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隐形文化及其整合

2012-04-29黄业育严秀华

科教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性整合高校

黄业育 严秀华

摘 要 高等学校的隐性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文化精神铸成的,是大学的内在特征。本文试图从高校中系统存在着的各种文化中把隐含其中的隐性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整合,整合基本的思路就是以系统的方法建构学校统一的学校隐性文化系统,从而增强高校隐性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 隐性 文化 系统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and its Integration

HUANG Yeyu, YAN Xiuhu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 The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chanisms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made up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ultural spirit of a university, and it'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re are various cultural implied of the invisible culture of mining and integration, the basic idea of integration is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school uniform cultural system, thereby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system; integration

1 高校隐形文化及其存在的方式

1.1 高校隐形文化的含义

隐性文化是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类型和层面 ,主要是指观念和风气,而显性文化则是规章制度、标志性建筑等。对一所大学来讲, 由于其主体的层次差异以及空间的相对独立性,隐性文化不仅仅是观念和风气 ,还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和载体, 包括显性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管理理念以及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层次,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师德和学生的品德以及校园文化等,总体上来说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2 高校隐性文化的存在方式

高校隐性文化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一些事物组成的总体。它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了诸多单个要素,如学校内部运作的人、财、物以及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含家长、社区、社会。在学校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与外部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高校隐性文化就存在于这些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中。

1.2.1 党政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党政机关文化是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性格、心理等发展的载体,这种社会文化的中介性亚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观念形态层,高校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形态与社会内部相联系,又与学校外部相联系。这种文化首先表现为政治思想和教育事业的志向,其次表现为职业道德上的全面性。再次表现为行为习惯上的规范性。同时,这种文化还表现在心理品质上。二是制度层面,高校党政机关中特有的规章制度,是构成党政机关文化的重要方面,它约束着每个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是机关文化发展的客观基础。其包括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行为制度、考核制度等。三是物化层,物化层是指高校党政机关工作的环境、办公设施与文化网络等,是机关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大体包括:工作、生活环境,办公设备和设施,一整套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多种形式的培训,报刊、资料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联谊活动,公文、电脑知识竞赛和岗位练兵,机关工作人员的级别或职称的评定等等。

1.2.2 教研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教研部门隐性文化系统,主要是指那些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学校领导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教师的文化、图书馆的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及宿舍文化。所谓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文化相一致。在任何学校中,教师文化总是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确定学校的传统等;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学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班级文化是班级个体成员的互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和行为。宿舍是学校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是学生在宿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意识和行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等构成的非制度性文化,是学校隐性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1.2.3 后勤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家求学的莘莘学子和教书育人的老师,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定位的不同。除了有形的外显文化,服务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方法等高校后勤良好的形象是属于隐性文化,具体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处处都浸透着、蕴藏着后勤职工踏踏实实的努力,求实的观念、踏实的作风以及亲情的隐性文化。

1.2.4 学生社团隐性文化系统

学生社团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是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高校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使学校固定班级“动态化”,班级的界限被淡化了,学生群体不断趋向小型化、分散化和个性化。学生社团不仅在组织生成和活动方式、组织性质与运行机制、组织功能与运作规范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组织着较大差异,而且在影响方式上更是不同。学生社团有着明确的宗旨和目的,并有计划地进行社团活动,这就使社团成员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学到经验,是一种显性的作用方式。但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的隐性影响却多于显性影响。

2 高校隐形文化的功能

隐性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它是属于教育影响因素。作为教育影响因素的隐性文化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功能;二是个体人格发展功能。

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前瞻性、预期性,由于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对社会对人就能起到引领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挖掘隐性文化,从而构建同显性文化紧密相连的高校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的引领功能,隐性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功能具有两面性: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而后者则起着消极作用。

(1)知识结构发展的功能。学生从隐性文化中所习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的知识,但是却也涉及到知识性的内容,它对学生的理性知识、逻辑认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隐性文化对学生学术性知识发展起直接作用。隐性文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和促进学生非学术性的因素来影响和促进学生学术性知识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离不开一定的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是由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构成,它们对学生知识的发展起着“共振”、“感染”和促进作用;隐性文化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学术性内容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感性经验的积累,隐性文化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积累的途径。

(2)非认知因素发展的功能。隐性文化所特别需要的是态度体验、情感体验,而正向的、积极的隐性文化所特别能给学生起促进作用的,也就是态度、情感、兴趣、想象、直觉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3)丰富感性功能。高校中,隐性文化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也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规范、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置身于学校中,沐浴着经过规范、设计的学校文化,可以获得对社会和生活中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生活的感性经验。学生从学校文化中各种美好事物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和领悟到学校隐性文化的“真谛”。

(4)陶冶情感功能。高校的隐性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学校环境中各种教育情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感。隐性文化它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心灵得到升华,修养得到提高。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充满爱的语言使学生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心情舒畅,引起情感上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就会增强学生对这种情感的需要,加强情感动机,逐渐形成学校特有人际情感环境,并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对师生双方发挥作用,陶冶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直至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5)行为规范功能。隐性文化从实质上看就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隐性文化通过隐蔽的、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和参与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它通过一些特殊机制如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约束和规范作用。隐性的学校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取向起着软性的强制作用,它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约束力量,而且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使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会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规范自己的行为。

(6)发展想象功能。学生从学校隐性文化中所习得的主要是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想象力。隐性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直观性,各种非制度文化的情境性,学生课外阅读的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形象性等等,它们对扩大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表象具有很大的作用。

