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则海阔天空 修则登峰造极

2012-04-29王韵涵

黄河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生企业

王韵涵

在传统经典中,有两个字提及较多。一个是“悟”,一个是“修”。悟,是觉悟,理解、明白的意思。在人生中,有许多自然存在的道理,需要人去领悟。修,在汉代的百科字典《说文》里讲,修,饰也,意思是修饰。人生在世,要有超越自然的生存能力,这时就无法单纯靠悟,而要靠修。李晋平董事长的报告,主题为“回归与超越”。笔者认为,回归就是“悟”,超越就是“修”。总而言之,人生需要悟清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便让自己契合自然的生存法则;人生又同时要修,以便让灵魂不至于虚度,不至于碌碌无为。

悟是追寻本源,是追寻人最初之真、善、美。修是升华,是达到一种境界,是人要达到大真、大善、大美。一个不会悟的人,不去追寻去理解人之根本,纵然有再多的知识也无益。一个不会修的人,无法提升自己的境界,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去追求美好,进而升华人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只有悟到本源,才能修出成就;只有修出成就,才能进一步悟到本源。只有在这样的轮回之中,个人的追求才能步步提高,人生的价值才能步步体现。这也是李晋平董事长所讲述的“在回归中超越,在超越中回归”。

悟与修,笔者认为,其中包括“三悟”,即悟心、悟理、悟知,“三修”,即修性、修行、修为。

善于悟心的人,心胸豁达而容易获得幸福。

心是连接世界的窗口/心若宽广/世界便明亮/心怀感恩/便海阔天空/责任于心/动力便无穷/心怀知足/便如沐春风/心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感通了心灵/幸福的彼岸便不遥远。

悟心指感通自己的心灵,拥有一种心态,即对万物和自我关系的领悟。认清自我在世界中的本态,明悟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摆正自己的态度,融入和谐生态法则中。

佛家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答道:“有,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慧海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你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你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摆脱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回归自然,有平常心、知足心的人容易获得快乐。心是人生对世界感知的窗口,心亮了,世界就豁达;心若阴暗,你的世界也难以光明。

霍金,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永远有着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心能把人类自身的位置摆正,懂得感恩心的人,懂得责任的意义,懂得知足常乐的含义,因而不容易走上歧途,更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骂人的词叫没心没肺,一个赞扬人的词叫有心有良知。心是我们身体言行的遥控,只有善于悟心的人才能在为人处事中做到尽善尽美。有两个毕业的大学生,一个老是觉得屈才而总是跳槽,另一个就在小公司踏实做下去。几年过去了,前者一事无成,后者已成为小公司的主管,且带领小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前者所缺的就是真诚心和耐心。

时刻感通自己的心灵,与自己的心对话,回归感恩、回归真诚、回归无为、回归阳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足和幸福,也才能获得做事的动力和支持。悟心,不但要悟人之责任心、平常心、感恩心、真诚心、耐心,还要悟善心、恻隐之心、知足心、信心、恒心、决心……

时刻感通我们的心灵,让心与世界对话,回归宇宙、回归大海、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心胸广阔,眼界高远,不为烦恼所羁绊,获得无穷的动力,勇攀高峰,成就人生。

李晋平董事长所说的“现在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希望大家有德、有心,自自然然。”这里面所说自自然然的心境才真正是人受用无穷的宝藏。

一个人要时刻感悟自己的心灵,用心来与自身、身外的大千世界明悟交融,让心回归到自然中去,端正自己的心态,才能享受心的涵养所带来的幸福启示。用心去聆听感知自己和这个世界,能够扫去我们身上的浮尘,心胸变得明亮开阔,也更容易获得宁静和幸福。

善于悟理的人,走遍天下而不遇阻碍。

理,如一道风/顺风,则奔如闪电/逆风,则寸步难行/理,如平坦的路/走在路上/才不至于跌入深渊/理,是我们人生之路的明灯/一旦丢了/便陷入茫茫黑暗。

“理”是指人类在社会关系中所自然产生的哲理、道理、真理和常识。理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和自然法则。悟理即是让自身明晓自然法则,顺应“天理”,从而做一个聪慧理性的、在正轨上的人。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一条线,悟理就是让自己找到这条线,时刻不脱离。

最近有一个反面的悲剧新闻,说一个大学生因为不愿上班干活而终日宅在家中,最终竟在家中活活饿死。这个大学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和他谈起话来高谈阔论,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却因为不愿意向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被社会抛弃。村里人也没有同情他的,反而说这人“没天理”,也就是说他不懂得人生存的自然法理。拥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是合格的人,更谈不上是一名合格的人才。

