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诉求和实践指向

2012-04-29张烨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素质教育

张烨

摘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和宗旨。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更需要教育者在充分理解和遵循学生素质和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和创新学校教育与生活过程,使学校生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2-0009-0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目的的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灵魂。学生素质的发展并非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其本质上是学生主体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与积极实践的结果。决定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学校因素不是既定的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而是取决于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学校生活经验和道德体验场景。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更需要教育者在充分理解和遵循学生素质和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和创新学校教育与生活过程。使学校生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一、和谐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诉求

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问题;二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问题。而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方式和方法的基本前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素质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目前,虽然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旨在加强学生素质的教育举措和活动。只是流于浅表的形式,并未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起学生素质科学、全面发展的观念。

1.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是指学生的素质处于一种积极协调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二是指学生主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与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之间的协调;三是指学生主体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际关系。素质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具有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素质发展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建立在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全面认识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涵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为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应包涵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每一种智能所代表的独特思考模式。有效把握他们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深入教育实践促进每一种智能力量的张扬,实现在多元智能集体唤醒后人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

2.多元协调: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推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有效指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之一。

(1)潜能开发的合理性

素质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拥有十分巨大的素质潜能。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潜能的全面唤醒和合理开发对其以后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所谓全面唤醒是指通过适度的方式,激活儿童在生理、心理(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志力等等)各方面的机能。这些遗传赋予人的潜能素质。只是人潜藏于人自身遗传素质中“沉睡着”的力量,它们若不能被有效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因此,素质教育就是以唤醒人各方面的素质潜能为前提,并且在儿童每个发展阶段使这些潜能素质都得到合理科学开发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适应的基础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促进人完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它在人的素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征为: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在帮助每位学生增长知识、技能,培养自身喜欢、擅长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其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能力。这些基础性能力的养成实际上是一个学生不断把社会文化自觉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动态衍化进程。这种将多元智能融入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性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关于智力是人类大脑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是单一静态能力的看法,它指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与行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创造性解决面临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而这些素质更具有社会性和显性化的特征,对它的培植和挖掘也迎合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

(3)精神品质的丰富性

人作为主体的存在,精神品质在其整体人的建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个体良好的精神品质的养成,则是在不断进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传统教育的过程、任务主要定位于学生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把获取真理性知识作为整个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而事实上“教育生活是属于生活世界的,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制,而且还在于确立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观念,并通过交往帮助学生构建社会角色。”因此,尽量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家庭式的教育场景是学生享受生活的善、美,进而进一步萌发求真理想的第一步。作为指导整个教育进程的教育目标及相关的测评机制,也应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作为价值取向,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实现人的精神品质的价值提升。

(4)个性素质的多元性

人素质的和谐发展则是指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身体与心理,情感与智能,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都处于一种较为协调状态,形成越来越丰富的关系系统,这是素质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和境界。素质和谐发展的个体具有积极和客观的自我意识,能意识并且发现自我的价值,能在不断处理多重关系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具有与社会发展一致的积极价值追求。因

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树立学生素质多元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所长。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帮助学生在经历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完善个性,达成个体生命差异化地成长。

上述四个方面有关人素质和谐发展的含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完整地统一于人发展的过程和系统中。其中,第一方面的含义,全面唤醒人的素质潜能是素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是社会性素质的养成,是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三方面,个体精神品性的成熟与发展是将个体培养成社会人的目标追求;第四方面,个性素质的和谐、丰富和自我完善,既整合了前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又关注了人整个精神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体现了人素质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以往我们在谈素质教育时,往往只是从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出发,缺乏系统考虑的整合思维方式,较为关注和偏重于第二方面内容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素质潜能的唤醒、个性素质的丰富和完善。这是导致素质教育实施功利化、“目中无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可持续:素质和谐发展的实践指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智力观将学生的智力局限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两个方面,这样在课程设置方面就造成了很大的片面性,且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样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少数学生片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加理性,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课程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的层面上,而应该实现四个部分——认知类目标、技能类目标、情感类目标和应用类目标的完整结合,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获得发展。这实际上为我们有效探求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规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经验影响: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同化点

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前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素质的发展描写成一种主动的过程:“儿童不断同化新经验,并使自己的认知结构顺应那些经验,随着经验不断地增加。通过两种先天的组织与适应机能的活动使儿童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对所生活世界的认识,实现与现实的和谐一致。”他认为“素质的适应就是在把经验同化于推论的结构之中和使这些结构顺应于经验论据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为此,我们可以认为: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其素质发展提升也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是由个体在与周遭世界不断接触、互动的过程中主动生长的,而不是从外到内被动灌输的结果。因此,学校教育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才能切实找到学生建构新的生活经验的同化点和生长点,实现人素质真正意义的和谐发展。

2.双向建构: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活动基础

学生素质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双向建构的,人的素质潜能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素质潜能的挖掘、发展需要在与参与社会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人交往、在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加以实现,在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中,人在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建构和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过程中,活动是学生一切素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另外,学生素质的发展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对其自身素质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学校教育只有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具体教育活动中的交互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阶段提升: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基本方式

学生素质发展是一种身心结构的系统变化过程。首先,人的素质是一个由诸多方面组成的身心结构系统,任何一方面素质机能的作用都会在人的整个素质系统中发挥作用,发展不是指某种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掌握,而是整个身心结构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的素质发展不可能通过割裂开来施教或者训练的方式实现。其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素质发展的课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原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的研究认为,在儿童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需要,以及与这一主导性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课题。每一个发展课题的解决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因此,学校素质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主导性需要和该阶段面临的发展性课题,找到相对应的方法、策略。实现因人、因时而异的权变主义教育目标。

4.多维发展: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不确定性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素质的发展往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发展形式的统一。学生素质发展既具有发展的共性,同时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可能性、路径与节奏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发展是非线性的,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有时儿童在发展中的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发展的起点和信号,为此,素质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交替的统一过程。素质发展的连续性是指素质的某些方面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素质发展往往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即某个阶段学生似乎看不到发展,突然,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学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来,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创造让学生素质发生非连续性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与内容,适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5.有机整合: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主题方向

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人的素质发展包括个性化与社会化两个方面统一发展的过程。社会化发展是指个体习得和接受社会文化规范,成为能积极适应该社会的成员的过程。个性化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认知结构以及行为方式,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的过程。正是社会化发展使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个性化发展使个人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价值的人。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相互影响,统一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且是不能割裂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在统合性、整体性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构筑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个性空间,努力确保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经历中实现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进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采取系统整合的思维,在充分认识学生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有效把握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实践切入点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符合学生素质和谐发展规律的措施,积极实践,最终实现“教育为了人素质和谐发展”的旨归。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郭元祥.论课堂生活的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C].教基[2001]17号.

[4]车丽萍.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

[5]石向实,郑莉君.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发生认识论[J].前沿,1994(专刊).

猜你喜欢

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素质教育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西涧”无声胜有声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