3 整合高校隐性文化的基本思路

高校隐性文化的资源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影响的各种非显性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优化和淘汰、调整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动态高效的隐性文化系统。基本的思路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合理的配置隐性资源支撑体系,形成与显性文化紧密联系而又各自发挥作用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隐性文化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隐性文化资源的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3.1 归类整合

按照系统的方法把学校的隐性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形成隐性资源支撑体系。首先按照高校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整理归类,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功能整理出本部门的隐性文化资源,根据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形成系统隐性文化体系。首先是教科研体系,在教学科研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归为第一类,这一类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是教学形态隐性文化的载体。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会和获得预期的学术性知识的同时,还会无意识地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自发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态度、情感、兴趣、意志和信念等,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隐藏于各种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是潜在的,主要包括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人格榜样、教师的期望、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奖惩方式等。其次是活动性隐性文化体系。包括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党团活动、学生会、各种校内外活动、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文化艺术节、勤工助学、毕业论文或设计、专业实习等文化隐性体系。再次是渗透性隐性文化体系。这类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自然景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学校传统文化等等的隐性文化体系。

3.2 结合有形文化,塑造大学文化精神

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方向性选择决定了学校隐性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高校办学的特色分为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学术氛围、学校精神是高校办学的隐性内容;显性内容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科环境、内部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徽标等。高校隐性文化建设应重视大学的风格,以办学理念入手,使学校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建设有机结合。高校应坚持学术性价值为导向,尊重学术、尊重人才,为学术自由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活跃的学术风气,坚持办学质量,瞄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借鉴他国高校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文化氛围,这是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营造高校的人文氛围,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这是我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体现,需要高校在办学理念中突出学校人文精神建设。高校充分挖掘学科知识本身所隐含的精神因素,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呈现”出来,高校要通过学校的文化活动,如学校组织人文素质讲座,学生在各级组织领导或指导下或自行组织开展的各种有利身心健康、开拓视野、辅助学习的活动以及教职工在各种组织中的活动来加强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校园、运动场等各种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也可以透析出学校文化的学术性品位。在高校隐性文化建设中,人文环境建设和人文精神所占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世界名校之所以能长久保持旺盛活力,归根到底是其在漫长岁月中培育了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高等学校是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的阵地,培育人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隐性文化熏陶,这种隐性文化有硬件的如造型独特的建筑、绿树与花草的校园等,更主要的是软件的,反映在校风、校纪、教风、学风、教育者的言行作风以及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无形的,渗透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奋斗目标、学科建设、规律模式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我国高校校长在以后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方面。

3.3 整合校风,促进隐性文化资源的最优化

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后勤服务作风集合为整个学校的校风。在影响校风的诸种要素中,领导作风,尤其是校长的作风对校风形成起关键作用。校长的作风决定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领导集体的作风决定学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领导优良作风的延伸和扩展,学校领导者的风格对学校的校风产生重要的影响。抓好校风建设,使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学校领导思想上要活跃,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对广大教师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关心,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信赖的文化气氛。

3.4 构建团队学习和研究文化,融合教研学文化为一体

(1)打造新型书院文化。通过学习安排,使学习、研究的意识渗透并内化于日常性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团队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亮点汇集,教师文化修养、人文积淀、专业素养共聚形成一种新型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的典雅与礼仪、兴国振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师生们心中激荡,并不断内化、积淀,形成了群体崭新的精神面貌:有底蕴、有智慧、有魅力。

(2)系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挖掘并整合学生社团隐性文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团骨干队伍素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团的形象和社团工作的质量,必须注重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选拔制度,特别是社团干部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条例,从制度上提倡社团干部应具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深入同学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使他们成为社团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推进社团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3)塑造新型后勤组织文化。作为一个组织,高校后勤应该更多的体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高校后勤要成为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要达到后勤服务育人的目标,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家求学的莘莘学子和教书育人的老师,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定位的不同。要建立成功的后勤企业文化:首先,后勤的领导者要倡导一种文化,做“文化的创造者”或“推行者”,一个领导者对本部门的文化走向和文化积累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每一成功的组织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优秀的领导者所留下的烙印。第二,建立优秀的后勤文化,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和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先进文化。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要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职工坚持服务和育人的正确方向,帮助职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后勤风气。还要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后勤工作同样需要广博深厚的学问,后勤工作本身也是一门学问,绝不能将后勤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后勤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系统工程的完成必须要靠大家的齐心合力、合理安排;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后勤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具体细节上的事情。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后勤是学校、同事是同学、领导是老师、工作是作业、工资是助学金,进入高校后勤就得从培训开始,并且培训将伴随着在此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培训,让新的服务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方法赢得师生的认可,使高校后勤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长久的贡献。

3.5 整合行为文化中的隐形系统文化

人际关系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良好的人际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学校主隐文化主要靠学校群体成员传承,尤其是教师群体。我们知道,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类化的现象,当学校中多数人的态度或价值观念等一致时,必然会影响学校中的其他成员,迫使态度或价值观念与之不相符合的个体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价值观念或顺从,而学校的主要隐性文化则是要使某种观念在学校群体中达到一定的附着面。

参考文献

[1] 杨俊一,王俊杰,贺旭辉.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分析与行动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7).

[2] 韦良,李星华,杨世信.大学隐性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0.

[3] 戴志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中国社会,2008.5.

[4] 黄立营.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隐性整合高校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刍议隐性采访