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2012-04-29邱海芳
邱海芳
一、功利化思想折射作文教育怪现状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应试倾向明显、功利色彩浓重。不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关注学生作文能力的真正发展,又不关注学生主体精神的现实需要,写作训练通常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为文而文的阶段,过多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在高中作文课堂里,一种体裁的作文反复练几十遍,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谓的技巧能烂熟于胸。为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都急功近利地搞模拟演练,试图通过短期“磨枪”或“押题”等方式去“迎接考试”,找范文、套模式。更有甚者,毕业班在临考前先背熟多篇“范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面面俱到,考试时根据题目套用,将“范文”填充到试卷上以博取所谓考试的高分。在这种功利色彩明显、应试倾向严重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变成了为考试而作文的反复操练的“写作机器”,他们的写作活动只是处于“读范文—仿写”的封闭的怪圈之中,而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脱离,同人的丰富多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相隔离。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的、严重的后果是学生不喜爱写作,甚至厌恶写作,写作永远不能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需要,更不可能给他们带来满意的作文分数。
二、新课程新教材呼唤作文教学新思维
在新课程背景下,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实践”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编写有如下特点:形式上:(1)有机性,强调读写结合,有机结合专题学习,激发引导学生写作;(2)选择性,每个专题后面的写作实践都有三个题目设计可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内容上:(1)关注社会、自然与人生,突出写作内容的生活化;(2)重视情境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思维;(3)发展学生个性,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4)引导学生课外博览群书,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5)在开放性的写作过程中,融入合作学习的意识。
以必修三“写作实践”《写作,也是对话》为例(例子略,见必修三课文P31),不论是“寻找先辈洒下汗水的地方,祭扫先人的坟茔,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还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家乡小镇那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如果不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细心的观察,发挥合理的想象,是断然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的。至于《人物评传》和《走进×××》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不用欣赏或批判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带思考的头脑走进文学作品,仅靠背几篇“范文”,是绝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富含思想意蕴的文章的。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要求学生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对生活有感而发,源于自己的心灵,对读者掏出心来,和读者平等对话,让读者了解自己,同时考虑读者的情感和感受,让作文成为自我和读者交流的平台,把自己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把自己的生活痕迹刻画出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整理出来,既和读者分享,又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磨炼,情感得到陶冶,而绝不是仅为了取悦于读者,投其所好,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的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当然也是健康之音,假如一个人连真话都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那他的写作还有什么价值呢?考试作文虽然有它特殊的一面,但并不排斥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相反,高考作文正千方百计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正确理解、把握能力。文章天下事,小小作文题,折射的是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也承载着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深深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主张在写作教学中开发和配置生活资源的想法,对于改变当前传统高中作文训练模式、适应新课改新教材都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学生若想改变写作无话可说的窘况,理所当然应当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写作素材,到生活中去习得更多的写作知识、写作经验、写作技能。
三、写作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写作教学中的生活资源,从获取方式与途径来区分,可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和间接生活资源。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感悟便可直接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体验,至少包括:学校生活资源(指校园里的人和事,学习、生活、运动等)、家庭生活资源(指家中的人和事,家庭成员、亲戚之间的交往、活动等)、社会生活资源(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社会上纷繁的人和事)、个体精神生活资源(指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喜、怒、哀、乐、爱、憎、理想追求等)。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从书籍、报刊等媒体上所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他人对生活的体验,至少包括课内阅读(语文课本及其他学科课本或教材)、课外阅读。其中课外阅读可分为校内(图书馆、阅览室、读报栏、黑板报等)、校外(图书资料、街道文化)及网络资源等。
由此可见,写作教学中的生活资源原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加以合理开发并配置,那么,这些资源就是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一)直接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1.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它包括许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运动,它是写作教学中生活资源开发和配置的物质基础,是前提。
