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赏昆剧

2012-04-29陈方

文学港 2012年4期
关键词: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陈方

一阵铃声,舞台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舞台地面是透明的,仿佛秦淮河畔影影绰绰的水面,呈现出三百多年前南明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我注意到乐队不是在台前的乐池内,也不在幕侧旁,而放在面对观众的舞台后方。有透明墙体与演员表演区域隔离。墙上是若隐若现的国宝级明代山水画《南都繁会图》,秦淮风光一览无余。在优美的昆曲音乐伴奏下,“秦淮八艳”依次登场,在湖榭画舫之间翩翩起舞。“八艳”之首的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在秦淮湖畔的媚香楼相识相恋,诗扇定情,却奁明志,血溅诗扇,点染成桃花扇……共同演绎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将剧作家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剧作主题表达得回肠荡气。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演员们向热情的观众深深鞠躬谢幕,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这是2011年12月24日晚上,我在宁波逸夫剧院观看江苏省昆剧院演出《1699·桃花扇》时的现场感受。时间已过去四个多月,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还是如此真切。因为我与《桃花扇》这个剧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将这个戏改编移植到宁波市的戏曲舞台,一时曾好评如潮;而后在那狂飙突起的“文化大革命”中,以“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反革命复辟宣言书”的吓人罪名横遭批斗和审查。其实在那时,我除了欧阳予倩改编的话剧本和孔尚任《桃花扇》原著外,并没有看过任何一个剧团的舞台演出。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我要看看这部按原著精神演出的戏剧的真实面目。

我发现,这次昆剧演出的本子,与我近几年来看过的越剧、京剧演出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剧本的结尾。越剧、京剧演出本,大都采用抗战时期欧阳予倩在重庆改编演出的话剧本移植而来。戏剧结尾都是写侯方域在清兵入关之后,降清变节,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前来寻找李香君。遭到坚持民族大义的李香君痛骂与斥责,最后香君撕毁诗扇与之决绝。这样的结尾,在国难深重的抗战时期是可以理解的;这部戏成为当时国民寄托民族感情、宣泄家国忧愤的载体,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建国以后各个剧种乃至电影改编移植的《桃花扇》大都采用这样的结尾。2002年我在央视“空中剧院”看过由京、昆名家杨春霞、蔡正仁联袂主演的京昆合演《桃花扇》就是如此。然而,这种抗战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影射手法,并非孔尚任的本意。这次苏昆将原著四十折压缩成为《访翠》、《眠香》、《却奁》、《守楼》、《栖真》、《入道》等六折,取名为《1699·桃花扇》,因为孔尚任是在1699年完成剧作的,取此剧名表示演出本忠实于原著。最后一折《入道》,写李、侯两人在清兵入关、国破家亡之后,在南京栖霞山上重逢。经过张道士指点迷津,一声棒喝:“你们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这对历经战乱磨难的恋人终于幡然悔悟,双双在栖霞山上入道,可以说这是《桃花扇》历经建国后数十年改编排演首次呈现的原著版的结局。我认为这样结局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剧中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的。孔尚任写的是历史剧,对此有很深的感慨与寄托。所谓历史剧的历史感,就是让人们意识到历史已经死去,又让人们意识到历史依然活着。三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没有必要去迎合一时的“政治需要”而去改动原著精心设计的结尾。

在进入观众席和散场之时,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看越剧演出时,场上多数以中老年女性观众为主,一片白发或花白头发。这次看戏的观众居然多是年轻的白领和男女大学生,观众席上一片黑头发,这是十分可喜的。戏剧的生命在观众,如果没有年轻观众来接班,戏剧的衰落乃至消亡将是不可避免的。吸引、培养年轻的爱好戏曲群体,乃是戏剧振兴的希望。江苏省昆剧院2010年曾来甬推介单雯主演的《牡丹亭》,我就去欣赏过,印象不错,票房盛况空前。事隔一年再来献演《1966·桃花扇》,又一次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情追捧,这决不是偶然的。我想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昆剧艺术的魅力和豪华的创作阵营。中国昆剧在十年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之大成,是登得大雅之堂的,容易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知识精英阶层所接受。不少人就是冲着欣赏“国宝级”艺术这块金字招牌而来,更为豪华的创作阵容所吸引。剧本原著是孔尚任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完成的代表作,被视为中国古典戏剧传奇巅峰之作,也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导演是中国话剧院著名导演田沁鑫,她请来中日韩三国艺术家为该剧作曲、设计舞台美术与灯光;同时经艰辛寻访,找到清康熙时期最早版本的演出曲谱原汁原味地伴奏。这个戏在1996年隆重推出后,历经五年打磨,早已成为精品,屡获国家级大奖的荣誉。二是青春偶像版演员的吸引力。剧中饰李香君的单雯是昆剧大师张继青的学生,唱念俱佳,扮相俊美,被誉为“最美丽的杜丽娘”。1996年她首演李香君时还只有十六岁,与剧中的李香君同龄,一时传为佳话;这次经五年演出历练,她也只有二十一岁。饰侯方域的张争耀和他同为江苏戏曲学校昆剧班同学,拜昆剧大师蔡正仁为师。这样的美女帅哥演员,与剧中人物年龄接近,使舞台呈现青春、亮丽的浪漫气息,自然會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剧终谢幕之后,看表已到晚上十时半。公交车早已停驶,女儿全家去了上海,没有接车的希望。我在马路上想拦下一辆出租车回家,招手几次,载客的出租车一一疾驶而过。站了一刻钟左右,只得放弃了打车的打算,决定步行回家。路上迎来一对对肩并肩、手携手、相偎相依着的情侣。猛然记起,原来今晚是圣诞前夕的平安夜,怪不得出租车都忙着赶路了。南明王朝秦淮河畔发生的那一出才子佳人的凄美恋情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十年浩劫期间对这部历史剧荒唐的批判也落下千古笑柄,只有昆剧艺术的魅力在这寒冷的冬夜给我以阵阵温暖。虽说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专家学者屡屡告诫我们:类似文革那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在中国重演,这就意味着《桃花扇》还有可能再次遭遇厄运。但这些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年轻一代,还会允许某些人去开历史的倒车吗?想到这里,我的脚步也越走越轻快起来。

责编 全 平

猜你喜欢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