。

二、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之中,在生命的过程中也无处不在,生物界那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命过程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无不是韵律美的具体表现。比如候鸟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南来北往的迁徙,非洲大草原上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以及羚羊、野牛等动物随之发生的大迁移;比如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周期性变化;比如植物体的一生:从传粉受精产生种子—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发育为成熟植株—开花传粉受精产生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美妙的变化,充满了韵律之美。尤其值得提到的是DNA分子的奇妙双螺旋结构:四种基本单位,固定的碱基配对方式,不断重复的螺旋充满节律,每个螺旋包含10对碱基,相邻两对碱基之间的维持着0.34nm的距离,看似简单的造型,由于碱基排列顺序的无穷可能性而蕴含了几乎无穷的遗传信息,可以说那就是生命最本质的奥秘。DNA模型创立者之一沃森曾说道:“我的手指冻得没法写字,只能蜷缩在炉火边,胡思乱想,想到一些DNA链怎样美妙地卷缩起来,而且可能以很科学的方式排列起来。” 他与克里克等人共同创立的这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意义上的美和真的统一。

三、和谐之美

在生物世界里,从微观到宏观,和谐无处不在。在《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课的教学内容中,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个体生命过程中的和谐之美,生物群体的和谐之美,生物与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比如:小小的细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一个小小的细胞自成一个小世界,有着边界——细胞膜,有着控制中心——细胞核,有着各种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各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完成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等等复杂的生命活动,体现着一种细微到极致的和谐。又如,人体的生命活动纷繁复杂,但是由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各大系统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各种生命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使复杂的人体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再如,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无一不是因生物圈内各种生物的巧妙配搭、合作而得以进行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既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要,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的生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而动物则为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散布等出力,它们的尸体遗骸、排泄物等又可重新成为微生物、植物生长的原料;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更是为物质从生态系统回归到无机环境而大显身手……通过许多这样的例子,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和谐就是一种美,和谐是生物生长的内部需要,万物和谐更是人和其他生物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中的美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感觉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利用这种情与景的互动关系,可使学生获得美学教育,培养他们审美的创造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并非单纯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传播美的工具。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习惯等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那么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地位呢?

一、加强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生动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利用图钉做实验。图钉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图钉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做压强的实验时,用手在墙上按图钉,图钉帽没有进入手中,而图钉尖进入墙内。说明:手按图钉帽时,受力必修Ⅰ“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也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不仅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使我们课堂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学生间的充分而有效的交流,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3

3.杨华、李茜腴,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教育价值,生物学教学,2011年第8期

4.赵占良,高中生物新课程科学探究活动概述,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peixun_6_1_2/jyjl/zhx/201102/t20110224_1024399.htm

5.陈维,汪忠,生物科学史与探究能力生物——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生物学通报,Vol41,2006.12:41-42

猜你喜欢

交流能力有效教学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提高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新课程引领下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