南宋有一个大圣人叫朱熹,一生以理学而闻名,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这里的“理”指的就是先天存在的道理、真理和常识。

一个懂得真理的人有自己正确的信仰,一个懂得道理的人不会误入歧途,一个懂得常识的人不是一个傻瓜。

人为什么要明白道理?是因为人必须遵守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天然生存法则,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背离生活法则的、合格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企业,好不容易发展壮大了,却因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不遵守法律法规,导致误入歧途,走入末路。这就是不通晓、不正视法理的原因。

人应该学会领悟世间的一切道理,应该懂得基本常识,更应该坚持真理。遵循世间万物的基本法则,也就是遵循了天理。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明理之人无论走到哪里,在哪里为人处世,都不至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大汉开国之君刘邦曾是一位不学无术的小人物,被乡里人嘲笑。但最后,这个不学无术的人登上了皇帝宝座,成就了一番大业。有一次刘邦曾问自己的大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众人都说了各种各样不着边际的恭维话,只有刘邦自己笑笑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的这些说道,论自己的各种才能都不如自己手下的人,但是正因为懂得用人之道,才使自己成就了大业。刘邦的这番大实话不仅没有让天下人嘲笑他,反而让天下人肃然起敬,因为刘邦懂得“帝王之术”。一个人领悟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法则,顺理而为,便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企业家要懂得管理经营企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不违背常理,不忽视常识,不悖逆真理,做事情便一帆风顺,有所作为。

李晋平董事长在《回归与超越》中,讲述了一小段精悍的哲理让人发省。他说:“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躁。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这就是尊重法理,尊重常识,尊重哲理。人必须明悟道理,做事做人把道理放在第一位,你会发现,做事情会事半功倍,不会遇到阻碍。

理是一种大智慧,现在有一个词叫理念,品牌有品牌理念,生活有生活理念,企业有企业理念。理是我们为自己划定的一条线,要走到什么样的终点,取决于我们认识的角度和道理,取决于我们遵循什么样的理念。

理是一种大我的智慧。人本身渺小,必须遵循自然的法理,让理成为自己生存做人的基本原则。先遵守这种法则,而后做事情,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让自己回归常态,回归正确,要靠对理的明悟。做事把理放在第一位,能够让我们收敛自己,为人变得谦虚谨慎,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前途光明。

善于悟知的人,永不落后而能成就伟业。

知识是镰刀/帮你披荆斩棘/知识如同燃油/帮你填充动力/感知知识的魅力/人生才会精彩绚丽。

知,指的就是知识,也就是一切见闻的总概。茫茫宇宙存在着无尽的知识,渺渺人生也永远有着学不尽的知识。人类靠什么行走,靠的就是知识经验。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明悟到知的作用,人生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向前进步。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这世界上永远有你不知道的东西,而如果你知道这点,你便会不停地进步,你的人生也才不会固步自封,落居人后。三国时,诸葛孔明无论在军事政治、科技发明、文学音律、思想书画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旷古绝今的全才。他有一句话,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他说,“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孔明所提到的这些如老子、商鞅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大学者,但是孔明说,他们的知识也有限,他们的知识也只是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正是因为孔明意识到了这点,集众家之长,所以他在内是国家的丞相,在外是军事的统帅,科技、书画,样样不落人后,成为中国古代有名的“智圣”。

知识是无穷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上,去领略知识的无穷和奥妙。诚然,知识是无法穷尽的,但能多学一点知识,就能渡过一点无知的危机。在李晋平董事长《回归与超越》中,有一个重要的超越就是要超越危机。因为什么而危机,那就是因为无知,人必须明悟知识,才能让自己在行进的路上获得力量,获得披荆斩棘的武器。《回归与超越》中就引用了“塞翁失马”的典故,塞翁失马之后,能从祸当中认识到福,又能从福中认识到危。这个故事也教导我们要领略知识,也只有领略到了知识,才能有办法从容应对,才能不处于危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知识的精妙又是多么重要:

一家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重视有知识的人才,去学习比自己强的企业,了解别人的经验方法。想要和别人竞争,就必须有新技术、新工艺。要想发展壮大,还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

一个个体,要想着提升自己,做出成绩,就必须要靠知识,要增长见闻,领略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对于企业如何感受知识,创造能量,李晋平董事长在《回归与超越》中列举了十个重要的知识点:①最永久的发明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②创造消费者期待但说不出的产品。③失败面前不要恐惧。④生活永远有完全无法预料的东西。⑤倾听自己的激情和心底的声音。⑥不关注正确而关注成功。⑦聚拢最有才华的人。⑧求知若饥,虚心若愚。⑨凡事皆有可能。⑩不成为坟墓中最有钱的人。

