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旅游的几点讨论
2012-04-29房士林
摘 要: 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购买休闲、度假、观光、实物等旅游产品,但他们所追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到乡村去参与活动或购买产品,更重要的是追求那种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或购买旅游产品后的幸福与快乐体验,这种幸福与快乐的体验就是身心愉悦。弄清我国当代乡村旅游活动的起源问题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旅游类型; 乡村旅游; 起源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3-0068-05
作者简介: 房士林,副教授,从事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
一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规模上来看,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2011年3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 200亿元,带动1 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新形式,是伴随着经济及城市的发展,人们旅游活动内容呈多元化之后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大量旅游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作为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在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乡村环境、影响和提升乡民素质等方面均表现出深远的意义。同时,乡村旅游在改变乡村传统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Reichel A.等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旅游类型”[1]。贺小荣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满足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等等。在这些研究中许多方面的观点比较统一且值得肯定的,如从活动地域上看,乡村旅游必须是在城市以外的区域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在城郊或者是农村,包括著名风景名胜区周边的乡村区域;从活动内容上看,乡村旅游必须是在与乡土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源景区中的真实活动,涉及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场定位来看,参加乡村旅游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和异域旅游者等等。笔者必须指出的是,乡村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购买休闲、度假、观光、实物等旅游产品,他们追求乡村旅游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仅仅到乡村去参与活动或购买产品,更重要的是追求那种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或购买旅游产品后的幸福与快乐体验。据此,可以把乡村旅游定义为:人们离开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乡土景点或乡村旅游产品消费为凭借,以乡村(镇)地域为载体,以休闲、考察、观光、购物、娱乐等为手段,以追求乡村纯朴性和感受乡土生活体验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从乡村旅游服务的特殊性来看,乡村旅游必须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安排和质朴纯真的接待的活动,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也体现在这里。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更使乡村旅游处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使其成为我国当代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因而我们有必要在原来旅游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以往,学者们对旅游类型的划分主要表现在:按地域范围,将旅游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旅行距离,将旅游活动划分为远程旅游和近程旅游;按费用来源,将旅游活动划分为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和奖励旅游等;按组织形式,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按旅行方式,将旅游划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等;按旅游目的,将旅游活动划分为消遣性旅游、差务性旅游、家庭及个人事务性旅游等。值得提出的是,在关于旅游类型的诸多划分观点中,刘伟“按照旅游的对象划分,旅游可以分为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3]14-19,已经明确把乡村旅游列入旅游的分类当中。当然,按此标准如果把旅游分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商业旅游、教育旅游等或许更合适。应该说,乡村旅游列入当代旅游划分的主要类型是必需的。笔者以为,在划分标准上,应该增加区域空间分布的标准来划分旅游,这样可以把旅游活动划分为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城市旅游是指空间分布在城市,依托城市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以城市为目的地,集观光、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相对于城市旅游而言的,主要依托乡土风情,以乡村环境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风景名胜区旅游是指以著名风景名胜区为旅游目的地,以名山大川为依托,以珍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核心,以观光览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当然,不同旅游类型的划分之间难免有交叉或重复之处,也可能有遗漏的地方,这是当今旅游需求的复杂性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所致,不足为怪。
二
研究当代乡村旅游,弄清楚它的起源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关于我国当代乡村旅游何时出现,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4]。另一种说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七十年代,旅游开始进入华西村,进入农村,为农村建设服务。在全国开创了‘农旅结合的先河。当时的华西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对外开放,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典范”[6]。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我国当代乡村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观点。
从新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术界的这几种学术观点都有待商榷。
