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货币契约形式研究

2012-04-29赵领娣董淑静

金融发展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契约货币

赵领娣 董淑静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市场经济与契约和交易与契约两方面关系,认为货币是一种默认契约,并运用信用博弈树、KWRM声誉模型等分析了政府维持信用货币契约条件,最后探讨了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未来货币形式。

关键词:货币;交易成本;契约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4-0015-04

一、货币发展与演化分析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与现代经济间关系密切,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次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经济界逐渐加深了对金融波动能够影响经济运行这一现象的认识。金融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取决于货币,金融业运作的核心是货币。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充分说明货币与经济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见图1)。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货币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根据货币本身的属性,可以概括为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交换,货币就随之产生。但当时经济处于发展早期,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学家对货币的认识主要基于商品货币层面上,其中以马克思的“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观点为代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是建立在价值学说基础上。他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必然结果。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货币有价值、交换价值,遵守“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原则,但货币这种商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经济发展效率越来越高,与之相适应,货币发展也表现的更加快捷和方便,如信用卡、电子货币等。当代经济学家对货币的认识也转变为信用货币的层面。如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支付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韦森借用了布伦塔诺、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和布坎南的“意见约同性”的概念,认为货币是一种契约性的制度存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易方式的转变,经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货币需求以及商品货币自身局限性使得货币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不同经济学家对于货币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无论是一般等价物还是信用货币,都认为在货币职能方面发挥相同的作用。对货币不同的界定,只是因为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货币表现形式不同。

二、货币表现形式变化原因探究

从货币的演化与发展中可以得出,货币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理性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总能够寻求到一种经济、便利的形式来促进交易。货币作为流通媒介与物物交换不同,货币介入后交换的形式变为“商品——货币——商品”,表面上看货币的出现使交换多了一个环节,但其本质上是使持有货币的人们能自由地换取所需商品,解决物物交换带来的不便,节省了更多的交易环节。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使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自由,从“商品——货币”,可以暂时不将货币直接换成商品,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保留。等到有商品需求时,再进行由“货币——商品”的交易。

在物物交换时代,商品的交换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携带成本等才能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最后经过诸多交易环节,才能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因此交易费用较高。在交换过程中,如果进入交换过程的只有二种货物,其相对价值不难记住。但如果进入交换过程的有n种货物,每种都有n-1个相对价值,交易成本将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造成交换的困难。为了克服这种物物交换的不便,必然需要产生一种人们都愿意使用和接受的商品来充当中介,以降低交易成本,货币由此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换需求,货币发展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如何从数量上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易需求,这种矛盾的激化使其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成为必然,最终导致货币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

货币能直接与其他所有商品进行交换,从而使得交易双方需求上的双重巧合较易达成。货币体现了人们为方便交易和商品流通而相互达成的协议,是一种不成文的或者说没约束力的协议。每个人都接受它不仅是由于它有价值,而且人们相信别人也会接受。

三、契约与经济的关系论证分析

(一)市场经济与契约经济的关系分析

在特定的历史经济时期下,虽然货币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契约。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不仅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也包括其他默认契约。默认契约是一个长期性的、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契约关系,契约双方对自己的权利义务都心照不宣,自觉遵守合作协议并相互信任。默认契约的存在降低了契约双方交易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机会主义。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易经济,各项交易以经济契约的形式体现。市场经济中人们最普遍的行为模式是通过交换来实现各自的利益,交换的过程对于市场主体双方而言,是一个彼此相互为对方提供服务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则是一个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表现为双方订立契约、履行契约,其市场行为体现为契约行为,所以市场经济也相应成为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下,确保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契约关系如期履行,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交易与契约的关系分析

契约与交易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属于共生关系。交易的重复性形成了契约的雏形,进而形成制度;同时,交易在一定契约(隐性或显性)规定下才能发生,契约规定着以后的交易行为并对交易效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无论在市场还是企业等组织的内部,交易都是构成市场与组织运行的最基本单位。但交易行为本身及围绕交易的各种环境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包括风险、欺诈、丧失信誉和各种机会主义等。这些不确定性构成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即各种交易顺畅运行必须付出的代价,要求以相应的契约作为减缓种种不确定性的规范。因此,一定的契约是为了交易有效达成而设置的,不同的交易方式需要不同的契约来匹配,交易双方完成交易的本质就是完成一份合约。物物交换时代契约表现为商品货币,信用交易方式下契约表现为信用货币。

四、基于博弈论的货币契约分析

(一)商品货币契约的博弈分析

交易者基于商品货币这种特殊等价物本身的价值可建立起一种默认契约。一种商品演变成为货币不仅是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属性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交易者在实践中基于其价值属性而选择普遍接受。一旦人们发现商品货币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或者不足值,人们就会寻找其替代品,此过程可用信用博弈理论进行分析:

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交易方式以商品货币(以金属货币代表)为媒介完成交易。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的博弈为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博弈。守信(交易者使用足值的货币进行交易)和失信(交易者以不足值的货币完成交易)是交易双方各自可选择的两个策略。

图2是描述A、B双方的一次交易的博弈树。以下考察经济中A、B两个潜在的交易伙伴的情形。括号内第一、第二个字母或数字分别表示相应情况下A,B的收益,满足a,b,x,y均大于零,并且y>b。

假设在以商品为媒介进行一次交易的博弈过程中,双方都选择失信,则交易进入“囚徒困境”。由于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人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当每个人完成一次性的策略选择以后,意味着整个博弈结束,一次性博弈的不合作是必然的。每个人出于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结局。

