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醉翁之乐探微
2012-04-29南进军
内容摘要:《醉翁亭记》是古文名篇,在《醉翁亭记》中作者的乐民思想主要通过对醉翁山水之乐,四时朝暮浮想之乐,无限乐民之乐的铺叙而流露的。本文就此对《醉翁亭记》醉翁之乐做一番探析。
关键词: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浮想; 乐民;
《醉翁亭记》之所以为人们喜爱,除了写作技巧表现出很高的艺术美外,其内容所呈现的乐民之乐意是迎合人们心理需求的深层底蕴。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前一年,“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对此,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因此触怒权臣,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欧阳修被贬滁州作记两篇《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在《丰乐亭记》中作者自称刺史而在《醉翁亭记》中又自称太守。这种沿袭汉唐称谓显得轻松而诙谐。这种诙谐与轻松也体现在作者的自号‘醉翁之中,欧阳修在该记中说:“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欧阳修自称‘醉翁,主要不是饮酒而醉,而是为山水之乐所陶醉。
山水之乐醉翁之一乐也。《醉翁亭记》欧公写山水。“以环滁皆山也。”把广袤的景物统摄在一个画面中,再运用画面切换的手法,由面到点,层层相推,婉曲徐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从山突出滁洲西南方向的诸峰;“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这里从诸峰突出琅琊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又由山及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才由水到亭。欧公以曲折灵巧而又严谨缜密的布局呈现,散而不乱,曲而有序。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感官体验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作者的感官体验中这种“乐”不是赏景饮酒的一时之乐,而是融于山水之中,被自然所陶冶,乐山乐水,仁者、智者的流露。
四时朝暮的浮想醉翁之二乐也。由山到亭是欧公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是实景实情,而四时之景、朝暮变化是欧公之浮想,是虚景实情,是欧公对“乐”的进一步升华。是自我对景物进一步的完善追求。在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外在自然环境和作者心境的统一体。作者运用联想去感知朝暮,感知四季景物的变化。这种联想的来自于客观景物给作者的强烈视觉冲击,让作者不由得去浮想,从而完成对乐得进一步升华完善,而做到“乐亦无穷也”。
无限乐民之乐醉翁之三乐也。“至于负者歌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百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何尝不是一幅民间宴乐图。这里不仅有达官贵人,更有当地民众。勾勒这样一幅图是作者对自己政治业绩的肯定。也是流露出作者于民同乐的思想意识,这是一种更高境界,更深意蕴的乐,在此作者的闲适心情和旷达胸怀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同时,滁州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康乐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清代过珙说:“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若止认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古文评注>>卷十)这个说法颇有道理的。
据欧阳修的高足苏东坡说,《醉翁亭记》不过是欧阳修的一时游戏之作,欧阳修本人也并不怎样看重。“永叔作《醉瓮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当他得知有人假托欧阳修的口吻说《醉翁亭记》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唐代韩愈也写不出《醉翁亭记》这样的文章时,苏东坡边严词加以斥责,称假托之人为“妄庸者”,既胡说八道只辈。(见《东坡题跋·记欧阳论退之文》)在苏东坡眼里,《醉翁亭记》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作品,更不是他老师的代表作。跟欧阳修一样身为作家,古文倡导者的轼也深受儒家 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推崇“文起八代只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及其古文,论人论文“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苏轼《六一居士集序》)因此,“其辞玩易”的《醉翁亭记》》自然被看作文字游戏。
笔者认为:既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很难在这篇记中明确标榜自己:通经学古,救时行道,犯颜纳谏。那样我想这篇记也不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正是在作者精巧的构思布局下才使得写作技巧如此卓越,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美。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迎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乐民思想是这篇文章千古流传的另一深层底蕴。
南进军,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