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科学防控

2012-04-29何泽华

会计之友 2012年31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防控

何泽华

【摘 要】 任何社会组织在运行中总会存在着风险。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如何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是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防控相关环节与措施,以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转型与职能转变,更好地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促进事业单位自身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防控

一、事业单位科学管控财务风险的意义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特殊的社会组织种类,它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事业单位主要是受政府委托,承担社会公共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在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办理社会事务、提供鉴证性的职能外,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等提供技术服务等,取得经济收入。从这个角度而言,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自身的经营性收入。事业单位也是独立的法人,需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存在着在技术和资产设备方面的投入等经济行为。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级事业单位也出现了筹资渠道多元化、资金管理分散等问题,从而产生了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科学管控财务风险存在着现实性。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改革要逐步走向市场,其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大,其经济业务也将进一步得到增加,经济事项也越来越复杂。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迎接市场挑战,增强事业单位的实力。

二、事业单位当前财务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分析

(一)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风险观念

一切管理的关键要素都是人。由于管理体制所限,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往往由上级单位指派。上级单位一般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行使所有者职权。但毋庸置疑,由于“主管部门”往往并非业内专家,或者也未必擅长财务管理,因此,其指派的责任人可能对于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由于筹资产生显式的财务风险外,对于经营过程中由于商业信用、资金流动等产生的潜式财务风险比重越来越大,管理难度越来越高,缺乏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将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于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往往认为按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譬如融资的总额控制、筹资成本(利率)或者是一些合同条款方面。而对于潜式的风险点关注不够,不会使用一些数学工具如最小二乘法、权重评分法等对于不同的风险进行估算。

(二)预算体制缺乏科学管理风险的基础

最早的预算思想出现在13世纪的英国。预算广泛被用于控制政府部门费用,这种做法在法国国民议会及其他国家相继推广开来,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费用预算制度。而政府(包括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却早于企业的预算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客观上也吸收了预算管理作为其基础。对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特别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来说,其经费都是来源于政府预算控制下的财政拨款,而不能赤字运作。但事实上,不少事业单位往往不受预算约束,片面强调“跨越式”发展,盲目举债、融资,只图单位一时的发展。这样的后果一是影响了财政预算的权威性,使得预算管理丧失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二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负债,客观上产生了财务风险;三是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或浪费,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间接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抗风险能力。

(三)内部控制与措施缺乏科学管理财务风险的手段

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通则》和行政事业单位各自的预算管理特点,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客观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期将各项风险约束在可控范围。在我国现行条件下,不少事业单位虽然也建立了类似的控制制度,但却不够完善或未严格执行。如项目投资、资金支付、外部融资、预算管理、授权审批、不相容制度相分离、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人为因素、领导意志起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不规范的财务行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财务风险隐患。

三、事业单位科学管控财务风险的措施探讨

(一)培养管理者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风险管控观念

首先,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在主观上形成科学管理基础上的风险管控观念。管理者对风险要有正确认识,要认识到系统风险如市场风险本身是不可控的,而非系统风险如财务风险是可控的。只有正确认识不同种类风险的特征,实施风险管理才有意义。其次,对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要有定性的认识。如前所述,财务风险往往是由企业财务工作相关特别是负债比重导致的相关风险。而财务工作绝大多数是可以由货币计量的。因此,风险本身虽然不可绝对避免,但并非完全不能量化。譬如,负债比重大的单位其财务风险同等条件下一定比负债比重小的大。再次,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由于其不同的业务性质及发展阶段,财务风险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可划分为偿债风险、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政府采购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类。只有对这些环节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

(二)运用科学管理原理指导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制度

1.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内部控制基础规范》及相关指南的要求,加大内部控制建设力度,着眼于风险点的管控。譬如,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稽核制度与内部审计制度,结合财会人员的岗位配置,做好职务分离、机构分离、账实分离、账物分离等。同时还要明确内部流程与职责权限。对不同层级的责任人赋予一定权限并完善相关责任制度。如事业单位应明确单位对外筹资、对外投资或资金调拨相应资金额度的审批、签字权限。此外,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还要完善财产清查、资产盘点、离任审计等相关内部控制配套工作。

2.严格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一方面,要完善政府预算执行的权威性。特别是对于预算内管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各项资金收支必须纳入政府预算范围,不得超支或盲目投资。另一方面,对于各类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要强化监管,防止资金流失或挪用给国家造成损失。此外,要结合国有资本绩效考核制度,在预算支出的框架下,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经营绩效作出评价。

(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财务风险实施预警

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实施财务风险的预警。在这方面,可以运用一些定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判断,通过一系列纵向或横向指标与预期指标进行判断,当相关指标高于或低于预警指标时,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纠偏。且当前行政事业的集中核算制度汇总了各单位的财务、资金数据,使财务预警成为可能。其主要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弹性指标等。其他如沃尔比重评分法:选用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账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等七项财务比率,分别给以权重25分、25分、15分、10分、10分、10分、5分,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事业单位也可以建立现金流量评价指标,如现金投资保障率、现金还债期、现金偿债能力、现金相互满足情况等。

四、结论

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既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事业单位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重要思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主管部门与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管理财务风险的观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充分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实现财政资金与业务收入的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社会责任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柳晓霞,赵亚晶.探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6).

[2] 云飞.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3] 姜晓鹏.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猜你喜欢

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