要想让其成为学生写作中的源头活水,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有效的观察方法,如观察要全面、有序、抓住事物的特点等。让学生明白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处处皆文章。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无字处读书,写作素材势必源源不绝。其次,如能不囿于校园这一空间,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他空闲时间走出校园,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专题调查,定可激发起更大的写作创造欲和成功欲,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的材料便水到渠成。最后,增加学生、家长、老师、社会人士之间的合作机会,让作文素材积累成为具有亲和性的交互活动,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语言表达和作文写作能力。互动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1)作文互动:母亲节、父亲节或学生十八岁成年的时候,布置一些写作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书面的思想情感交流,请他们的父母在看了作文后写同题作文或读后感,这样不仅可更好地沟通感情,还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文化旅游:节假日,和家人一起远足、旅游,既开阔视野,又启迪思维,可写旅游日记,或即景抒发思古之幽情,或缘事萌生生活的感悟,或从山川美景中触摸深厚的历史文化……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名胜特殊地形中了解其中的成因和奥妙,从名人故居中了解其生活、思想变化的轨迹,探求那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隐士心境等,把旅游的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往往就是好文字。(3)文化讲座:请有特殊爱好或专长的家长、社区知名人士到学校或班级办讲座,可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4)网页博客: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的电脑,制作网页和博客,通过这些平台讨论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作文等,形成老师、家长、学生、其他网友的多方互动,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当然,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可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剪报共读、好书推介、故事讲解、影视评论等。所有这一切都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开发和配置多样的生活资源,增加更多的写作积累。
2.学生个体精神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精神生活资源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里所谈论的精神生活资源是指来自学生内心的、自然的、鲜活的感受,不带任何市侩的功利和人为的束缚。这种情感是写作教学中生活资源开发和配置的灵魂,写作若缺少了这个灵魂,就注定苍白无力。
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种种美,用心灵去体会平凡中的崇高、成功中的艰辛、严格中的爱心,学会感激,感激家长对自己的养育、感激老师对自己的教导、感激清洁工维护我们的环境……感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揭露阴暗丑陋现象,表达对真的向往,对假的憎恨。在校园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板报、随笔、网络等平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讨论,努力营造一个求真的氛围,解放个性和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感悟的生命活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提出可供思考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同学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同思想的碰撞,加深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理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就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步形成。学生“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我们很难在学生作文中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沐浴到情感的雨露。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不断追求真实、感悟美丽,进而思考人生,那么他们的作文中就不难出现动人的真、善、美,也定会有激浊扬清的人生观。
(二)间接生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写作之“米”仍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勤于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合理有效地开发挖掘现有的阅读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极大的作用。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资源可分为课内阅读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课内主要是各科的课本资源,其中主阵地是语文课本,而课外阅读资源就是指课内以外的一切可以阅读的资源。
1.课本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阵地,充分利用课本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教会学生阅读,进而引发学生大量自觉阅读,为作文服务,更为其终身发展服务。课文从语言、材料、结构等方面给学生提供的写作范例,是具体的、可感的、能模仿的。如果我们能用好课文,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本中发现、模仿、运用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的写作又何愁无话可说呢?有专家对近几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抽样100篇作过统计,以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全国卷)为例,引用的观点和材料27%来自课内文言文,2%来自课内外国文学,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运用课内材料所占的比例不低。如果我们能引导更多的学生活学活用教材,以课文中的人物、故事为题材,以课文中的警句格言为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写作时也就不必为“无米”而发愁了,更不必舍近求远搜肠刮肚地寻找素材了。当然,课本资源除语文课本外,还有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其中不乏写作的素材。
2.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除课本资源外,课外阅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课内教学的延伸语段,可以精选语段阅读,可以随机阅读,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阅读,也可以信手拈来泛读。总之,形式途径均可不拘一格。另外,阅读也不拘于平面读物,更可通过各种媒介,为学生打开更为精彩和广阔的世界。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电视栏目,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等,观看这些电视节目可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的生活,与时俱进。也可建议学生积累优秀电视节目的导语和优美的句段,留意电视中的各类广告,积累有创意、吸引人的流行广告语。当然,还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扩宽视野,获取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如新闻故事、生活热点、时势评论、焦点人物等。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当一回播音员,报道自己在前一天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我主张写作生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就是提倡学生既要通过细致观察生活,积极感悟体验、认真品味人生,获得最广泛的直接生活积累,又要借助广泛的课内外阅读,来拓展视野、充实文化底蕴,获得更丰厚的间接生活积累,从而为学生作文引来源头活水,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因为写作不仅仅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写作技法指导下的模仿过程,更应成为学生实在的生活,写作教学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努力把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从写作内容到教学策略都要回归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伴随着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