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初中语文课的泛文化渗透

2012-04-29陈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史学科历史

陈莹

对于一位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课堂可以堂堂精彩,引人入胜。所以在自己执教鞭的几年里,一直在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经验。虽不是成绩斐然,倒也颇有些心得体会:就是要注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泛文化渗透,要将文史地文化知识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强调了学科的独立性和照本宣科,结果造成了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学习兴趣,缺乏创造个性和融会贯通能力,综合能力偏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综合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结构的主体性和系统性,重视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我在教学中重视将语文与生活与实践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尝试着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文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历史教学的长处和优势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最终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高举“文史一家”的大旗,才能与时俱进,激活语文教学的一潭死水,才能适应时代与形势的变化要求。当然,这也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文史兼通,否则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此个人浅见有如下几点:

一、渗透历史知识

历史讲述各国政治史、经济史,还有文化史。教材讲述古代文化时,提到了历史上著名诗人、词人及其作品中的佳句,要上好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共赏名篇佳句,真是回味无穷。

如讲《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中的古诗时,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从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希望懂得更多的诗词知识和得到欣赏诗词的机会,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组织了一堂“诗词赏析”活动课,重点比较空前绝后的两位大师——李白与杜甫。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的资料,李白豪迈洒脱的诗风令人敬仰。一学生娓娓动听地朗诵了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我首先让学生设想出这样一幅情景:诗人到茫茫的江边欢送友人,将友人送上船后,眼前是长江中的一叶孤舟,接着,孤帆扬风而去,诗人看到的是远去的帆影,一直看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诗人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水天交接之处。这样,诗人笔下悠悠的惜别之情和长江浩渺无际之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绘画水平好的学生,竟然禁不住在纸上浓墨重彩地画了起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识跃然纸上,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如同把人们带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仙境中,“死”的文字,枯燥的语文,在课堂中“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

二、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佳作

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为此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历史佳作,如《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等,以便积累丰富的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作文方面,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阅读《诗经》、《先秦散文》、《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的历史佳作,学生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大义、爱国主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作文所需要的主题。

三、结合历史知识为学生编课外阅读材料

我们都知道,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在《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鼓励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地区的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要事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根据文史相融、相得益彰的原则选取一些学生喜欢读的文质兼美的融合文史知识的文章?或根据本地特点,结合乡土历史,选取一些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文章编成《文史同步阅读教材》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文史一家的浓厚氛围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浓厚的氛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文史一家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比如举办“我看历史人物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语文里的历史知识抢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撰写以文史结合为主题的小论文”等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新安讲堂》等电视节目,办具有文史特点的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这些措施会对营造文史一家浓厚氛围起很好的效果。

五、利用具有深厚文史功底的著名人物来影响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利用具有深厚文史功底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例如我就经常拿司马迁、班固、罗贯中、鲁迅、郭沫若、启功、毛泽东等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很多学生从中知道了只有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取得更大的成就。师生共赏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意识,也启迪了学生的心灵,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知识的广泛性。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广闻博览、厚积薄发、找准学科间的结合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会成为整体,我们的课堂就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我们的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成绩斐然。例如,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感到很费解,在解释完含义后,我让学生讨论找出历史中、文学中所涉及到的战例来。结果学生的联系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想到历史上利用天气便利取胜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想到和地理形势有关的失街亭、各种埋伏战等,想到离不开人和的各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民族解放战争。理解了天时、地利、人和,下面的语文教学变得轻松起来,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我们师生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在教学中,我总是或者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或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联系,让他们学会融会贯通,学会把相关的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学会让语文走近生活,让其他学科走进语文,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活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文史学科历史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学科新书导览】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史春秋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