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原
2012-04-29许崇文
许崇文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集体和儿童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教育集体。我们不应该教育个别的人,而要教育整个集体,这是正确的教育的唯一途径。”近年来,基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我们精心培育“和•容”文化,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育人模式,试图引领学校教育找回这种“正确的教育的唯一途径”。
一、“和•容”文化的内涵
学校是文化的圣地,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殿堂。一所名校要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和•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在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
“和者,谐也”,其有和睦谐调、和衷共济之意,是一种相辅相成、共荣共生、互助共赢的状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建设“和”文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营造宽松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给教师一个成长、乐业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给学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容者,盛也”,其有胸怀宽广、包容并蓄之意,是一种兼容并包、涵纳万物的气魄。“容”代表着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建设“容”文化,就是要引领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构建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文化,引领教师塑造人格魅力、积淀学术素养,培养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品格。
“和•容”文化是我校多元文化的核心所在,其中蕴含着合作精神、关心精神、日新精神、卓越精神,正是这四种精神撑起了我校的“文化大厦”。
二、“和•容”文化的载体
在“和•容”文化的引领下,我们致力于“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新建设,努力使学校教育回归到教书育人的哲学原点。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概念
“师生成长共同体”,微观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在宏观上,它是多维的、开放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涵盖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机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师生成长共同体”,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编排,以行政班为基础构建,每班有6至9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6至8名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
每个“共同体”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选拔1名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共同体”日常事务,另设有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各学科学习组长。“共同体”内,事无巨细,均有分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讲规范、项项抓落实的局面,也使每个成员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发展。
各“共同体”的师生一起讨论确定组名、组训,选定组歌,设计个性化的组徽,在班内设立“共同体园地”,编印小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共同体”文化。 “共同体”内全体师生共同制定《“共同体”量化管理条例(班级公约)》,对各个“共同体”实行捆绑式管理和量化考核,“共同体”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师生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
1.德育活动模式的创新
我们实施“三步五环节”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三步”即设计—实施—评价;“五环节”即主题设计—情景体验—感悟交流—内化践行—总结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成长计划和阶段性成长计划;对照成长计划,定期交流与反思日常行为表现;教师定期与家长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成长问题;根据基础素养评价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学校根据省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要求,设计并实施《学生德育评价量表》;根据教师专业化标准,实施《教师专业精神评价量表》,对师生共同成长情况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
以法制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为例。首先,“共同体”成员要一起进行主题设计,确定好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重点等;其次,创设活动情景,如举办模拟法庭或组织学生到看守所实地观看,师生一起在情景体验中感悟交流,懂得知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共同体”师生一起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形成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法制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共同体”中,学生定期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烦心事和新鲜事,与指导教师以及“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大家共同分享快乐、分担苦恼、解决困扰;老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主体、主角,大家相互交流、彼此鼓励、亲如家人。“共同体”的活动地点有时在城里,有时在农村,城里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打开农村孩子的眼界,而农村孩子爱劳动、肯吃苦的精神也在无形中带动、影响着城里的孩子。为更好地组织活动,很多“共同体”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有一个秘书长,负责指导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络;许多班级还开办家长论坛,开通“家校通”信息平台,设立家长开放日并且邀请家长参加“共同体”活动。
2.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课程改革而引发的学校文化再造,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我们在“共同体”文化的引领下,进一步实施“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即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即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
实施时需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建设高效导学案体系,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精心编制新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导学案;第二,学生参照导学案自主学习, 使“先学”落到实处;第三,规范课堂流程,要求“共同体”成员之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同伴互助解决问题;随后,各“共同体”推选代表对合作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分享,使思维得到碰撞和升华;最后,由教师精讲点拨,对各“共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共同体”的量化考核成绩。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更加注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启发,更好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智慧生成与道德渗透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在德与智方面都有了收获,教师的育人理想也得到了实现。通过整个教学活动,师生一起探索、彼此尊重、相互启迪,共同完成了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进而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和•容”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学生体验到了和谐发展的喜悦
在“和•容”文化的引领下,“师生成长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将原来的班级管理“大班制”变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感受到了和谐发展的幸福
在“和•容”文化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在教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由“经师”逐渐成长为“人师”。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发现了自身的薄弱环节,增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迫切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师的幸福指数有了较大提升。
“和•容”文化的构建和“师生成长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实施,较好地调控了教育场各要素的关系,使教与学产生了“谐振效应”,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人人追求卓越的教育特色。
责任编辑 / 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