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初探
2012-04-29罗学锋
罗学锋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导向在审计界的应用,在提高审计效果的同时,还避免审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风险导向的选择,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使其真正符合我国的审计模式。本文针对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初探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原因;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69-02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审计职业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审计职业界将审计风险转移给了社会公众,面对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本应审计人员承担的责任,却由公众承担,自然会引发危机。由此可见,针对当前我国审计界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提高审计资料的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则成为当前审计界最受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笔者结合当前我国的审计模式,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这一理念做简要分析。
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必须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前提,同时结合着审计业务中存在的审计风险范围进行实施。在实际应用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风险至今无法落实到审计实务中,对审计结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控制风险导向审计
在这一观点中,其提出的审计风险并非广义上的审计风险。其核心原因在于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具体单独评估认定将存在很大的难度,并由此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固有风险的评估,或将其归纳到高水平风险中,无法真正发挥出评估的作用。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注册会计师能够结合着内部控制的实际实施状况,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审计工作计划,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在整个固有风险的评估中,还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商业风险,但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商业风险并非评估的核心所在;其重点审计工作应放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评估上。顾名思义,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检查风险的大小,因而在整个被审计单位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单位负责人予以重视。
1.2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在整个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中,其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称之为风险基础。顾名思义,经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日常运行中,受经济条件或经营状况的约束,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如无法及时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的期望值等风险。在该类型的风险审计中,主要以毕马威 1997 年在其研究报告《以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中提出的BMP审计模式为代表,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主要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模式进行分析,这一分析过程既包括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包括内部的管理体制;然后结合分析结果,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及持续提高等五个原则对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最后評价出财务报表上存在的实际风险。
1.3 诉讼风险导向审计
从此模式中不难看出,该观点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理解为诉讼风险。与之前两种审计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审计模式在实际实施中,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无法被人们正视倡导,然而在整个风险导向中,却又真实存在。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审计主体的行为动机及行为可以看出,被审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攻击导向风险基础,其实施模型主要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存在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因重要错报或漏报而导致的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模型考虑了审计主体的自利动机,指出发表不恰当意见是这种审计风险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才等价于审计风险。由于诉讼风险导向审计能够解释审计实务中存在的许多审计行为,因此也为我国一些学者所接受。
1.4 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
该观点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以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为基础,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避免这一风险的审计中,需要注册会计师能够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认真仔细地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同时还应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管理,对报表中的每一项进行落实。结合当前最新发布的审计风险系列准则,将整个审计业务流程及审计程序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准确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运行环境及内控制度,避免在财务评估中出现层次性错误;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风险控制测试,以便在风险出现时,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完善,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实质性测试,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认定层次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原因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出现,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结果,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原因既包括根本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1 根本原因
在最初的审计活动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差错防弊,基于当时审计单位规模小、业务单一等特点,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被审单位的实际账本进行一一核实,并由此出现了详细审计模式。随着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都必须以审计过的会计信息为依据;再加上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详细审计的难度,导致审计过程中基础审计的出现。在整个基础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账本进行抽样,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很容易出现审计失败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师在实践中总结出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内控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内部控制的评审结果来确定审计抽样的重点与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过于依赖内控制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引发因素。
2.2 直接原因
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整个审计风险中,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三个部分组成。然而受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影响,审计师往往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系统上,即所谓的控制风险中,通过强调内部控制与审计测试间的关系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这一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风险因素,导致一旦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出现集体舞弊,则会造成审计失败。由此可见,在生成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其核心途径在于弥补制度基础中的審计缺陷及主动控制与规避风险。然而在整个风险导向审计中,需要审计人员结合着风险导向审计的最终结果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策略、审计程序、审计时间及审计范围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及数量,并运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试、交易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等基本方法,将审计程序前推至对客户环境、作业流程和经营决策的分析,不断缩小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差距,力求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3 构造适合我国国情审计模式的理性思考
上述提出的四种审计模式,都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且在具体运行中,四者间的关系呈现出互补有无趋向。面对被审计单位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事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复杂化,详细审计及账项基础审计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一审计需求;再加上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制度审计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在法律风险低下及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薄弱的前提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功能无法发挥。这就要求我国在引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中,应该结合着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
针对当前众多中小型企业,在其实际发展中,基于自身管理结构简单、内控体系薄弱、会计制度不全、业务量不多等特点,在实际审计中,应使用详细审计或账项基础审计,同时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上,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审计范围。而针对一些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其管理比较繁杂、经济业务比较多、内控制度比较完善,审计人员应采用制度基础的审计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必须以完善的内控制度为基础,若内控制度较差,则应结合着制度基础审计,将分析性测试融入进去。
4 结 论
综上所述,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确立,在提高审计效果的同时,还能第一时间把审计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任何一项审计模式的应用,都必须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且通过相应的途径,将风险导向审计与主动控制风险理念及方法相融合,使其在其他审计模式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功能,在弥补审计风险中存在的缺陷时,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有效实现风险导向模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武智敏,张成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初探[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4).
[2]李梦玉,赵夏.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
[3]郑晓华.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0).
[4]王耀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比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3).
[5]张惠.新旧审计风险模型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6]王秀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模型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1(8).
[7]李锦标,叶虹.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风险导向审计[J].商场现代化,2011(30).
[8]何珍,王慧婷.风险导向审计有效性浅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