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2-04-29朱惠芳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可行性培养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从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信息丰富的阅读文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 可行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师生互动,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都起有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研究”。诚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某一学段所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任务,但是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强烈,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另外,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创造欲望。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有学生就问:“水罐为什么会变化呢?结尾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座?”学生自己不断的质疑,又不断的释疑,这样就可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即高涨的自我意识。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常要做一番审视,甚至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最后,还表现在对世界宇宙的看法上,开始热衷于探讨那些极为深奥而神秘的星辰运转、生命起源等问题,显露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表明他们的思维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初中生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性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多烦恼,教师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信息丰富的阅读文本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无穷的问题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的文本作为语言艺术的符号系统,其语言本身就常包含着多意性,往往有音外之意,弦外之音,语言的模糊性,给语文教学留下了发人深省的余地。语文阅读文本的内容几乎涉及所有学科,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翻开语文教材,它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可是问题的发源地,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中心思想还是篇章结构,语言还是方法……都可是问题的“兴奋点”,是探索和研究的对象。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语文处处有问题情境。

对于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我们可从文学角度研究,也可从文字角度研究,再可从文化角度研究。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再高明的解读都无法一步到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用政治、经济的眼光,用科学、艺术的方法来审视具体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多角度审视无疑开拓了我们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视角。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虽然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没有对于勒进行正面刻画,而是主要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因此,对小说主人公是谁,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主人公是“我”,是“于勒叔叔”,还是“菲利普夫妇”?从文章的主旨思想来看,其仅仅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从文章的情节安排来看,“我”在文章中是一个线索人物,目睹了父母对于勒的态度,这样的安排起什么作用呢……

可以说,文本是丰富的问题源,教材里蕴含着大量的问题,我们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智慧的大脑去探索,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问题意识的诞生提供了可靠的载体

阅读本身是一个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过程,阅读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什么是阅读?就是通过文字和作者一起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对话因人而异,这些差异促使学生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于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的思维交锋。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而是包括读者主动参与建构的过程。每一个读者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按照自己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艺术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部《红楼梦》,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心情的人来读,其意义会大相径庭。鲁迅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任何阅读,读者都需要将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与阅读内容建立联系,通过自己个性解读来建构作品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经历等不同,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其感悟肯定是不相同的,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学生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基础。没有个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死读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而不是人云亦云、众口一词。通过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识体验;通过个性化问题的生成和交流,促进学生共享阅读成果,让学生在取长补短和教学相长中与伙伴和老师共同成长。因此,学生广泛阅读,个性解读,开动脑筋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

四.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论什么内容,都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觉问题、找到差距;必须在具体操作中发现不足,因此,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进入学校前,就已经大量接触并学习母语了;进入学校后,语文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一场电影、一次交谈、一张报纸等都属于语文学习。阅读的广泛性和实践性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随时都有语文学习的内容,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从而解决问题。因此,语文学习的无限性拓展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空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来说,工具的掌握要靠历练,必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离不开实践,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直接接触阅读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并非解决问题、消除问题,而是要不断激起学生问题的涟漪,使学生的感受不断深化。那种“带着问题上课,画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是应该反思的。课堂是学生问题解决的主阵地,也是问题生成的加油站。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出发,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号”伴随学生的学习、探索,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跳一跳”中享受成功后的甘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乃森,徐林祥.继承·耕耘·创新——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绍禹.朱绍禹文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亓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朱惠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可行性培养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