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2-04-29张玉红徐祗坤张桂荣王粹月
张玉红 徐祗坤 张桂荣 王粹月
摘 要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河北省基本完成了所有地区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够走进校园免费接受教育。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出现了非均衡发展趋向。此文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二元教育结构是导致河北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进一步分析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不均衡。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做一些贡献。
关键词 河北省 基础教育 均衡化 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Yuhong, XU Zhikun, ZHANG Guirong, WANG Cuiyu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the late 1990s of last century, Hebei Province has finished the basic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all regions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junior high school-age children are able to go to school to receive free education. However,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of the same area within the school between group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rends. Article from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inary structure of education is the source of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is not balanced. Further analysis due to the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o basic education is uneven, I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to the past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basic education; balance; social equity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是教育的基本人权和教育平等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实现途径。也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和谐全面发展。随着河北省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与每个社会成员都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更是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
1 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含义
通俗的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
2 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1 教育经费投入依旧不足且存在地区差异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在河北省2008年的GDP总值为16188.6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6位;人均GDP为2.32万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财政收入为947.59亿元,全国排名第10位。河北省经济总量比较高,经济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44.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在全国排第30位。可见,河北省整体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水平都略低。
河北省从2005年开始,根据区域特点把11个设区市划分为3个区域,就是 “一线两厢”。“一线”区域包括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唐山5市。“两厢”区域是指分布在“一线”南北两侧的城市。“南厢”主要包括邢台、邯郸、沧州、衡水四市。“北厢”包括张家口、承德两市。比较 “一线两厢”区域的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和教育经费投入,整体来看,“一线城市”要高于“南厢城市”,“南厢城市”要高于“北厢城市”。
2.2 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加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河北省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表现为二元分割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这里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硬件资源,诸如校舍、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教育投入等,也包括软件资源,诸如教师队伍素质及学校管理等。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意识地将教育资源向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目前,我省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间基本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城乡和区域间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差距。
3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基础教育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为人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保障,是个人获得基本生产、生活技能的基础。因此,平等享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而且也包括受教育过程中的质量和条件的平等。然而,由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存在典型二元格局,因此,也导致了目前基础教育发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教育发展观念上,作为基础教育方面,要切实地由传统的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转变到普及教育上来,把基础教育办成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
(1)力争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这一点是河北省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2)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调节力度。政府应该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加强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3)均衡配备教师。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点文题。公办学校的教师是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政府应加强对其行为的管理。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也都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 提高农村中小小学的教学质量。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对农村学校适当放宽编制数,壮大农村师资队伍。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要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的比例,在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的同时,还应该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对于在农村学校中继续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积极地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设置特色岗位,由上一级别财政直接支付教师的工资,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边远地区任教,在均衡师资方面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积极鼓励并且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在农村边远地区师资紧缺的学校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募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引导、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同时要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尤其是师范学校新聘的教师到西部任教,把这个同时作为锻炼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4 小结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河北省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教育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实现河北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给每一位适龄儿童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而紧迫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和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03257
参考文献
[1] 严从根.近五年来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进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9(10).
[2] 李泽楼.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4).
[3] 李斌斌.河北省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12.
[4] 河北省人大.河北省普及义务教育条例[EB/OL]. http://www.law-lib.com/lawhtm/1986/47354.htm,2012-01-16 .
[5] 吴全.努力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EB/OL]. http://www.hbrd.net/InfoPage.aspx?nid=1440,2008-02-28.
[6] 敬志红,陈建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投入问题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17).
[7] 王金营,王绍杰.河北省教育生命表及人口发展下的教育需求预测[J].河北大学学报,2006(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