知识让人或企业了解了自身真正的需求,从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知识让自己获得能力和经验,要永远对知识心存敬畏。俗话说,人需要靠吃饭获得体力,人需要靠知识才能吃饭,知识是生存的命脉,“知”的多少决定着个体能力的大小。善于领悟知识的精妙让我们的个体得到充实,让身体得到精神能量的浇灌和滋养,从而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个体。

悟心使人明白自我的本态,从而明悟开朗,端正态度。悟理让人明白人和自然的法则,从而获得信念,找到人生的线路。悟知让人明白未知和危机的可怕,从而获得经验和力量,不断阔步向前。

悟是人自身感悟出来的心得和智慧,为人生奠定了路线,修则是方针和过程。修如同机器的保养,大多要靠后天的学习和付出,让自己主观上付出行动,也就是李晋平董事长在《回归与超越》中所说的超越。

善于修性的人,有外在的形象亦有内在的风度。

老天给了我们身体/是光亮还是污浊/全凭自己的冲洗。

孔子曰,食色性也。性就是人本身先天的本质和后天的反应能力。人有善性,亦有恶性。这时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要靠修,首先要修性。把自己天性中不好的东西去掉,增添优良的性格。 佛家有一个词叫性根,也就是说性是人的根,人的成就怎么样,就要看你的性根。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生下来都差不多,但是通过后天的修习,慢慢地变得越来越远。这里的“习”就是修的意思。

佛学有一段话是这样说修性的:事理相对之修性:万有之本质(理)谓之性,现象态(事)谓之修。人法相对之修性:万有含有事理之真实相(法)谓之性,认识迷悟之见解(人)谓之修。十不二门之第三即显示修与性两者不二之理,谓人之修行与法之本性不相离而成立,称为修性不二。这段话意思是说万物有他的本质,人也有他的本质,人所做的就是看清迷悟的地方,这就是修性。

儒家也说,先修身养性而后治国平天下。因为人的天性中有坏的也有好的,只有超越坏的一面,让好的一面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做出利己利社会的事情。也就是李晋平董事长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了什么固然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不做什么更重要!

《回归与超越》中说,自我有三重境界:小我、大我和真我。小我重利,重物质,重欲;大我重义,重精神,重控制;真我重道,重顺,无可无不可。超越自我,就是要从“小我”中走出来,不断追求“大我”“真我”的真谛。这里的“大我”就是经过超越后的修养。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自私欲、贪欲而毁掉自己的人例子太多了。这些深刻教训一再揭示我们要修身养性。要学会谦虚的性格,要学会淡泊的性格,要学会坚韧的性格,要学会宽容的性格。唯独这样,才能让天生的个体得到超越,也才能超越自我。

修性就是超越时空、超越自我、超越人生、超越记忆。

让自己不要轻易打断别人,学会聆听。暂时忘却自我,多替别人着想,学会关怀。让自己改变惰性,就要强迫自己勤于动手。改变冲动,就要让自己发脾气前停止手脚的抖动,深呼吸,从而成为一个有风度的人。修性实质是通过对精神的改造,让自己从天性中超越出来。

修性不只是外部的形象塑造,更是气质和精神的培养,能使我们的精神焕然一新,使我们变得洒脱、坚韧,从内而外散发出为人处世的魅力。

善于修行的人,有行动力而身手不凡。

行,就是我们的力量/力量有多少/要看你行动了多少。

行,指的是言行、行动。人所有的成果都是行动后的结果,可见行动力、执行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指的就是善于实践,勤于执行。

在古代,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有志敢为,仅凭一饭钵一水盂两条腿云游四方,最终参悟得道。富和尚坐吃山空,羞愧难当。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前辈或老科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埋头苦干作出了伟大的发明或事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袁隆平教授十年如一日研究出了杂交水稻,雷锋同志把做好事当作习惯。这都是行的作用。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部门,空话大话套话说得很多,缺乏执行力,工作业绩一塌糊涂,这就是因为没有“行和做”,没有重视实践。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一些人说起话来高谈阔论,但是一到做事就不行了。相反有一些人,嘴上默默无闻,但却作出了不凡的成果。

因此,做人必须修行,要把行动放在第一位,敢于出手,敢于坚持,敢于实干。做企业必须要修行,一定要实干,注重执行力,以现实的成果来作为考核的标准,把工作落到实处。

人生的所有成果都是最终的行动来决定的,大话说得再高、空话说得再多、道理懂得再多、知识领悟得再多,没有行动的付出也等于零。让自己敢于实践比讲更多的空话要重要得多。注重行动能让我们时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以求达到最好和最优秀,也才能成就最终的事业和成果。

