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O重启三年之殇

2012-04-29本刊编辑部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36期
关键词:家数发行价上证指数

本刊编辑部

2009年7月10日,IPO在自2008年底暂停半年多后重启,上证指数当日最高触及3140点。此后的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开板更是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启新的里程。

但是,在IPO重启3年多后的2012年9月5日,上证指数盘中创下2029点的新低,较IPO重启之初跌去1111点,跌幅35.38%。

IPO重启三年,给A股市场究竟带来了什么?A股的“跌跌不休”是否与发行提速有关?在这场“IPO盛宴”中,几家欢喜几家愁?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并不倚赖过于高深的理论,而是试图用数据说话:

从发行家数看——2009年7月10日至2012年8月30日的3年多时间里,共有868只新股上市。而从1990年到2008年的18年中,有1587家公司上市。IPO重启3年的发行家数已超过重启前18年发行家数的一半。

从上市表现看——IPO重启后发行的868只新股,至2012年9月3日已有近63%跌破发行价,更有华锐风电(601558)、海普瑞(002399)等公司严重破发,股价较发行价跌去超过70%以上。

从利益分布看——868家公司的IPO共募得10583亿元资金,其中超募资金近半;以券商保荐人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则获取了约405亿元承销费用。但二级市场投资者群体则在新股的严重大面积“破发”中损失惨重。

在这样的情形面前,如果有人试图将过往三年的IPO与市场的走势表现割裂开来,其说辞会显得相当苍白无力。

站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IPO重启三年之殇并不是终点,而或许是新一轮压力的起点。三年即“三十六个月”,这是投资者在IPO招股书中看到的最常见的表述:“承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首次公开发行前持有的公司股份。”

IPO首发限售流通股中有所谓“大小限”之分,十二个月的通常是“小限”的锁定期,而“大限”则是三十六个月的锁定期。IPO重启三年,也意味着“大限”们将逐渐“出笼”。

尽管有极少量的公司股东延长了限售期,尽管绝大多数的“大限”股东出于控制权的需要“在理论上”不可能进行减持,但IPO重启三年后,限售股逐渐的不再限售,其绝对量的不断增加更像是悬在二级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知道它现在并没有落下,但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落下。

猜你喜欢

家数发行价上证指数
乾嘉时期书法品评中的“家数”问题
我国科创板IPO破发现象研究
“大肉签”为何变骨头了?
论古典戏曲中“家门”一词的多重内涵
上证指数VaR和CVaR的比较研究及实证分析
上证指数VaR和CVaR的比较研究及实证分析
信息偏离度、投资者情绪与内在价值——基于上证指数2005-2014年的实证分析
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能否提升企业公开市场募资能力?——来自中国创业板IPO的经验证据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家”字例考
沪深股市总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