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2-04-29王红卫
王红卫
【摘 要】 将绩效预算引入高校对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绩效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程序不科学和缺少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绩效预算管理新理念,设立绩效目标,重视制度建设,建立绩效预算组织管理和执行体系;建立正确的部门绩效预算,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等完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 绩效预算; 部门预算
一、引言
预算管理是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预算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与考核,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项办学活动,完成既定的办学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经费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突出矛盾,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难以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经费不足及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我国高校急需一套以预算为主线、以绩效为核心,科学的预算制度来对高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即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真正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我国现行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绩效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程序不科学和缺少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预算管理重视投入而忽视产出
现阶段高校预算管理普遍采用零基预算,它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的现象。预算资金在各院(系)、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时,只考虑学院人员和学生规模因素,并没有考虑各部门的绩效情况,只注重投入而不注重高产出,其结果是预算编制粗糙,控制不强,执行效果不佳。
(二)预算编制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在编制程序方面,许多高校财务部门并未与经费申报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和反馈,没有组织专人按单位工作内容、业务量大小及性质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在编制方法方面,多采用“基数加增长”的粗线条估算方法,在对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分配确定时,缺乏量化分析与科学论证;在编制内容方面,对下属诸多学院、系部、处室日益增加的多渠道创收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并未全部纳入学校综合预算之中,使之脱离了预算监管;在预算编报方面,有的高校没有细化各支出项目,有的缺乏定员与定额指标。
(三)预算管理缺乏绩效评价体系
许多高校缺乏预算管理评价体系,无法衡量教职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势必造成各学院(系)、部门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效益意识薄弱,对资金投入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各级单位领导层更多注重的是对下拨资金的分割,而忽视了对结果的评价,各单位忙于追加、争夺资金,财务部门忙于平衡,对资金一拨了事,无力跟踪查效,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部门之间资金矛盾加剧。
三、实现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路径选择
高校绩效预算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不仅需要理论上突破,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实现高校绩效预算的路径是一条为绩效预算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持的路径。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深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改革。
(一)坚持把全新的绩效理念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坚实基础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首先要牢固树立绩效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无论是财政与部门(单位)之间,还是财政内部处(科)室之间,须达成同向思维,牢固树立“使用财政资金必须讲究绩效”的理念,在编制、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始终坚持“绩效优先”的原则,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一是树立以战略计划引导资金分配的理念。二是树立“全员参与、全员理财”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激发高校全体教职工的热情,他们是财务预算的主体,只有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将“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的绩效。三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报刊杂志、网络等工具广泛宣传绩效理念,形成良好的外部工作氛围。
(二)坚持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首要环节,是绩效预算管理运行的基础条件,是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整个目标体系包括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与各部门的目标。按照“目标管理方法”,首先将学校总体战略发展规划设定为总目标;其次,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制定各学院、各职能处室详细工作计划并将之作为分目标;最后,根据分目标编制、申请预算。
(三)坚持把制度框架构建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保障
外生制度与内生制度的协调统一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一是依“法”治校。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学校内部管理办法,建立目标考核标准和岗位职责,构建起绩效预算管理的外部约束。二是树立良好的“学校文化”。要体现“人本思想”,把自发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三是实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制度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好两种制度的互相支撑与协调发展。
(四)坚持把组织管理体系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保障
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作为预算政策制定和预算资金分配的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应会同教学、科研、资产、后勤部门,科学设定绩效预算管理的流程,密切配合,科学协调,构建起高水平的高校预算管理团队。笔者建议,各高校应建立起层次分明的绩效预算组织管理和执行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五)坚持把实施部门预算作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
部门预算的编制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各高校应按照校内职能部门管理权限将学校预算划分为不同预算级次,实现分类、分项管理。各级部门以战略规划总目标为基础,确定部门目标,编制部门预算草案,并与预算管理委员会签订绩效合同来明确绩效目标。部门绩效预算对预算支出按照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它能够明确清晰、细致地反映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对加强支出管理十分有利。
(六)坚持把绩效考核与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着力点
预算绩效考评是一种全新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它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价。预算绩效考核包括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三个方面。绩效指标应按照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定。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同时,各高校应建立起绩效考核评价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惩体制,充分运用绩效预算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和奖金补贴相挂钩,与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相挂钩,促进绩效预算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申凯,雷芳.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12).
[2] 杨海平.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思考评论[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6).
[3] 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构建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探讨[J].财会月刊,2008(5).
[4] 齐小萍.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5] 王振国.试析高校实行预算绩效管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