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12-04-29朱冰心

会计之友 2012年4期
关键词:民间金融社会资本产业集群

朱冰心

【摘要】 集群发展的中小企业,其融资优势十分明显,但现实中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文章从集群的视角探討了集群环境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浙江金融社会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民间金融

一、引言

根据波特(1990)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擎动力,在浙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浙江产业集群的目标,因此,其是否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其能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困扰产业集群中各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二、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来看,其主要着眼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原理、类型和成长性的研究,而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的关注还比较少,尤其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更是比较少。如Becattini(1990)分析了产业集聚地区的银行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地方银行扎根于本地社区,与社区居民和企业的长期互动使得它具有信息优势,这减少了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了产业区内企业的信贷供给。Rosenfeld(1996)认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信任,并已经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动机制,而这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机制则刚好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信息不对称这一障碍,从集群融资效率角度解释了其融资能力较高的原因。意大利学者S.Fablani、GPellefrini等人(2000)则从实证角度出发来论证产业集群所具有的融资优势,他们根据10 939家意大利企业在1995年的财政报表数据,对比分析非集群企业与集群企业在融资上的差别,发现没有发生集聚的意大利南部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融资时要比北部和中部产业区内的企业支付更高的利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信贷约束,与孤立的中小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融资条件上大大优化,融资成本更低。

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的关注虽然开始较晚,但近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热点。主要从集群融资的优势和集群融资的模式来探讨集群融资问题。陈晓红(2000,

2003,2008)分析了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经济机理,并针对产业集群融资体系建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如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特征、风险度量以及政府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认为集群信贷渠道融资中,互助担保模式是目前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优模式。魏守华(2002)指出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交流机制增加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交易费用和信贷风险,因此在银企之间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中,两者之间能形成均衡,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克服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担保不足的障碍。张炳申等(2003)在魏守华研究结论上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中小企业集群所具备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总量放大效应。张淑焕、陈志莲(2006)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集群内企业实现信誉链和融资链的流程,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特征。

从上述情况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集群融资问题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小企业集群债权融资中的银行信贷融资,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存在着许多天然的融资优势。但从实际的运行情况看,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引致效应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相较非集群中小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因此必须从浙江实际出发,探寻一条适合浙江产业集聚发展特点的融资道路,实现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

三、产业集群环境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集群的新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Becattini(1990)指出“集群是一个社会和地域性的实体,它是由一个在自然和历史所限定的区域中的人和企业集合的特征所决定,也就是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正式合作联系及其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非正式交流关系”。任何经济活动必须依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而展开,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受制于集群所处的区域和地方环境,特别是金融资源环境、社会资源环境等。

(一)金融资源环境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Patrick(1966)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会不断发展。产业化发展导致了对金融资源需求的增加,即从需求者角度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资源的丰富,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但是,金融资源更倾向于流入交易费用更低、违约可能更小的“集群洼地”,这也正体现出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中小企业这种天生的“规模约束”在金融资源获取上的劣势,更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的集合化融资倾向,以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上的“规模歧视”问题。

(二)社会资源环境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社会资源根植在社会资本网络中,而根据Alejandro Portes(1985)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而国内的专家学者更多地把社会资本更通俗地理解为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关系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社会结构性资源,如区域的文化、信任、合作、规范等的总称。影响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集群文化传统对融资行为的影响,文化传统的差异会使各地区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融资上,沿海地区开放度、重商度、社会信任度等都远远高于内陆地区,这就为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中,自发的、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层出不穷,有的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经历市场选择和政府规范后,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如浙江台州“泰融”,实现了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跨越。二是由于地理的接近性,集群内众多企业之间的关系比非集群传统企业之间更为紧密和频繁,往往表现为由多个单链式供应链为基础的组成单元,通过平行运作、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联合体,这就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而这种“嵌入性”的特点,具有提高中小企业信任的作用,即在产业集群内,相比与非集群地区,中小企业的信誉度更高,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概率也更低。也就是说集群的社会环境资源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促成其诚信交易的作用。

四、浙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偏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趋严,银根紧缩,贷款更难,资金成本也更加高涨。据浙江统计局公告,至2011年2月底,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和流动资产分别增长17.8%、27.3%,增幅比2010年全年分别低2和0.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已超12%,在中小企业集聚的温州,温州银行目前基本停止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而另一组数据也从侧面论证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2010年,温州市有2 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温州制鞋企业从2003年的4 000多家下降到目前的3 000多家;温州紧固件行业近几年已消失的企业超过1 000家;温州金属打火机企业从鼎盛时期的500多家减少到100余家。从浙江全省看,在未来利率和准备金率仍可能多次上调的预期下,银行加强了贷款重新定价周期管理,借款周期日益缩短,对利率重新定价的频率远超以往,虽然2011年8月份金融监管部门透露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适当放松融资条件限制,但货币政策整体上难言放松,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

