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研究

2012-04-29黄洁晶高波

图书与情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

黄洁晶 高波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站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性和区域性两个层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研究,对共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下对策:通过打破体制的制约来建立常态化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共享的范围和力度;现阶段以区域性共享体系为主,来适应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建立跨系统的共享模式,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全国共享工程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总分馆体系

中图分类号: 2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03-05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在以地市级为核心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前提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热潮;依托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大好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信息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1 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1.1 基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等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其目标是在全国建设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构成的覆盖全社会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络。

共享工程的理念与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共享工程虽名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研机构、学校等各类机构单位的普遍合作,实际合作的是文化信息资源部分,且其实际执行的主体,则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说,在推进共享工程的进度中, 公共图书馆的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基于这一平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覆盖至全社会,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9.6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五级服务网络, 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资源服务覆盖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将实现“村村通、户户有、人人享”的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永远不闭馆、永远在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务[2]。

可见,“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国各地都结合实际,在基层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内容、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共建共享逐步深化,资源整合成效显著。

1.2 共享范围局限在系统内,没有形成网状的共享体系

各系统图书馆差异明显,各有优势,但是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系统间的合作却屈指可数,合作极少,导致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闲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6亿册,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流通率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约有4亿册的图书——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3] 。

1.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区域性不均衡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同样的东部地区,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同一个省份,各区域也表现各异。如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占了全省GDP的大部分,而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的经济则长期滞后发展,导致图书馆事业也存在巨大地区差异。

经费、人才等关键问题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非常少,导致地方匹配、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 某些基层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甚至只有几千元,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规模相差甚远,所以图书馆事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还在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挣扎,资源共享在许多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2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馆体系;(2)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3)图书馆联盟。

本文在参考邱冠华馆长和于良芝教授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网站调查的结果,对以上三种类型的资源共享方式进行概述。

2.1 总分馆体系

总分馆体系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结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4] 。按照各地的实际做法,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分为五种模式[5],即自下而上的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全委托模式以及完全分馆式(见表1)。

[模式&典型案例&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厦门、哈尔滨、上海、苏州、嘉兴等的总/分馆制&半委托模式&天津阳光100社区图书馆&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深圳福田区的总/分馆制、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半委托模式&东莞图书馆之城、北京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的总/分馆制&完全分馆式&咸阳、厦门、杭州的部分分馆&][表1 各地总分馆体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是图书馆自发组织的、无政府主导的共享方式。分馆将双方认同的一定数额的年度购书经费委托给总馆使用;按双方认同的标准保证图书馆运行所需的设备、场地、人员和其他工作条件;总馆按双方认同的书刊数量和资产管理办法为分馆配备藏书。总的来说,自下而上的模式对分馆来说,共享了总馆的资源;于总馆,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果。

自上而下模式指由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以文件或其他形式将支持该地区基层馆建设的经费委托给某中心图书馆使用的共享方式。总馆为下一级图书馆配备资源,实施业务管理和协调服务,从而形成具有业务隶属关系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该模式使得分馆的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较有保障。

半委托和全委托的区别在于人员管理上,半委托模式的人员由分馆负责,并保证开放时间;全委托模式的人员与开馆时间由总馆负责。两者各有利弊:全委托模式令总馆压力比较大,需要在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半委托模式下总馆无法实施对分馆真正的管理,分馆所能提供的图书馆服务比较有限。

完全分馆式指一个图书馆投入一部分图书、设备、人员,在本馆之外另外开设新的分馆;总馆与分馆之间统一发放借阅证,读者用一张借阅卡可以享受总馆和分馆的服务。这种模式是彻底的总分馆制,有些地区在建设图书馆新馆后,将老馆留给图书馆作为分馆,大多数均如此形成。

2.2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协调组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支持下,组成由若干总分馆体系和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使不同的总分馆体系或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可以突破因建设主体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所有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资源。其资源共享一般分为三种模式:一卡通借、一卡通借通还、分层通借通还[4]。

大城市的图书馆一般均采用区域性网络模式。因为大城市行政层次多,一般均借助原来的行政结构,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而总分馆的扁平结构会因为超规模而制约了管理,所以只在一定规模内表现出优越性,一般适用于中等规模城市或大城市的区级图书馆联盟,如东莞、苏州、深圳福田区、佛山禅城区等[5]。

2.3 图书馆联盟

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自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速,建立了各系统、各专业领域的图书馆联盟。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吉林省图书馆联盟(见表2)。

可见,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其他图书馆联盟一样,都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合作的主要内容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又被称为数字图书馆或虚拟信息服务体系等,是一种资源共享联盟。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往往不会只采取单一的资源共享模式,而是会兼顾其中的几种或全部。

3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新特点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新特点。因为自上而下的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而这一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据文化部统计,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6]。

