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2012-04-29吴洁华
吴洁华
摘 要:在2011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其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尽管这个问题以前也曾提起过,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次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沐浴美的恩泽,享受艺术的欢乐。
关键词: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园丁
人们喜欢把教师比作“园丁”,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像园丁栽培幼苗,园丁关心的是整个花园的鲜花盛开,如果一个园丁只关心花园里几朵引人注目的花苗,无论这些花苗多么艳丽,那他定是一位不称职的园丁。细想我们做教师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全体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发挥他们的潜能,那么我们教师就是那位只会让几枝花苗独秀的蹩脚园丁。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都是艺术家。”马克思也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两句话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都具有追求美的天性。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的科目,我们怎样才能让全体同学沐浴美的恩泽,享受艺术的欢乐呢?
一、多一些培养,少一些甄别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是一种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学习它的潜能,作为美术教师,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眼睛瞄准了那几个有基础的学生,更不能用带着学院派的眼光来甄别学生美术天赋的优劣。美国教育家杰弗逊认为,人的机会可以平等,但是能力却无法平等,尽管每个人都有可以发展的潜能,但是每个人的发展时间、方向、速度、深度、质量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给所有的孩子提供最适合给他们的教育,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不同的能力,彰显其各自不同的个性。每一位学生,无论其是否喜欢美术,有无美术天分,都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对象,美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必须考虑要从全体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一些所谓有天赋学生的专利课。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美术课,至今让我记忆忧新。课的内容是画人物肖像,这个教师的课堂特点就是充分注意到了人尽其才。课堂开始,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先讲知识、然后要求作画的流程,而是先找到一个同学做模特,边示范边讲解。看老师画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又新鲜好玩,没有人开小差,这是教师安排的第一个层面上的全体参与。接下来教师要求大家画,其中如果有学生不愿意画的可以选择做模特,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全体参与,教师又尽量想办法照顾到全班的学生,做到了人人有事做。画完了,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只是让学生把画的反面写上模特的名字,然后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猜画面上的人物是哪个同学?处在这种兴奋中,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在第三个层次上又让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主动参与了进来。三次的全员参与,教师没有刻意的要求,一切是那么朴实自然,一切是那么水到渠成。
二、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周泓原是一位平通工人,20年来,他用赏识的教育法把自己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被誉为“赏识老爸”。有一次女儿做应用题,10道只做对了一道,周泓没有发火,只是拿起红笔在她做对的地方打了个大大打勾,错的地方没有打叉,而是对女儿写道:“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爸爸在你这个年龄时这样的题目都不敢去碰。”这位伟大的父亲就是用这种方式成就了聋哑女儿的博士梦。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很差,小学毕业只考了57分,教师毫不客气地建议爱因斯坦的母亲以后不要让儿子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回来后,爱因斯坦问妈妈老师和你讲了什么,他母亲说:“老师说你在数学上很有潜力!”从此,爱因斯坦喜欢上了数学,并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人性本质中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需求。放大学生的优点,优点就越来越大,同样一味地批评学生,放大他的缺点,缺点就越来越多,最终自暴自弃。笔者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往往不是用一个标准去评判,如我会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造型奖、最佳构图奖、最佳认真奖等,想着办法发现他们作业中的优点,时间长了,学生的作业越来越认真了,不交作业的也越来越少。我也在赏识教育中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当然多一些赏识也不是盲目的表扬,少一些批评也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尽量去挖掘、寻找确实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美术的长久兴趣。
三、多一些办法,少一些抱怨
经常听到有同行怨声载道,说学生基础差、上课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多、教学设备差等,这些满腹的牢骚,让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船夫撑船在河中航行,忽见对面来一艘小船,向他快速冲来,他先是不停地喊,见没有效果,便破口大骂,最终船还是撞上来了,他连人带船翻到河里,等他从河里爬上来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条没有人的空船!他后悔不已,如果把叫喊怒骂的工夫用来改变自己的船的航向,悲剧就不会发生。其实那些抱怨的教师又何尝不像那鲁莽的船夫呢?笔者早年曾经在乡村学校工作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方法总比困难多。记得有一次教水彩画,我提前布置了要学生买调色盘,等到上课时发现只有几个同学带了,我追问原因,很多同学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一部分同学说没有钱买,还有同学说小卖部卖完了。得知这个情况后我没有责怪他们,我知道这堂课如果按原计划行事必定是失败!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忽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何不教学生自己动手做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学生的零花钱,而且还环保,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这一堂课就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由绘画课变成了调色盘制作的手工课。一个星期后,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有用酒瓶盖做的,有用空贝壳做的,有用废旧的食内品包装做的……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后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反思中写道:“如果当时停留在我抱怨里,抱怨学生太穷,抱怨工作的地方太偏僻,抱怨学生不求上进,那我将永远不会见到这些充满个性创意的调色盘,永远不会感受到学生创作智慧的火花……”仔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教学生和园丁培养花苗是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长不好的花苗,只有不会培育的园丁,花苗长不好,没有一个园丁会抱怨花苗,而是反思自己是否在浇水、治虫等管理环节出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这一点上更应该像园丁学习,多想一些办法,有时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早在1994年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对象是要针对所有的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者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的内容”。有人说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当然这句话中本身不包含严格的标准,其本质的意思是要求我們美术教师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小到学生个人以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满足,大到国家人力资源的储备、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都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阿·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