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012-04-29赵亚夫

中小学德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品社品德课程标准

赵亚夫

今年3月,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与老师们见面了。作为“品社”课程标准的修订者之一,我愿意和老师们分享这一课改成果,也有义务向老师们传递修订组的声音。

本文择要说一说课标的修订背景、修订原则、修订内容,以及在实施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等。

一、“品社”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2001年推出的新课标为“实验稿”。“实验稿”虽然不是试水,但毕竟不是“正式稿”。“实验”二字,有审慎推进的意思,有在实验中修正、完善的意蕴。

此次课程改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最为深刻的一次,像“品生”“品社”这样的新型综合课程,历史上不曾有过。相关主管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有一个共识,就是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高、速度快、挑战性强。目标高,老师们难免不适应,为求得课改的实效性,必需对标准有所调整和修订;速度快,在实施中难免浮躁,为脚踏实地达成课改目标,需通过实验获得稳健的经验和矫正策略;应对挑战做实课改,则更要有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此,课标的修订从2003年就开始了,此后对实验的调研跟踪、深入研究从来没有间断,直到2011年拿出修订稿,前后大约走了8年时间。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发展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贯彻纲要的基本精神,就必须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审视,系统梳理。同时,认真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也是深化课改成果,实现基础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任务。

当然,说到“品社”课程,还有着相当具体的内容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等,其中的不少内容直接指向学校德育课程,适时、有机地将其融入“品社”课,也是这门课程时代性的表现。另外,42个实验区的经验总结,同样为完善课程标准提供了具体的修订依据。

从2003年到2011年,我们对实验稿有过三次具体修订,每一次都在明确修订思路、确定原则、明确重点上下足了工夫。其中,既有理论的辨析,也有对调研材料、统计数据和一线教师总结的分析研究。2010年10月,在广泛听取实验区、教研部门和相关出版社的意见后,形成审议稿。2011年5月,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注明是“2011年版”,而不是过去习惯标注的“试用”“试行”“草案”之类,是名副其实的“标版”。既意味着新课标的权威性,也表明国家推进新课程的信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修订课标的背景更加丰富,但是基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的时代要求没有变。因此,课程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基本理念和目标都没有变。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依然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力求为我国在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打好基础。

二、“品社”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一以贯之,坚持课改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挑战培育现代公民”,这便是课改的大方向、大原则。具体到学科,对修订原则会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基调不出其左右。仅就“品社”课而言,以下三条最为重要:

1.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品德教育的第一问。“品社”课的回答是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与实验稿稍有不同,修订工作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的各个学段,并体现学校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国家意志方面有明确方向,课程专家要做的是依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品生”“品社”“思品”三个课程标准,开宗明义都是同一段话:“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句话,明确了公民素质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第二句话,强调良好品德是现代公民的内在需求;第三句话,指出良好公民素质的时代基础。这里没有抽象的品德,而是将其与公民素质融通起来。也就是说,所谓良好品德是作用于现代公民的,而公民素质则体现在良好心理、认知、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品德在其中处于核心位置。据此,“品社”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句话,“品社”课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综合课程。“健康成长”的基本内涵,就是成长为“健康的公民”。

一方面,“品社”课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作用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品社”与“品生”“思品”课相比,更侧重于把公民素质通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进而有效实现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011年版“品社”课标,在课程性质中特别强调,“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显然,这句话的主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归宿。它体现了学生是课程主体的课程观念。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则突出了课程定位,体现了这门综合课程所承担的基本任务,以及它与其它综合课程不同的价值取向。

引申来说,“品社”课的“本”,只能是学生自身。强调“本”,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生活本身。“养成良好品德”,如果不是针对学生的自身生活,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生活的独特价值,鼓励他们的自由见解,而是靠说教生硬地灌输良好品德,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就会与观念世界中的良好品德形成严重对立。

3.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实施“品社”课程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其实,问题很简单。品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自己为能文明地生活所制定的社会生活规矩。所以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品德没有意义,剔除了品德也不存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在这里,我们不能删除“社会”二字而只讲“生活”,因为纯粹个人的生活,可以不受任何品德制约。比如,自己对自己撒谎,你说不上他德性不好;在自己空间内,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涉及他人,于法于理都上升不到品德。但是,个人的言行举止被放到社会上就不一样了,要受一定的制约。显性的、花较大成本的、非自觉的制约由法律控制。隐性的、没有成本的、自觉的制约便是由品德主导。这二者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文明社会中,在法律和品德面前都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真谛乃是自控。