[名称&成立时间&联盟成员&相同之处&资源共建共享方式&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2003年&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单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研究所、情报机构等相关资源拥有单位为联盟伙伴&都是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机制:成员包括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系统图书馆三大系统&数字资源主要通过各成员馆之间的互联网或各建设单位的局域网提供使用&吉林省图书馆联盟&2008年&由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在长春的13家公共系统、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联机编目、 集团采购、参考咨询、文献传递、数字资源、 馆际互借、虚拟联合目录、 珍稀文献保护与开发&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2010年&广东省三大系统主要图书馆&联合目录,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为读者提供深入内容的章节和全文检索、部分文献试读等多种功能&][表2 公共图书馆联盟及其对比]

可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全国各地正在创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有8个,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相关的内容(见表3)。表现出以下新特点:①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得到政府重视,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到政府规划层面了;②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关注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提出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诉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各级别的图书馆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③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推广;并且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为城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④既重视实体图书馆,也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往往被纳入建馆目标和规划标准中。

4 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综上,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都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障碍,制约了共享的步伐,需要审慎处理。

4.1 打破管理体制的制约,建立常态化的共享机制

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由于主管部门和经费来源不同,长期以来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及浪费,资源共享活动也因此开展得很不顺利。经过研究发现,凡是资源共享活动深入开展的地区,都必然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经费有制度保障,图书馆事业走上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如深圳图书馆;凡是资源共享活动没能发展开来的地区,必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当地政府的参与,经费时断时续,导致其资源共享活动呈现阶段性特点,没能走上常态化的道路。可见,必须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才能建立强而有力的协调机制,建立起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从而解决经费不足、重复建设、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4.2 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共享的范围和力度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其共享领域包括:图书集中编目、通借通还、馆际互借、采购协作、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参考咨询、讲座以及展览等方面,但是,这些共享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力度都还不够深入。就拿通借通还来说,有通借、通还、有限的通借通还以及完全的通借通还四种。其中完全的通借通还是最理想的模式,却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型图书馆能够做到,如上海、哈尔滨、苏州、嘉兴以及厦门等。其他城市都只实现了有限的通借通还或者仅通借或通还,共享的范围和力度都没有最大化。可见,要扩大共享的效果,必须加大其范围和力度。

4.3 现阶段以区域性共享体系建设为主

综上所述,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现阶段要建立全国性的共享体系是不现实的,应该以地区性的共享体系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需抓住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契机,借助共享工程的力量来壮大本地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并由此拉开电子资源共享的序幕;各地区的中心图书馆,例如省级图书馆,要为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争取经费,制定倾斜政策和援助方案,为这些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以期早日达到省内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各地的地方性的共享体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参考教育及科研系统图书馆的三个国家级文献资源共享中心——CALIS、CASHL和NSTL,建立起全国性的共享体系。

4.4 建立跨系统的共享模式,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主要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服务,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服务,读者信息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专业性强,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庞大;资源建设注重以电子资源为主导方向,拥有众多的电子图书和各种数据库;数字型文献与纸质文献并重。公共图书馆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注重知识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地方特色文献丰富。另外,在技术设备、网站建设、经费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高校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整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4.5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

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来开展图书馆服务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共享工程的网络覆盖点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建设。利用共享工程的乡镇基层点和村基层点,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分馆,利用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基层点,建设市图书馆或区图书馆的分馆,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扩大县图书馆在广大农村,市/区图书馆在广大社区的辐射,从而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出去;其二是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与资源来开展图书馆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级中心都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平台、移动存储播放器、投影仪等,以及大量的数字视频和电子读物,图书馆可以把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也整合进其网络平台,利用共享工程的设备开展延伸服务,在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同时,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广大群众服务[8]。

5 结语

开放、平等、免费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所有人都实行无差别的图书馆服务,才能打破种种的框架,构建起共享的体制。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自20世纪初就有了这种思潮,然而,这一理念在我国得以实施推广却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本文尽管从全国性和区域性两个层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共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能让读者迅速概览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情况,也能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形成宏观认识,还能深入到地方性共享的“微观”情况,但由于笔者的水平和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该框架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阐明,如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地方公共图书馆个性化的共建共享、跨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等,而这些问题也将是未来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谭祥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8,(2):14.

[2]杜洁芳.文化共享工程:奋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EB/OL].[2012-02-03].http://www.gdwht.gov.cn/shownews.php?BAS_ID=26373.

[3]刘军.浅谈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64.

[4]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8.

[5]邱冠华.人民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2-3.

[6]计财司.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2012-02-01].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201111/t20111128_153324.html.

[7]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EB/OL].[2012-03-10].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

/zxgz/gjggfwtxsfqcjgz/.

[8]张永环.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J].图书馆建设,2008,(2):112-113.

作者简介:黄洁晶,女,图书馆学硕士,广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信息用户研究;高波,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证研究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现状及对策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论数据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云计算背景下信息共享管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