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探究
2012-04-29张强
张强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1]。基于新课标的这一思想,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大都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对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不再采取单一的解读模式,而是提倡多元解读。然而,目前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对文学作品作政治性解读的思维惯性,考试中仍旧存在唯一答案的情况,依然存在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的现象。
这样的教学现实,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教师教学中规中矩,甚至畏首畏尾,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也有所顾忌,不能完全放开。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贯彻。
这样,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很难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2]同时,教育的要义在于育人,尤其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更应如此。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当注重人文性的特点。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并努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将新课标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一、转变思想,以学生为本
传统语文教育体系是一套顽固强大的教学体系,教学参考书的层层指引,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3]这种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引向工具化、单一性方向,使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和人文精神丧失殆尽,甚至使学生失去自我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思想,以学生为本,才能消除语文教学向纯技术性、应用性发展的趋势,重树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和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甚至提出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找到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富于创新精神、有思想、有个性的“真我”[4];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学生真正实现自我的精神解放,培养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既尊崇真理又充满质疑精神的思想品质。
二、构建师生交融的教学环境
在面对同一篇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和学生以平等的人格进行交流。在解读作品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阅读、探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其他材料、其他问题的解决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比对、模仿、探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发现学生的优点就及时表扬,使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想象并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意境,认真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主人翁的思想情感,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作品的共鸣。唯有如此,学生学到的知识才可能是深层次的,才是不易遗忘的。其次,要激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将美育和德育融入课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中学语文课本中汇集了许多中外古今的经典名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将这些美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找出尚未发现的规律,进而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美学知识。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努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将这种审美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好的作品不仅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能陶冶读者的情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四、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相比较而言,教师比学生有着更丰富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涵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更有效地认识和体验文本,为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学生提供相关的人生经验,生活、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触发其自主体验的冲动。
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热情,并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教师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特定需要编补教材,为学生提供可供类比的材料,如文学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作品场景中特定的民族习俗,以及特定时代的思想方法,等等。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并为其自主体验创造必要条件,以便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生活经验。
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阅读作品前,为学生提供作品的相关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阅读作品时,告诉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在阅读作品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纠正偏差和反思。
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实际上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活动。然而,这种创造是基于文本的,是对文本解读的再生成,不是脱离文本的胡编乱造。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进行引导,既要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身积极能动性,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脱离文本主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泛读等。
六、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验、深厚的文学修养、敏锐的感悟能力、高雅的文学品味、活跃的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文学教育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意蕴,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给学生以耳濡目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层次,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对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必然要求。
七、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线教师应当身体力行,积极投入到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实践当中。只有把新的教育理论、方法融入到日常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2]黄荣华.文学解读的三重障碍[J].语文学习,2003,(4):78.
[3]李明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8):255-256.
[4][德国]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5]王洪彬.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