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

2012-04-29肖国进

当代旅游 2012年4期
关键词:社会阶级意识

肖国进

摘要:因为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联系是社会的基本联系,所以从古到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一直围绕经济、政治、意识的联系来探索社会。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还存在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为了求取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此且不考虑唯物与唯心的问题,我们在继承既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再试用另一种新的哲学角度——质量关系的哲学角度,来探讨经济、政治、意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政治;意识;社会势力;阶级;社会;生命本质

一、经济与政治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与政治的实质

人们的生活依赖着两种联系:一种是人与物的联系;一种是人与人的联系。

人与物的联系:人们的生存离不开物资条件,依赖着物资条件。这一点不用细说,其事实与意义天天都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人与人的联系:一个人的生存,首先与他的父母、亲属、事业伙伴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与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军人等等,与社会各界人士,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各尽职能,以强扶弱,共同生存,共求发展的关系。

以上的两种联系,有着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要取得赖以生存的物资资源,就必须联系人们,形成统一,形成一股庞大系统的力量,在这种人力的基础与条件之上,去把事情办好,求取物资资源。譬如说开矿山、建工厂、办农场、开商场……这一切都离不开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

人们之间要建立联系和统一,又离不开物资的基础与条件。人们衣食住行、工作劳动、合作结社,政务军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在物资的基础与条件之上进行,都离不开联系物资和统一物资。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经济与政治,从实质上看,经济就是联系物资和统一物资;政治就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

经济与政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贯穿,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联系及其工作。

经济与政治的实质,就这么浅显,就这么现实,就这么简单,并不存在什么神秘兮兮的解释和内涵。不过,运作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策略、方法、技能、手段等等的科学性,却是学无止境,变化万千。

2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作为经济单位来说,是以经济工作为主体的单位,亦即以联系物资和统一物资的工作为主体的单位。如工厂、银行、商场、交通等等单位。但是这些单位,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层层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及其相互的联系和统一(政治),是铺垫经济工作的基础,是实行经济工作的条件和资本。经济离不开政治,经济包含政治。一个经济实体,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应于经济的政治实体。不过,经济实体是把经济目标和经济工作摆在主要位置上的实体。

作为政治单位来说,是以政治工作为主体的单位,亦即以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工作为主体的单位,例如政府、军队、公安、司法、团体、帮派、家庭等等单位。但是这些单位,都必须配备相应的后勤工作来为政治工作服务。所谓后勤工作,就是经济工作,就是筹办政治工作所需的物资条件。这些物资条件是铺垫政治工作的基础,是实行政治工作的条件和资本。政治离不开经济。政治包含经济。一个政治实体,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应于政治的经济实体。不过,政治实体是把政治目标与政治工作摆在主要位置上的实体。

通过分析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得出两点结论:

(1)经济与政治是互相铺垫、互相包含、相依相生、融合贯穿的关系,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联系及其工作。(2)人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政治实体。相对于不同的社会工作。不同的社会单位,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与政治的主次位置也相应地变换不同。经济与政治不存在谁决定谁的绝对关系和固定模式。

3政治能消灭吗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政治不是阶级斗争的“专利”,在发展经济的生产斗争之中,同样贯穿和依靠着政治为生产斗争服务,为经济工作服务。生产斗争和经济工作是永远的。所以政治也相应地永远存在。

二、阶级与社会

1社会势力

经济与政治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联系及其工作,然而这两方面的联系及其工作,都依靠着人的意识来进行主导和支配。经济、政治、意识这三个方面,是构成社会的三个因素,也是构成社会力量(社会势力或说阶级势力)的三个因素。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同样由他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以及他支配经济与政治的意识状况,由这三种状况构成和决定着他的生活状况,构成和决定着他的社会势力状况,构成和决定着他立足社会的阶级地位状况。

每一个人,在其所处的具体时间、环境、事物之中:

他的经济状况,就是他当时可以搜集、可以争取、可以调动、可以组织、可以支配利用的物资力量的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当时可以联系和统一的物力状况;