善于修为的人,有不俗的见解且能做出不寻常的事。

为,是树立在每个人眼前的一座山/有的人嫌弃路途艰险/只能在心中遗憾/有的人不畏艰险/才能看到风光无限

这里的“为”指的是修为和境界,“为”需要通过选择来铸就,所以修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磨砺自己选择的过程。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这样一些人,论讲道理可以讲出一大堆,论知识有知识,论行动有行动,但唯一缺的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和成果。这就是为的问题,也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境界达不到层面,就是说他不懂得选择,不懂得何所为何所不为。

老子《道德经》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叫人有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得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为”:该做的,一定要去做,把它做得最好。“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向前。“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该做,不要冲动,蛮干;有时候,等待、观察也是工作的一种,考察自己的眼光和耐力,正如“欲速则不达”一样,需要的是耐心。

孟子曾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意是说“为”与“不为”乃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为必成”;反过来说,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不讲条件,不顾后果,单凭主观愿望,什么事都想“为”,势必“无为”又“无成”。 “有所不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充满辩证法,就在于它实事求是,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有所不为”,不是无所事事。“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一定不要去做;是淘汰想做而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更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

《回归与超越》中,谈到了“超越红海”,从另一层面阐述了企业如何修为。李晋平董事长指出企业要在行业中保持领军优势,占据竞争的绝对主导权,主导行业的“游戏规则”;做一流的企业,做出标准,做成榜样。这里的标准就是指“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一个高境界的“为”的选择和标榜。并指出企业应主动放大优势,集成优势,嫁接优势,这便是一种磨砺企业自身的“为”的意识,直观说明了企业中“为”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定位自己的“高度”,摆放一个“标准”,注重企业的品质和自身的文化内涵。一句话概括: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企业有什么样的意识和标准,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品质。

温州商人有一个有名的规矩,就是说温州人不给别人打工,即使摆地摊也要自己做老板,所以温州人老板多,温州的工商业和生产总值也是全国闻名。这就是温州人的意识和其他地方人的意识的不同。意识和思想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为的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摆正自己的思想,树立一个目标,那么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

同样的,“为”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磨砺。同样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来价值千金,有的人画出来一文不值。同样是厨师,有的人只能在小饭馆里烹饪,条件差而且工资还低;有的人则在高级餐厅烹饪,条件好薪酬还高;有的人则能在电视上对着千万观众烹饪。这就是修为境界的不同,在电视上对着观众的厨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练就好口才,同时,还要懂得营养学。

人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不断突破自己的价值,不断修炼自己的作为。就如同看到一座山,山高路陡,普通人望而却步了,能够登峰造极的人是那个决定上山的人。放开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人生才能有番作为。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立志做一个有为的人,“为”不是指多么风光的位置,也不是指多么可观的财富,只要超越了自我,让自己不断地提升,最终回归宁静,心中无憾,就是有为了。

“为”是一种觉悟,有的“为”可以凭选择来达成,有的“为”需要靠不断磨炼。“为”是一种超越先天的意识,像一层没有捅破的窗户纸,看到与看不到,决定于有为还是无为。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知识和行动只是其次,心中的“为”决定命运。修炼我们自己的“为”,不甘于做平庸的成绩,不甘于没有突破,才能让我们作出一番了却心愿的不寻常的事情。

总之,“三悟”与“三修”和李晋平董事长所讲的《回归与超越》是相对应的,他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回归和超越,一个就是要靠悟,另一个就是靠修。人要感通心灵,回归自然,回归宇宙,回归大海,回归无为,回归真理,人也要领悟知识,尊重常识,人更要超越自我,认识到“大我”“真我”的真谛,修性、修行、修为,才能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有思想、有境界的个体。

在潞安集团全力冲刺世界500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之时,“回归与超越”的理念很有现实意义。一个企业从小做大,靠的是战略眼光;一个企业从大做强,靠的是价值和文化的引领。在从战略型企业向价值引领型企业转型中,个体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一个个个体的“回归与超越”“三悟与三修”,才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我们每个潞安人的人生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可以说,李晋平董事长有这样的前瞻性思维,有今天的成就与作为,他就是一个能“修”善“悟”的人。他虽出身寒微,却胸怀天下;虽一介书生,却怀抱古今。他勤勉谦恭,善谋远略,以一个舵手的气魄带领潞安人乘风破浪,以强大的文化支撑,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彼岸挺进。

猜你喜欢

人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