(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存在着融资结构单一、组织结构过度集中、竞争性的区域金融市场尚未形成等问题。浙江相对于全国而言,其金融发展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但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在目前以银行直接融资和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区域金融结构中,必然要求金融资源配置偏重于大企业,而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则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如在义乌产业集聚区目前就已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对于这样的县级市而言,可谓金融机构林立,但就是在这样的布局下,义乌产业集群内的大量中小企业仍存在着融资难问题。据义乌银行业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目前在义乌,民营金融机构的贷款中大约65%是投向中小企业的,一般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则为40%左右,有的还不足40%,而所谓的国有大银行这一比例则只有20%左右。金融相对发达的义乌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可想而知了。

五、浙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建议

浙江省政府在最新规划中提出,未来十年全省要初步建成一批产业竞争能力强、要素利用效率高、创新能力提升快的产业集聚区,而同时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集群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框架。但从当前情况看,应因地制宜,着重建立符合浙江金融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地方政府在集群融资环境改善中的主导作用

中小企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纯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自组织发展过程,即会经历形成期、发展期和衰退期。经济学家Porter(1998)认为“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产业集群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资源优势和降低政府参与的成本代价,在拓展集群融资渠道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目前,浙江的产业集群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期,因此亟需政府采取主导性的政策导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加大力度营造一个公正、透明、平等的环境,帮助产业集群的发展突破现时障碍,特别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是可引导基金、通过政府信用吸引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等手段来代替初期的财政拨款等。二是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门的信用合作机构,也可利用已有的行业协会开展信用合作,或者在核心企业为龙头的集群内构架以核心企业为平台的信用合作组织,通过建立借款人信用认证、纪录和征信体系,有助于提高群内企业的还贷约束力和信用程度,进而提高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三是构建产业集群的信用评价体系,即集群所处制度风险、产业结构风险和经济周期性风险等,充分发挥政府的正外部效应作用。

(二)创新现有正规金融投入渠道,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调整国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中小银行数量严重不足的格局,积极、稳妥地发展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从而构建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小额贷款公司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满足包括小企业在内的小额信贷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本身就定位为中小企业、微小企业服务。小额贷款公司在资本结构上先天具有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动性。据浙江金融办的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度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99亿元,在舟山普陀海洋产业集聚区,普陀区汇润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前9个月发放贷款资金3亿元,占当地前三季度渔业总产值的13%;在纺织产业发达的绍兴县,绍兴县汇金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加强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采用“封闭运作,对应操作”的方式,为8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搭桥贷款1 100多笔,累计放贷20多亿元。可见,小额贷款公司对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十分明显,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集群社会资本的特点,规范发展民间金融

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往往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很强的关联性,它们往往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制度和空间背景中,构成一个集群内的社会经济网络关系。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根源于集群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间基于分工协作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依赖,基于专业化的产业环境和本地环境的“根植性”,由此而产生信息机制、信任机制、声誉机制、社会惩罚机制等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内在效应。而民间金融的交易双方普遍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运行主要依赖其隐性担保机制、基于重复博弈的声誉执行机制和基于社会嵌入性的关联博弈的声誉执行机制,而上述执行机制都是以社会资本、声誉价值作为基石的,因此民间金融的内在运行机制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是耦合,它们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另外一般地区经济越发达,可提供的民间金融渠道和数量也越多,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也造就了一批拥有富裕资金的民间投资者。由于地理的邻近性和交流接触的频繁性,使得其对群内中小企业及企业主较为了解,对项目本身的风险也有充足的认识,因此可减少相关的借贷成本,能快速地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借贷资本。据资料显示,目前浙江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达10 000万亿元。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基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非正规金融对集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是有限的,市场的深化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相互抵触。但从浙江当前实际情况看,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关键是如何引导与规范发展,降低其风险。在具体的方式上,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韩进(2009)的观点,在集群中小企业内创新性地建立一个中间性体制组织——集群内财务公司。通过这一中间组织有效化解集群企业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实现集群内外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该组织的资金来源首选以乡缘、地缘和血缘作为信用背景的民间金融,也就是引入集群外投资者的股权投资,从而一方面把民间金融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Aghion. P and Bolt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9(3):473-494, 1992.

[2] Banerjee, A.V., Besley ,.T., Guinnane,T.W. 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2):491—515.

[3] Didar Singh. Financing Export Cluster—Op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Makers.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UNCTAD.2006.

[4] 林競君.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6] 张荣刚.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135-136.

[7] 吴小瑾,陈晓红. 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122-127.

[8] 韩进,宋瑞敏.集群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的必要性分析[J].甘肃农业,2009(6):59-61.

猜你喜欢

民间金融社会资本产业集群
社交借贷的风险管理与借鉴意义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民间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民间金融视角下湖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对策的思考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