他的政治状况,就是他当时可以搜集、可以争取、可以调动、可以组织、可以支配利用的人力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当时可以联系和统一的人力状况;

他的意识状况,就是他当时搜集、争取、调动、组织、支配利用人力和物力的理智性与能动性的科学水平。简称智能(智慧)强度、才能强度、科技强度或说意识功能强度、再或说智商等等,都是指意识状况。

每一个人,由这种经济、政治状况和意识状况而形成社会势力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这种正比例关系如下:

(经济物力+政治人力)×意识强度=社会力量=社会势力=社会作用=社会效应。

社会势力÷(物力+人力)=意识强度=智商。

(以上的关系式,是根据“质×量=能力=作用=效应”的关系而得出的。意识是社会作用的根据和主导,具备质的属性,是社会的质。经济物力与政治人力是社会作用的材料内容,是意识支配运用的对象,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条件,具备量的属性,是社会的量。关于社会的质量关系,详见《时代经贸》杂志总第226期28页《质量哲学及其应用》和后一期发表的《社会的质量关系》两篇文章。)

2阶级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差别。例如学徒与师傅之间,工人与工头与老板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平民与豪绅之间,傻子与聪明人之间,家庭成员与家长之间。村民与村干与乡干与县领导之间,学生与班长与老师与校长之间,士兵与上官之间,黑社会成员与老三老二老大之间,等等,都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差别。这种阶级差别,都是由各个人的社会势力来决定的。

在人与人的联系之中,社会势力较强的人地位较高,处主动地位和支配地位;社会势力较弱的人地位较低,处被动的、被支配的服从地位。人与人之间强弱不等的社会势力,构成了高低不同的阶级地位。人与人之间这种势力由强到弱,地位由高到低的阶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

3小结

回顾《社会势力》与《阶级》这两个段落的内容,讲明了两个问题:

(1)无论是社会团体或者是个人,他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智力(思想意识)等,是构成社会势力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

素构成社会势力的关系是:(物力+人力)×意识强度=社会势力。(2)人与人之间由于势力上大小强弱的差别,相应地形成了地位上高高低低的差别。人们之间势力上由强到弱,地位上由高到低,这种势力及地位的阶梯,就是阶级。

4阶级能消灭吗

我们曾经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意识形态,认为阶级是私有经济的产物,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化之后,就可以消灭阶级。

但是这一认识忽略了形成阶级的政治人力因素和意识智能因素,是片面认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尽管财产平衡,然而各自所占有的政治人力因素和意识智能因素客观上始终存在差异。永远不能平衡,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也相应地永远存在。

5阶级是社会的结构层次

人们社会的本身,就是由各个阶级阶层所构成的统一体。如果社会是一部机器,那么各个阶级阶层就好比是机器的构件,如果缺少了一个构件,机器就不能运转。至少是不能正常运转。各个阶级阶层在社会的统一体中,都具有其相关的联系和相应的作用。例如一支部队,如果缺少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到士兵的各个阶级的结构编制及其阶级成员,就不能作战,至少是不能正常作战;一个大型工厂,如果缺少了从厂长、经理、会计、出纳、车间主任到工人的各个阶级结构及其阶级成员,就不能生产,至少是不能正常生产;一个公司,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人们社会客观上不会消灭阶级,也不可能消灭阶级。

6阶级、政治、社会的实质与区别

通过由阶级联系而形成政治(包含经济)与社会(经济政治实体)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

阶级的层层联系和层层结构,就是政治(政治与经济互相包含,以下均同)的层层联系和层层结构,同时也就是社会的层层联系和层层结构;

阶级势力就是政治势力,同时也就是社会势力;阶级地位就是政治地位,同时也就是社会地位;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同时也就是社会斗争;阶级观念就是政治观念,同时也就是社会观念;阶级生活就是政治生活,同时也就是社会生活等等。阶级、政治、社会,都贯穿着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实质。不过,几者之间也有区别:阶级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结构层次;政治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工作活动;社会(经济政治实体)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包含联系物资和统一物资)所形成的统一体。

