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债务化解与未来理财策略研究

2012-04-29王冰

会计之友 2012年30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王冰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背负的巨额债务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面对巨额债务,高校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此时政府出台化解高校债务的政策无疑是必要和及时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摆脱债务负担,化解风险。化解债务后,原则上不再允许银行向高校放贷。面对银行信贷紧缩状况,高校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债务; 政府化债; 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据统计,全国高校的负债规模在4 000亿元到5 000亿元之间,而且借新还旧率超过了50%。由于高校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缺乏其他筹资渠道,因此归还贷款只能挤占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事业收入,严重影响到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投入。部分高校由于贷款数额巨大,每年支付利息已然吃紧,更谈不上偿还债务,从而面临巨大的债务违约风险,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担忧。2011年,国务院要求落实“2012年前完成教育支出占GDP总量的4%”的教育投入任务硬指标。财政部和教育部借此发布了《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等文件,意在彻底化解高校债务。各省市也相应出台化债措施,这对深陷债务泥潭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一、客观看待目前高校存在的负债现象

从历史成因上看,高校债务是高校在贯彻国家的扩招政策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向下逐步积累形成的。从1999年国家推行高校扩招开始,为满足不断扩张的在校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合并、圈地、建新校的建设热潮。校园面积、教学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所和其他资源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总量4%的战略发展目标至今未能实现。在这种背景下,资金来源长期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中国高校,举债建设成为必然。

从取得成绩上看,高校举债扩张搞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培养的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满足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从中央政府决定扩招开始,全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大学数量从10年前的1 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接近1 600所,招生规模从10年前的159万人扩展到目前的超过2 000万人,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短短十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负债发展模式,中国高校用较短的时间改善了办学条件,积累大量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发挥效益,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未来发展看,单纯让仅依靠政府拨款支撑的高校自行化解巨额债务是不合理而且不可行的。目前中国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学费等事业性收入;三是各类专项收入。其中,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学校人员工资支出,各类专项收入则有特殊用途的,大多数明确标明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作还贷等支出。学费收入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因此,归还贷款只能从剩余54%的事业性收入中挤占,这势必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科研的投入,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对于某些债务巨大的高校,即使将剩余的事业性收入全部用于归还贷款,支付利息已然吃紧,更谈不上归还本金,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二、高校如何充分利用政府化解债务危机

高校集体性的背负巨额债务,在完成其扩张扩招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后,如不及时化解将会严重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科学发展,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向背道而驰,更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谴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此时中央及各省市作出开展高校化债工作的决策是必要而及时的。此次中央化解高校债务,明确指出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中央采取财政奖补政策,即依据高校化债工作努力程度、高校债务规模下降幅度及扩招学生数等因素,对高校化债给予奖励。所以对于高校而言,一定要打破“等、靠、要”的思想,设法积极筹集资金、统筹各项收入、处置资产收益,主动化债,更大程度上争取中央及省市的化债奖励资金。

一是加大学费、住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缴力度,加大清欠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为此,高校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缴费意识,自觉遵守学校收费条例的规定。二要分析欠费原因,对于家庭困难、确实无力缴费的学生,要拓宽学生的助学贷款渠道,完善奖助学金等资助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则要出台相应的处理政策,用制度条文确保其按时缴费。三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制定催缴奖励政策,对学费收缴得力的系院在招生名额、经费拨付方面予以倾斜,激发系院催缴积极性。

二是积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降低办学成本。目前也有极少部分的高校负债是由于学校铺张浪费、不切实际的贪大求洋搞建设而造成的。因此,高校应严格控制硬件建设投资,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严格控制办公条件和建设标准,大力压缩“三公”支出,同时推广安装各种节能设备或技术,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技术,努力降低日常运转费用,积极组织节省的资金归还债务。

三是加大科研经费增收力度。高校要充分利用人力、智力资源,积极争取横向、纵向科研经费,制定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科研与争取科研经费的积极性。国家虽明文规定不得挪占科研经费用于归还贷款,但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以减少学校正常经费中科研投入的支出比例,节省下来的正常经费便可用于债务偿还,减轻负担。

四是加快闲置校区置换。高校近年来通过合并扩张、新校区建设等往往具有多个校区。校区数量多、面积小,很多校区闲置,不仅使资源难以集中、得不到充分利用,反而要耗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维护,加大了学院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高校应当积极处置闲置校区,特别是处于市区繁华地段的校区,以土地出让收益金的收益优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以便更大程度争取财政奖励资金。

三、化债后未来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化解高校债务虽然解决了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高校得以轻装上阵,可以集中精力办教育,但是化债只是一次集中“输血”,而且中央和地方在化债政策中严禁“举新债、化旧债”,未来高校向银行举债难度将大大增大。因此化债之后,高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除了寄希望于国家出台新政策,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外,关键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强化自身“造血”功能。

第一,改变发展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经过依靠举债支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后,高校聚积的一大批高质量的硬件条件和优质资源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效益。未来高校要改变发展模式,严格控制硬件投入、提高“软件”建设,在培养特色、发展内涵上下功夫,加强人才队伍、教学科研平台和体系建设,完善规则制度,全面提升高校的学科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兴办各类产业,增加服务性收入。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人力、智力优势,努力构建知识链、科技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与企业紧密联系,借助企业资金优势将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盘活高校资产与用活企业研发资金的校企双赢局面。这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还可为学校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加大宣传,发挥校友作用,吸纳社会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吸纳的社会捐赠能占到学校年度预算的20%~40%。而在这方面,我国高校才刚刚起步,领导对捐赠筹资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组织和制度,从业人员也没有受到培训。未来高校要积极发挥校友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宣传媒介扩大影响,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校捐赠。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给捐赠人名誉和经济的双重回报,鼓励捐赠。

第四,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实现大学“去行政化”。目前高校在办学经费上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速已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存量剧增,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有能力也有意愿投资高校产业。因此未来高校可以尝试通过“独立学院”等运作方式引入民间资本,让有实力、有积极性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这不仅完全符合国家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政策,而且有助于改变当下大学行政化的决策机制,为董事会提供生存的土壤。

第五,探索银校、校企融资新模式。化债之后高校再向银行举债的难度虽然大大增加,但高校与银行的联系不仅仅是借债还债的关系,高校要积极与银行合作,探索新的资本融资模式,采取建立“校园一卡通”等方式促进银行金融资本与高校知识资本的有机结合,为高校筹得宝贵的资金。同时拓宽与企业合作融资,通过BOT融资等方式,建设学校发展需要的设备设施,协议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高校。这样做既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第六,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债务高筑,与高校预算不透明、缺乏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也有关系。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要基于财力可能性和风险的可承受度来制定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评机制、国有资产效益评价机制等,强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蕊.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0(14).

[2] 仉建军.浅谈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3] 王春晖.浅谈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J].华章,2011(35).

[4] 郭立场.化解高校债务可考虑多种途径[N].中国商报,2012-02-28.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