在现实市场上,参与者并不是进行一次交换之后就退出市场,而是始终在市场上参与交易,这就存在无限期重复博弈的过程。传统理论认为重复博弈能使局中人走出“囚徒困境”,但这并不适用于以金属货币为媒介的信用博弈。重复博弈是以惩罚为前提的,然而在上述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如果一方用不足值的货币代替足值货币完全失信于另一方,缺少相应的惩罚机制。在现实的以金属货币为媒介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性,一方守信而另一方失信的状态成为常态(即图中的②或③)。但这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随着交易信息的不断获取,越来越多的交易者会发现货币不足值,继而也会选择用不足值的货币取代足值的货币进行交易。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交易进入“囚徒困境”。交易者为走出“囚徒困境”,必然会寻找商品货币的替代品,由此推动了信用货币产生。

(二)KRWM声誉模型信用货币契约的博弈分析

凯恩斯认为货币契约是国家或社会不但要强制履行的契约,而且还要决定此种契约的合法或合乎习惯的履行交付物。于是,信用货币成为强制支付相应契约的名称或符号,进而演变成公众基于对国家信用的一种长期契约关系。

信用货币的产生解决了商品货币的“囚徒困境”。由于国家信用较一般信用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信用货币契约具有长期性。在信用货币契约关系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表现为政府是否维持其建立的信誉,即是否利用其权利滥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公众对其的信任。运用KRWM声誉模型具体分析如下:

假定公众认为政府有两种可能的类型:强政府和弱政府。强政府不制造通货膨胀,弱政府会选择利用发行货币的权力制造通货膨胀(比如严重的财政赤字压力),公众虽然不知道政府的类型但可以通过观测通货膨胀率来推断政府的类型,并且一旦政府制造了通货膨胀,公众就认为政府是弱政府。在理性的预期下,政府在随后阶段的通货膨胀不能带来任何产出和就业的好处,长期契约关系将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讨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弱政府将选择不制造通货膨胀,以与公众建立长期契约关系。

假定政府的单阶段效用函数为W=-1/2π2+b(π-πe)。其中:π为实际通胀率;πe为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率;b为政府的类型;b=0时代表强政府;b=1则代表弱政府;b=0的先验概率是P0;b=1的先验概率是1- P0;yt为t阶段弱政府选择通货膨胀率的概率;xt为公众认为弱政府选择领通货膨胀;在均衡的情况下xt=yt。

在单阶段博弈中,通过解上述函数的一阶方程得出弱政府的最优通货膨胀率是π*=b=1。在理性预期前提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效用水平是W=-1/2<0。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把这种交易理解为一次性博弈,那它就会付出丧失长期建立起的主权地位的代价,造成社会动荡。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会极力维护自己的信用货币体系。

在重复博弈过程中,选择任意T-1阶段的政策分析。假定在T-1之前没有制造通货膨胀,因而PT-1>0,πT-1e=1×(1- PT-1)×(1-xT-1)。其中:1表示弱政府的最优通货膨胀率;(1- PT-1)表示政府是弱政府的概率;(1-xT-1)是公众认为弱政府选择通货膨胀的概率。

令r为贴现因子,首先考虑纯战略yt=(0,1)的情况:如果弱政府在T-1阶段选择制造通货膨胀(yT-1=0,即πT-1=1),那么PT=0在T-1阶段观测通货膨胀后,公众知道政府不可能是强政府。弱政府的总效用为:

WT-1(1)+r WT(1)

=1/2-πT-1e-1/2r

如果弱政府在T-1阶段选择不制造通货膨胀(yT-1=1,即πT-1=0),则有:

WT-1(0)+r WT(1)=-πT-1e-r(PT-1/2)

当πT-1=0优于πT-1=1,即-πT-1e-r(PT-1/2)≥1/2-πT-1e-1/2r时,PT≥1/2r。

因为在均衡的条件下,公众的预期xt-1等于政府的选择yt-1。因此,如果yT-1=1构成弱政府的均衡战略xT-1=1,从而PT=PT-1。上述条件意味着PT-1≥1/2r,即如果公众在T-1阶段认为政府是强政府的概率不小于1/2r,政府的声誉较高。在信用货币契约关系下,政府会致力于建立形象和维护声誉,虽然这些声誉在短期来看并非是经济的,但长期合作收益表明KRWM声誉的建立是最优选择。

五、未来货币变化趋势分析

货币契约的表现形式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对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这一进程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应的货币表现形式是货币区。一国货币区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是政府,是否组建货币区由各国政府决定。政府通常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决定是否加入货币区,根据GG——LL模型,当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于GG曲线与LL曲线的交点(它代表一个临界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即加入货币区的收益等于成本的平衡点)时,一国加入货币区是有利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将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货币区。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未来经济表现形式可能发展为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未来货币应避免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双重身份,应借鉴欧元形成的经验,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超国家的全球经济组织,从而促进世界各国政府通过契约达成协议建立不同地区超国家主权的货币。

参考文献:

[1]罗纳德?J?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3.

[2]周寂沫.论货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3]韦森.从语言哲学看货币的本质[J].哲学动态,2003.(3).

[4]王颖.交易机制、交易契约与中间性组织理论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09,(2).

[5]宋卫刚.《货币区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J)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契约货币
饮食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古代的货币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