人们越向往自由解放,越需要较高的自控力。于是,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品德是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人们形成品德的一切条件只能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并不一定都有价值判断的必要,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则必须符合品德要求,进而形成一定社会中的价值观。总之,良好品德形成既然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就必然寓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我们既可以从中找准学生的课程位置,也可以据此有效地积累作用于公民素质的学生的社会经验。

以上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了“品社”课基本的课程观。

三、“品社”课程标准修订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修订

对“品社”课程标准的修订没有做大的改动,仅在实施部分有较多的补充和完善。

第一,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了德育核心的课程理念,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具体陈述,使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清晰。在“课程理念”部分,增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内容,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既与“品生”有区别,也突出了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语中的地说明了课程的基本任务。

第二,使“课程目标”更为精准、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的调整,可谓煞费苦心。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风向标,目标模糊,课程就很难有实效。这里不对具体内容多加分析,仅就老师们关心的目标顺序做简要说明。

如此排列目标顺序,一是强调“品社”课的性质,二是与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我们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课程主旨和目的拟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再据此思考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最后选择和确认相关的知识。我们放弃“知识是基础”的传统课程观,是因为“品社”是非学科课程。更重要的是,“有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这三项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弱化知识,也并非虚化道德认知,而是希望基于学生生活,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等有机地整合起来。老师们通过2011年版课标,能够清楚地看到,上述思路贯穿于三项目标,即三项目标是相互呼应、互有联系的。

第三,“课程内容”部分力求明确、可行。特别是针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在难度上降低了,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等;增加了知荣辱、懂得感恩、有知耻心等品德教育要素;还对六个板块题目做了修改,使其更体现学生主体,更突出课程性质。从总体看,实验稿中的56条内容,调整后是52条,每条内容相对单一、具体,便于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准确把握。

第四,“实施建议”部分则重在精细化,目的是明确方向、便于实施。

一是细化五条教学建议的表述,在内容陈述中加入案例,以便更清晰地说明教学方向、原则、方法和策略。比如,不仅列出了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而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做了具体说明。其目的是:要求指导老师熟悉和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品社”课已不同于传统的“思品”,进而体现“品社”课特有的学习价值。

二是在评价建议部分删除了原则性表述,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让老师对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一目了然。对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也采用了同样的思路。比如,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改为“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将“评价内容”改为“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增加“评价的实施和反馈”。其目的是: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力图使评价引导“品社”课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它成为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手段,促进“品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根本转变;提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要求以尊重所有学生为前提,实现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评价方式方法。

概括地说,实施建议部分凸显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位置,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品社”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诸如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参与中学、在探究中悟、在沟通中会、在交流中思;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和理解,在互动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发展他们多样的实践能力,培育基本的创新精神。诸如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强调评价应促使学生产生多样的看法。为此,教学理应去激发学生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想法。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知识,而是学生的全面能力;不是学了多少,而是其中有多少能够转化能够为实际行动;不是只会随声附和,而是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总之,对实施建议部分的修改,在如何深化课程的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较多、较细致的工作。

四、强调几个基本立场不动摇

实验稿在以下五个方面,显示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1)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精神,指向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课程内容超越学科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3)突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甄别与选拔,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5)为教材的多样化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修订稿立足于此,理当在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上下更大的工夫。正如胡锦涛总书記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健康成长,不只是指身体健康。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状态,也就是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呢?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坚教授总结了六个要点:

第一,一以贯之地凸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与时俱进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

第二,一以贯之地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地将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入到各科标准之中。

第三,一以贯之地倡导新的知识观,精选课程内容,关注生活经验,注重过程体验,强调主动探究,与时俱进地从课程标准层面遏制学生厌学、学业负担过重的局面。

第四,一以贯之地强调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第五,一以贯之地坚持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第六,一以贯之地强化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话协商的课程文化,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推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文化。

我看,这就是学习新课标,推进新课改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不坚定,课程取向就很难落实在学生身上,教学活动中就不会有学生,不会有质量,因为学生在其中不会是“活动的人”、“有思想的人”;我们依然会以“知识为基础”,强调的是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迷信刻苦学习、谨言慎行,忽视的却是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足够的好奇心,以及对自尊心、自信心的养成。

罗什福科说:“判定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根据他自身固有的品性价值,而应该根据他如何运用自己的这些品性来判定。” “品社”课于此还有很多事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品社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培养爱国情怀 争当文明主人——《品社》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微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品德
浅谈品社教学中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