总的看来,是由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意识三者共同发生作用而形成一个人的社会势力,形成阶级。又由阶级联系而形成人们的经济政治实体,亦即形成人们的社会。

三、统一和斗争

1统一的特点

上一段说过,人们的阶级联系,人们的政治联系(政治与经济互相包含,后面均同),人们的社会联系。这几种联系的实质,都是指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包含联系物资和统一物资,后面均同)。这种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特点,是强方支配弱方。强方是统一的核心和主导,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强方:就是势力较强、地位较高的上层阶级。强方具有主动和支配的优势。

弱方:就是势力较弱、地位较低的下层阶级。弱方只能服从强方的支配,不然,强方会以较强的势力逼迫弱方服从。

一个人群,一个社会团体,一个社会单位,都是以这种强方主动支配与弱方服从支配的阶级关系来层层连接,从而才形成了人们的统一和统一体,亦即形成了政治和政体,形成了社会。

2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和压力

在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过程之中,如果大家有团结一致的意愿,有共求发展的目标,那么就会自觉地依附、凝聚在上层阶级的身边,服从上层阶级的领导,主动地形成统一,形成巩固和发展的社会。这叫做主动统一。

团结一致的意愿与共求发展的目标,是形成统一的凝聚力,是形成统一的根基。同时,这也是形成统一的另一个特点。

在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过程之中,如果大家没有团结一致的意愿,没有共同努力的且标,那么,上层统治阶级只能施加压力,强迫属下服从自己。这叫被动统一。

对于被动统一,统治阶级施加压力是有限的,只能在条件完全允许和理由充分正义的情况下进行。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不义之事施加正义的压力,这是伸张正义和树立正气的具体体现,也是统一体增强凝聚力的正当行为与有力措施。

如果统治阶级对于下层人民施加非正义的压力,这就会失去统一的凝聚力,失去统一的根基,对于维持统一是一种冒险行为。

如果统治阶级以权谋私,对于下层人民施展不诚实的欺骗手段或者愚弄手段,这是一种不正义的变相压力,这也会失去统一的凝聚力,失去统一的根基,不利于统治阶级自身的统一。

所以求取统一,首要的条件必须是考虑统一的根基——考虑形成统一的凝聚力——考虑团结一致的意愿与共求发展的目标——考虑主动统一。

简捷地复述以上内容:统一(政治)的特点是强方(上层阶级)支配弱方(下层人民),上层统治阶级是社会(统一体)的核心和主导,是社会的决定因素。形成统一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凝聚力(主动统一),一种是压力(被动统一)。以上探讨的是人们的统一。

3统一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在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之中,凡是有一致的意愿、服从于统一目标、接受统一支配的人和事物,以及有益于统一的人和事物,都是这一统一体或者统一团体的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的事物,就是外部因素。

但是人和事物对于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来说,往往具有两面性,具有内部因素的一面,也具有外部因素的一面。所以看待人和事物要一分为二,要看到和维护以及利用其内部因素的一面,也要看到和防备其外部因素的一面,不要一概而论。

4斗争

以上所谈的统一,主要是对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的内部和内部因素而言。下边要探讨的斗争,主要是对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的外部和外部因素而言。

斗争,是社会内容中所存在的事实,政治上有对敌斗争,经济上有生产斗争。对于这种斗争,我们不可以否认,不可以回避,只能面对,因而也必要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被动的统一之中,很可能有人不屈从压力,不服从上层阶级的支配。这时就不能形成统一,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统一及统一体分裂;另一种情况是展开斗争。例如:

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能形成统一,那么,将会导致分家,或者是家庭成员之间吵架斗殴。一个社会单位如此,一个社会团体如此,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人与人的斗争,实际上是互不服从的人或者互不服从的社会团体,各自动用自己的社会势力,用斗争的方式以力消灭对方,排除不统一的因素。

