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4-29张晓艳

考试周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课文

张晓艳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有幸聆听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再加上对相关资料的潜心阅读和自身的实践,有几点认识和同仁交流。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对话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知情、悟文、明理。比如,在执教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注意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个感叹句,走进文本,对课文进行品读。学生熟读文本之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学生、的士司机、房东太太和季羡林先生,让“季先生”对不同人物进行采访,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淳朴民风。课尾,我又安排学生写一手小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出示我的作品进行比照。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以及编者和教师有意义的对话。

二、情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没有感情的思想也能发光,但不能放热”。教师在教学中入情、入神、入境,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打动学生。这里的“情感”既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又可以是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深情的微笑。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蕴含着无声的情感。教师的爱可以让学生如浴甘霖,如沐春风。“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资源,使语文教学做到以情激情,实现共赢。

由于性格使然,我比较喜欢感情色彩比较浓的作品,更喜欢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课堂演绎。在全市小学语文赛课活动中,齐树杰老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课始,齐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走进一个孩子的心中,倾听一个孩子的呼声,并且用心呼唤:“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开始是一个孩子,接着是前两排,然后是全班呼吁,孩子的心由开始时的温暖陡转直下,沉浸在小作者的悲痛之中。

“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问题,就总结了全篇。更难能可贵的是,齐老师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之所以……是因为……”完整表述,训练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雷丽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此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交流,“深情”,体现了“舍不得”,齐老师适时指导“读出那种舍不得”,学生深情朗读,读出了千万个“舍不得”,此刻,仿佛每一个人都是雷丽,那种依依惜别,那种万千的愁绪,被师生演绎得淋漓尽致。接着又抓住“本来……却……”和“既是……又是……”,更加深了对爸爸的认识,爸爸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这一段的处理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齐老师配乐引读,女生接读,男生接读。面对同一种场景,男女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齐老师关注学生的差异,实现了个性化解读。“一别两年,多少次日思夜盼,多少个朝思暮想,多少次魂牵梦绕,可是等来的却是……”这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齐老师围绕着文本,进行真情演绎,真情对话,让所有人都沉浸在极度的伤痛之中。

“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面对“世界并不太平的现状”,为了千万个母亲,为了千万个孩子,为了千万个妻子,“要和平不要战争!”“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一切都那么天衣无缝。

整节课,无论是听课的学生和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被深深吸引了。

三、默读也很重要

在语文课堂中,声情并茂地朗读固然重要,但默读也很重要。新课标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从课标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对默读的要求不同。但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默读很重要。在语文课堂中,既需要“书声琅琅”,又需要“含英咀华”。学生默读时,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思想才能沉淀下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而实现这些,默读很重要。

四、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要做到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书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点和朗读训练点,重读书,重感悟,重思考,重表达。我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时,抓住“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两个词让学生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说开去。学生说了很多词语:“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一人一词,几十个写花的词语脱口而出。让学生听读录音,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个个妙语连珠。在感悟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我提醒学生:“还可以怎样表达这样的境界。”学生纷纷发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五、语文教师也要“锱铢必较”

听过一节语文课《向往奥运》,老师找到三名同学,把文章的七段内容读完了。然后重点解决了生词,对一些难字的写法给予了提示,对词语的解释也一一地落实了(由于学生手头的工具书比较少,因此老师集中解决字词问题),课文中有一个词语“锱铢必较”,老师给出了解释:“形容做事一丝不苟,非常认真。”我感觉处理得不太到位。课后交流时,我问讲课老师,“锱、铢”分别是什么意思?该教师语塞。

说句心里话,我当时也只知道“锱、铢”应该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具体意思也不要太清楚。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才想起来“锱铢必较”,回来查字典,“锱”: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锱铢必较”,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认真研读每个字,大声朗读三遍课文(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做法),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