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经营审计决策动机:一个基于自我实现预言的解释

2012-04-29朱朝晖杨滨

会计之友 2012年30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动机证据

朱朝晖 杨滨

【摘 要】 审计师根据审计证据作出审计判断,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动机问题。文章分析了审计师进行持续经营审计决策时的动机因素——审计师对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意见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预期。这种动机使得审计人员并非中立的决策者,而是目标导向的,他们会更重视与其预期结果一致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其对客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

【关键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CO); 审计; 自我实现的预言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inion,以下简称GCO)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出具的一种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等类型。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是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规避风险的重要依据。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日益成为资本市场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国内现状

从1997年我国出现第一份对上市公司发表GCO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GCO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从准则出台之前的零星发布,到1999年颁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后,GCO审计报告占非标准审计报告比例从百分之十几逐渐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几;2003年对准则的修订导致这个比例直接跃升到50%左右;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324 号——持续经营》正式颁布实施后,这个比例再次跃升到70%左右,个别年度甚至达到了80%。2011年,这个比例仍然保持在70%。根据中注协发布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截至2012年4月30日,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 36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 24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1份,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9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4份。在所有112份非标准报告①中,明确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问题的有78份,占当年非标准意见的比例将近70%。

然而,另一组数据却令人疑惑,2007年实施审计准则1324号以来,期间终止上市的公司为28家,其中2007年10家、2008年1家终止上市的没有2007年以来的审计报告,剩余17家公司,除了ST本实(200041)因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一直被停牌,2007、2008年又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并于2010年终止上市;ST东北高(600003)2007年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于2010年终止上市外,其余15家公司从2007年到其终止上市的2—4年内均收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使是ST东北高(600003),2008年的审计意见同样是标准无保留的。我国的审计人员似乎并没有在警告社会公众关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什么影响了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判断的质量呢?

二、持续经营审计决策:认知与动机

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客观地、无偏地评价所有相关的证据。然而,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作出具体决策,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信息时,决策者往往无法达到完全理性的状态。持续经营审计过程是一个需要在短时间内评价大量文件资料的多环节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因此,持续经营审计往往因为各种心理偏差,影响了审计人员如何看待和处理审计证据(Smith和Kida,1991)。

导致审计人员产生审计判断偏差的心理效应,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审计人员客观认知判断过程中的有限理性,如锚定效应、时近效应、框架效应和肯定性倾向等;强调客观因素,如证据的类别、证据的性质、证据的呈现方式等对审计人员判断的影响;强调即使决策者知道他需要理性或者努力想做到理性,但由于理性认知的限制,他们无法达到理性的状态(邢剑锋,2011)。然而,影响审计人员出具最终审计报告的,不仅仅是一个认知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动机问题。

事实上,在持续经营审计决策的不同阶段,影响审计判断质量的因素也不同(于艳,2010)。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需要识别客户潜在的持续经营问题,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技能、审计判断模型及辅助工具、准则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需要决定是否应为存在持续经营问题的客户出具一份带GCO的审计报告,研究者往往从浅层的经济利益、审计风险角度加以分析,却忽视了其深层的动机形成过程。对动机的分析,在审计研究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Guiral,2011)。

三、持续经营审计决策动机:一个基于自我实现预言的解释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lling Prophecy)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决定永不结婚的他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并爱上了这个雕像。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对待雕像,并最终感动了爱神,赐予雕像生命,与皮格马利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人们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期待效应。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社会心理学家R.Rosenthal(罗森塔尔)和L.Jacobson(雅各布森)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试),而后不考虑测试成绩随机地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教师,这些学生在学业上很有发展潜力。8个月后,对全校学生的再次智力测试进行一次测验,结果发现,那些所谓“具有发展潜力”学生的智力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研究结果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预期,并且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预期传递给了学生,而最终结果,学生的行为与教师对他们的预期一致。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持续经营审计决策中,研究者早就证明,审计人员能够识别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Kida,1980),所以审计人员是否决定披露GCO的原因可能超越了客户财务状况的因素,可能并非因为审计人员没有能力识别客户的持续经营问题,而是源于审计人员对发布GCO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的预期。

在持续经营审计中,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表现为审计人员发布GCO可能导致客户企业终止业务的可能性增加。作为独立于上市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第三人”而作出的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为企业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所高度重视,并能对他们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破产之前被出具GCO审计意见,会被利益相关者视为审计人员向市场传递了公司财务困境方面的信息,财务报告使用者很可能对这个专业的意见作出反应,继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对这个专业意见的认可,从而导致股价下降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并可能导致客户公司破产或加速破产。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的公开怀疑,加速了公司的结束。而这种自我实现效应对于审计人员的效应是:如果这种GCO自我实现,审计人员的未来经济租无法实现;或者,客户意识到GCO意见的逼近,先行更换审计人员,从而避免可能的GCO和潜在的GCO自我实现效应(Tucker,et al.,2003);或者因为出具GCO而客户并没有发生经营失败带来的声誉损失或被辞退损失(廖义刚,2012)(图1)。

对于这种自我实现的效应,审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有预期的(Mutchler,1984)。因此,基于对这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预期,审计人员就可能产生对客户持续经营状态的先念偏好,使得审计人员有强烈的欲望去相信客户将持续经营,从而不愿意将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这样的预期传达给社会公众。这种方向性的目标偏好,会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参考其目标偏好来评价审计证据(Wilks,2002)。审计人员可能采取一定的证据加工(evidence-processing)策略。所有的证据都会以无偏的方式引起审计人员注意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效的。审计人员可能将更多的权重分配到与其期望结果一致的证据上,而忽视或者轻视那些质疑客户生存能力的反面证据的存在(Guiral,2011)。其最终结果是,审计人员在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持续经营假设作出无偏判断的能力大打了折扣。

四、结论

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是一个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决策过程,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不可避免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审计报告的错误,除了审计人员有意认可企业当局的会计造假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审计人员认知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这已经成为了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看,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信息加工和态度(认知的过程),可能受到他们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期望驱动(动机/激励因素)。对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预期,使得审计人员并非中立的决策者,而是目标导向的,他们会更重视与其预期结果一致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其对客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1] Guiral, A., Ruiz,E. and Rodgers, W. To What Extent Are Auditors Attitudes toward the Evidence In?uenced by the Self-Fullling Prophecy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1,30(1):173-190

[2] Kida,T. Aninvestigation into auditors continuityand related qualification judg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2):506-523.

[3] Mutchler, J. Auditors perception of the going-concern opinion.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84,3:17-30.

[4] Smith, J., and T. Kida. Heuristics and biases: Expertise and task realism in audit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 3: 472-489.

[5] Tucker, R. R., Matsumura, E. M., and. Subramanyam, K.R. Going-concern judgment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nd forecast accura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401-432.

[6] Wilks, T. J. Predecisional distortion of evidence as a consequence of real-time audit review.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1): 51-71.

[7] 廖义刚.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及其出具动因:研究框架与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5):49-56.

[8] 邢剑锋.心理因素对审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1(5):110-112.

[9] 于艳.持续经营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两阶段持续经营审计决策过程[J].财会研究,2010(23):38-39.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动机证据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