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天使,请再认新课标下的音乐课教学

2012-04-29冷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新课程环节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部分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本意,只注意活动的现象而忽略其本质,使得音乐课堂的一些教学环节成为一种形式。本文针对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现象做以揭示和分析,欲与音乐天使们共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0-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中,于是-些课堂设计得五花八门,做到了充分满足学生的意愿,欢声笑语、无所顾忌;一节课涉及了天文地理、政治文学;做到了知识的广、博、深;有声有色的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劳动……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部分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本意,关注音乐活动的现象而忽略其本质,使得一些教学环节成为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

一、环节设计复杂化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复杂多变的环节上。于是,费尽心机把一些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复杂。如:在一节小学歌曲《洗手绢》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出课题,问学生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上课认真听讲、不打仗、不骂人、尊敬老师……等等,因这些都不是教师要引入《洗手绢》的正确答案,由此又继续引导学生说,直至说出“帮妈妈干活”这句话,教师才满意地给予总结。可见教师为了揭示课的主题绕了好大一个圈子。而此时教师又拿出一个小木琴,让学生分别上前随意敲击旋律,以此感受当小作曲家的心情……一节课已进行20多分钟,还没进入新的歌曲教学。可见,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导入环节。

二、乐理知识有意淡化

过去的音乐教学曾过于重视音乐技能的传授,使中小学音乐课堂失去了音乐课的本来面目,失去音乐的本体,令学生生厌。而新课标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很多教师把它理解成了不谈技巧了,认为课改不应讲乐理知识和技能,忽略了知识和技能在音乐中的工具性。由此在一些欣赏课中出现“欣赏、学生谈、再欣赏、学生再谈、又欣赏……”认为这就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可一遍遍没有任何要求的重复欣赏对学生理解、掌握新作品能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在欣赏作品时,可先让学生听,让他们自主地体验音乐,然后让他们讲一讲音乐分为几个部分,有什么情绪及情绪有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发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用何种手法来实现的?哪些音乐要素体现了情绪的变化?这样,音乐的旋律、力度、速度和简单的和声乐器音乐特点等音乐知识都能让学生有所认识和了解,是让学生在领会乐曲情感的过程中来实现的,紧密相联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既学到了音乐基本知识,又得到了音乐的熏陶,做到了“听懂”了音乐。

三、各学科盲目综合

所谓音乐课的学科综合并不是形式上的机械拼合,应是以审美为核心,突出音乐特点、以音乐为主体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 “综合”能丰富音乐学科的人文蕴涵,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以音乐为主线,不能离开音乐而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音乐在音乐课中的地位。

如在一节小学一年《时间像小马车》的歌曲教学中,学生用了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学会了歌曲,并能按自己的感受创编动作来表现歌曲,此前这些环节设计得都比较合理。而此时教师为了体现学科综合,引导学生用古诗创编歌曲(用熟悉的旋律),最后又每人发一盒彩笔,要求学生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表。这种综合占据了一定的时间,与本节教学也没太大联系,似乎是画蛇添足。

四、课堂环节流于形式居多

游戏和打击乐伴奏是音乐课上经常出现的环节,往往一些教师把它们当成了音乐课堂上必有的过程。其实这些活动设计,要结合本节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是对本节内容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哪种,它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来进行,它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他们喜欢的活动中,从而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曾观摩一节初一《哦!十分钟》这节歌曲教学活动,为了突出主题,课的开始教师把学生课间活动玩的羽毛球、投布袋、踢键子、拍球等游戏搬到课堂上进行十多分钟,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上进行这些游戏导入对学生学习新歌曲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因此就显得有些多余,是流于形式的盲目效仿。再如很多教师在歌曲教学之后,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有用瓷盘或玻璃杯代替的),教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学生也没什么顾虑,用尽力气,很多学生竟然把“乐器”都敲碎了,大声的喊唱伴着震耳欲聋的敲击声,使课堂完全失去了艺术审美性,打击乐器没有发挥作用,完全是形式的存在。要知道,在打击乐伴奏之前,教师应提出相应的要求、或进行分工,让学生必须用心、用脑去思考、用耳朵去听,在这样有思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五、多媒体应用缺乏理性认识

一些教师认为,没有多媒体这种直观、生动的辅助手段就不能上好课,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了黑板、录音机、录象机、影碟机、琴等传统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要根据音乐教育目标与过程设计来选择运用。因为音乐教育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唤起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忽略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要理性地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音乐是孩子们的灵魂,身为音乐天使,我们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入手,不断反思、重认自己的课堂教学,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冷平,41岁,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艺体教研部主任。党员。音乐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键盘学会会员。

取得的成绩:

自参加工作以来,曾连续多年被授予县政府“记功”奖励,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曾荣获县级“优秀党员”、“巾帼标兵”、市级“优秀教研员”、“最佳指导教师”等称号,2006年12月获省级“中小学音乐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论文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发表。

猜你喜欢

音乐课新课程环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