首先来看看山东安丘石家庄村的乡村旅游开始的情况。对外友好交往一直是新中国的重要国策,外交接待也就成了新中国早期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因此被打上了深深的外交烙印。为了真正弄清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起源问题,笔者专程去了山东省安丘县凌河镇石家庄村,与当地政府及村民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交流,试图找到20世纪50年代当地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依据,但得到的结论是当地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山东省安丘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山东安丘凌河镇石家庄村位于安丘市西南20公里,坐落在汶河南岸,共317户,1 156口人,耕地面积1 246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5年以来,当地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成为“农业学大寨先进村”。1972年,时任石家庄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吴永富带领党员干部,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注重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当年,石家庄村首次接待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查禾多夫妇来访,他们称石家庄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揭开了当地乡村旅游活动的帷幕。之后,日本友人、境外记者也来石家庄村访问,他们住在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扩大了该地旅游的影响。后来,石家庄村以其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先后吸引了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来这里考察、访问,使其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石家庄村在全国首开乡村民俗旅游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从时间上看,山东石家庄村的乡村旅游活动应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非是20世纪50年代。
其次,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江苏华西村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乡村民居、道路、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打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形象,吸引了不少地方和人们的注意,来此参观学习的旅游者也络绎不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也迅速展开。如贵州早在1982年就开发黄果树附近的石头寨民族风情旅游。1984年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开业。北京郊区昌平十三陵的观光桃园等都是我国比较早的乡村旅游发展地。1984年,安徽徽州古村落的旅游价值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开始向旅游者每人收取0.2元的门票,标志着黄山古村落直接参与旅游开发活动的开始。1985年,安徽黟县决定将旅游业作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并在1986年决定以西递和宏村为试点,开始发展当地旅游业。1986年10月,时任村支书的唐茂林带领西递人成立了西递旅游参观景点,向旅游者每人收取0.2元的门票费,西递古村游拉开帷幕。率先利用古镇资源开发旅游的是苏南,最为著名的是周庄古镇。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昆山的周庄古镇享誉海内外。1986年,当地制定“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总体规划,标志着该地发展旅游的开始,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领跑者。1988年深圳市举办首届荔枝节,共22万国内外来宾应邀参加,贸易成交5亿多元。荔枝是岭南四大名果之王,深圳本来就是岭南荔枝的主要产地,“南山荔枝”更是美名远扬。在深圳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每逢荔香时节,都要邀请海内外亲朋好友光临荔园尝鲜,既品尝鲜荔的独特美味,饱览荔乡风光,又借此沟通感情,增进友谊。荔枝节就是根据这一传统习俗发展而来的。此后,深圳每年都举办荔枝节,成为深圳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所有这些都表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当代乡村旅游业也得以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业主要是指为乡村旅游者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乡村旅游业通过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服务,使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为接待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而造福当地民众。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从时间先后来看,山东石家庄村的乡村旅游活动和华西村的现代乡村聚落旅游活动都要比深圳荔枝节的活动早得多。同时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亦有安徽、贵州、北京等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活动也早于深圳荔枝节的活动。因而,我国当代乡村旅游活动开始于深圳的说法不能成立。
三
要解决当代乡村旅游起点时间的问题,最根本的依据,是要研究当代中国旅游形式的变化,或者说中国特色的旅游是什么。必须指出,旅游在本质上是以必要的经济支出来换取有服务的异地休闲。因此,中国特色的旅游就存在旅游费用来源不同的问题。而这一点,又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当代乡村旅游起点时间的判断。南京大学的李良玉教授近来按照旅游费用的支出性质把旅游者划分为五类:
第一,“首脑政务游”。这是指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中附带进行的旅游活动。这类首脑出访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纯处理国事活动而不进行任何旅游活动,到出访国后直接与对方领导人会谈,谈完后就回来。二是在处理国事的出访过程中,包含一些参观游览活动。这种活动本来包含在他们的政务活动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类旅游称之为‘首脑政务游。第二,“部门公务游”。这是指各级党政部门所组织的公务考察团,在公务活动之余附带进行的游览活动(包括公费支付的个人或少数人的纯粹的旅游活动)。第三,“单位福利游”。这是指由单位组团进行的,带有单位福利性质的旅游。第四,“出差顺便游”。这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或者少数人出差办公之余,在出差所在地或附近地方顺便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第五,“私人自费游”。这是指个人、家庭、亲朋好友组织的纯粹私人性质的旅游活动[7]。
那么,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山东石家庄村乡村旅游开始之前,是否有以上五种类型中的某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活动呢?