5斗争与统一的关系

上一节说到:斗争是为了消灭对方,排除不统一的因素。

但是除此之外,斗争对于统一来说,还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人们总是用斗争的方式以力分解对方,将分解后的可利用部分统一于己体(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用这种方式来充实和扩大自身的统一体。

这种斗争和统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作用,人与物之间都是这种作用。在人们利用、改造、创造周围事物的过程之

中,人们都是先将事物以力分解——斗争;然后吸收可利用部分——统一。

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作用,都是以力分解异物——斗争;然后将异物中可利用的部分(营养物质)结合于已体——统一。

(万物的彼此作用只有两种:一种是彼此以力排斥、分裂、分解——斗争;一种是彼此以力吸引、结合、凝聚——统一。)

斗争,都是为着自己的统一而进行斗争,生命体依靠斗争的胜利,来获取自己的营养物质,获得自己统一势力及其统一体的保存和壮大;统一都是为着进行斗争而统一,生命体依靠自己统一势力及其统一体的保存和壮大,来进行更有把握和更大规模的种种斗争,不仅仅是对敌斗争,也包括生产斗争。

人们所进行的斗争,就是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和经济中的生产斗争;人们所进行的统一,就是统一人们(政治)和统一物资(经济)。人们所进行的这种斗争和统一,都是生命结构、生命力、生命作用的高度延伸、高度扩张和高度发展。

斗争是统一的极端形式(人们的军事是政治的极端形式)。生命体用这种斗争和统一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斗争和统一相反相成,是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作用,是生命的本质。

6斗争的决定因素

不管是什么斗争,其势力的强弱是斗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生存与衰亡的关键。

那么有人会说:我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弱方战胜强方;我国一九三〇年前后,弱小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政治斗争之中,所取得的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也是弱方战胜强方。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提出问题所指的强方和弱方,都是指人力物力而言。然而其中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提出问题时把这个看不见的因素设计算进去。正是这个看不见的因素,在斗争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决定了斗争的胜负。

这个看不见的因素就是主导人力物力的意识功能或者说智商。他虽然是一种看不见的势力及至斗争的因素,但是他的强度与作用是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的。请不要忘记前边提到过的关系式:

(人力+物力)×意识强度=斗争势力。

斗争势力÷(人力+物力)=意识强度(智商)。

由此可见:势力的强弱不仅仅决定于人力物力,而且还取决于主导、支配人力物力的意识强度。也由此可见:人们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开发智力的文化教育事业等等,对于发展社会势力的重要作用与重要地位。

6小结

把《统一和斗争》这一小节的内容再简要地复述一遍:(1)阶级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结构层次;政治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工作活动;社会是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所形成的统一体即政体。三者都贯串着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实质。(2)联系人们和统一人们的特点是强方支配弱方。强方是统一的核心和主导,是统一的决定因素。形成统一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凝聚力,此外是压力。(3)统一,主要是对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的内部和内部因素而言。斗争,主要是对一个统一体或者一个统一团体的外部和外部因素而言。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也就是社会斗争。斗争是由互不服从而发生的。(4)斗争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对敌斗争,还包括经济上的生产斗争。斗争和统一是生命作用,是生命的本质。斗争和统一相反相成。斗争是统一的极端形式。(5)斗争的胜负取决于斗争势力的强弱。斗争势力就是社会势力,或说阶级势力,再或说政治势力。(6)社会势力既是统一的决定因素(统一的特点是强方支配弱方。强方是统一的核心和主导,是统一的决定因素),也是斗争的决定因素(不管是什么斗争,其势力的强弱是斗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生存与衰亡的关键)。我们虽然热爱和平,但是我们需要强大的社会势力(人力、物力、智力)来保卫和平;需要强大的社会势力(人力、物力、智力)来从事生产斗争和经济建设,来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社会势力是社会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社会阶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