历史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刚刚从重大的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在那种特别看重政治,也注重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刻意来发展国内乡村旅游基本是不可能的。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原本是一个普通山村,地处县城东南的虎头山下。1963年8月,大寨遭受了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大雨连下七天七夜,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修的土地被毁,农民的房屋大多被损坏。时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坚持不给国家增加负担,响亮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社员口粮、劳动日分配、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救济物资”,坚持“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经过两个月的苦干、实干,挽救了庄稼,修好了民房。是年秋天,大寨不仅没向国家伸手要粮,反而向国家上交粮食24万斤。1963年11月,中共山西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学习大寨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勇气概。大寨成了山西的一面旗帜。
1964年3月27日,毛泽东南下考察农村情况,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在邯郸站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大寨事迹,并向毛主席报告了大寨人的“贴心书记”陈永贵的情况。毛泽东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1964年5月,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廖鲁言,按周总理的要求,带领工作组来到大寨,进行了21天的深入考察,这可算是到大寨参观旅行的第一批游客。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要自力更生”。同年8月,毛泽东对国家计委领導小组的同志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同年12月21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表扬了大寨。这一年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大寨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据统计,“1964年—1979年的16年间,来自134个国家的元首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共计2 281批、25 423人,曾到大寨参观访问;国内参观者多达960万。1967年、1968年、1969年,到大寨参观访问的人数创历史最高,三年分别达到104.8万、206.8万、375.3万人。十六年间,平均每年达到69.81万人,最少的年份也在六七万人以上”[8]。
山西昔阳大寨村以其顽强的奋斗精神和独特的政治背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考察、学习,使大寨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旅游资源地。从当时人们的旅游目的来看,尽管他们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学习之心而来到大寨,但他们参观学习后,都在为大寨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内心充满敬佩与喜悦,并时刻激励着自己大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决心。事实上,无论是从当时的人们到大寨旅行的目的和意义,还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它都具备了旅游意义。加上这些旅游活动的发生地点在农村,梯田、山沟、水渠及大寨人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成了外来者核心的欣赏对象,这就足以符合乡村旅游活动的内涵。这些活动也符合并体现了当代旅游活动的一些最基本特点,如异地性、暂时性、目的性等。据此,当时人们到大寨进行的旅游活动,与李老师划分的第一、第二类的旅游类型非常吻合。当然,在当时并没有人要刻意去开辟那里的旅游功能,发展该地的旅游经济业务,大寨招待所作为当地最好的接待场所和设施,曾接待了大批重要客人,如周恩来总理就曾三次去大寨,邓小平同志也曾三次到大寨,他们都在大寨招待所停留过,但这些都属于政治需要的接待和安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从1964年开始的人们去大寨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等活动,均属正常的旅游活动。它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山东安丘的石家庄村的外交活动,也早于江苏华西村的“农旅结合”。因此,我国当代的乡村旅游活动从山西昔阳大寨村拉开了帷幕,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旅游历史的农业国,乡村旅游就在那个高度讲政治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進程中应运而生。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村成了乡村旅游中现代农业观光游的先驱。必须指出的是,在那个年代,到大寨也只能是参观、学习、访问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公务活动。受当时条件的局限,那时的消费水平非常低,一位当时到大寨参观过的老同志回忆起当年到大寨的情景时说:从江苏苏中某县去大寨参观、学习,途中坐汽车、坐火车,来回得七八天,大多数时间在途中度过,途中一般自带干粮充饥。到那里后,由于大寨只有一个像样的招待所,主要用来接待层次比较高的客人,其他几乎没有住宿的地方,于是他们只好住在昔阳县城一个简易的集体招待所,十多人一间,招待所除提供有限的热水外,谈不上其他的服务接待项目。在大寨的参观更简单,昔阳到大寨距离不是很远,乘车到那里的时间也不长,到那后,集体听了个简短大寨经验介绍,然后看了看梯田和农舍,就算结束,再乘车回来。再者,从当时去大寨旅游的市场状况来看,主要构成是各级领导和政府机关公务人员,还有相当一批是在村、镇、县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先进个人。这与今天乡村旅游市场主体为城市居民的状况,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1949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在集体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首脑政务游、部门公务游和出差顺便游是中国旅游基本的形式。根据这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全国规模的党政干部对山西大寨的视察、参观、访问、学习,实际上就是当代乡村旅游的起点;山东石家庄村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于外交工作的需要,也开始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是我国当代乡村旅游早期的重要活动之一;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旅游业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旅游的发展,只有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的基础上,旅游业才能发展起来。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黄果树石头寨民族风情游、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北京郊区昌平十三陵的观光桃园、安徽西递的古村旅游、周庄古镇游、深圳市的荔枝节与华西村的“农旅结合”等,非常明显地标志着我国当代乡村旅游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Reichel, A.,Lowengart, O. 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51-459.
[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1-94.
[3] 刘 伟.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5] 何景明,马泽忠,李慧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6] 汪萍霞,王洁平,聂庆明.无锡乡村旅游调研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9(3): 10-11.
[7] 李良玉.关于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8-67.
[8] 刘利国.论大寨红色旅游的特色文化底蕴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4):111-112.
(责任编辑 潘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